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间歇性冷刺激对高脂饮食小鼠的血清脂质相关指标、肝脏组织形态及肝脏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李晓双刘宏睿付鹏飞张萌...
    6004-6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间歇性冷刺激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脂质相关指标、肝脏组织形态以及肝脏脂质合成的影响,试验选择5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48只,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常温高脂组、冷刺激组和冷刺激高脂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常温组小鼠饲养温度为(26±2)℃,冷刺激组小鼠饲养温度为4℃,试验期30 d(每天6 h).处理结束后采集各组小鼠的肝脏组织和血清样本,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等方法,对小鼠肝脏形态结构和脂质合成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饲喂高脂饲粮的小鼠在14周时,体重极显著高于常温对照组(P<0.01).2)HE结果表明,常温对照组小鼠肝脏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索排列规则有序,未见水肿变性和坏死,未见炎细胞;冷刺激组小鼠的肝脏组织出现颗粒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并观察到充血和出血现象;常温高脂组小鼠肝脏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空泡,发生大泡性脂肪变;冷刺激高脂组小鼠肝脏肝小叶排列紊乱,肝细胞水肿可见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3)小鼠高脂造模后,常温高脂组小鼠血清中血脂相关指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4)冷刺激组小鼠血清中TG、NEFA、T-CHO、HDL-C、LDL-C的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常温高脂组小鼠在冷刺激后血清中TG、NEFA、T-CHO、HDL-C、LDL-C的含量极显著低于高脂组(P<0.01).6)小鼠高脂造模后,常温高脂组小鼠肝脏脂质合成相关[脂肪酸合酶(FASN)、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固醇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小鼠间歇性冷刺激后,冷刺激组小鼠肝脏ACC1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FASN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与冷刺激组相比,冷刺激高脂组小鼠肝脏SREBP1c、ACC1、FASN和ACLY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间歇性冷刺激可使高脂饮食小鼠肝脏脂肪组织变得致密并对其血脂异常现象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并抑制肝脏的脂质合成.

    间歇性冷刺激高脂饮食肝脏脂肪合成

    不同品种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比较研究

    施安孙文阳陈志龙李博...
    6013-6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分析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背最长肌肉质特性及转录组测序表达谱,筛选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为其脂肪沉积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选择饲养管理条件一致、体重[(700±10)kg]相近的健康西门塔尔和安格斯公牛各3头,屠宰后采集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测定及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安格斯牛肌内脂肪含量和系水力极显著高于西门塔尔(P<0.01),而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安格斯牛肌肉酪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1),肌肉精氨酸含量极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1);2种牛之间肌肉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与安格斯牛相比,西门塔尔牛共有1 214个候选基因在肌肉组织中差异表达{校正后的P值(Padj)<0.05及|log2[差异倍数(FC)]1>1},其中上调基因736个,下调基因478个.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注释到43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0个,细胞组分15个,分子功能8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著富集到心肌收缩(cardiac muscle contraction)和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retrograde endocannabinoid signaling)等脂肪沉积相关通路中,结合GeneCards功 能查询获得3个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原肌球蛋白2(TPM2)和钙电压门控通道亚基α1 S(CACNA1S).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即安格斯牛肌肉CACNA1S和TPM2表达量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表明其对脂肪沉积有促进作用;安格斯牛肌肉APP表达量较西门塔尔牛呈降低趋势(P>0.05),表明其对脂肪沉积有负调控作用.综上可知,安格斯牛肌内脂肪沉积能力较强,肉品质较好;转录组测序发现了 3个与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肉牛肌内脂肪沉积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肌内脂肪转录组测序

    蛋氨酸二肽对Transwell小室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祁业辉黄飞杜心怡刘桂芹...
    6026-6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奶牛乳腺中小肽的吸收和利用机制,本试验研究了蛋氨酸二肽(Met-Met)在Transwell小室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中的摄取及其对乳蛋白合成的影响.首先将BMECs培养在Transwell小室中,待BMECs形成细胞层后,分别在Transwell上室和下室培养液中添加0.5 mmol/L的Met-Met,以不添加Met-Met作为对照.培养24 h后,收集BMECs,采用Western blot检测β-酪蛋白(β-casein)和小肽转运载体2(PepT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和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BMECs在Transwell小室中培养6 d后,细胞层跨膜电阻达到平台期,反映细胞层紧密性良好;Transwell上室和下室培养液中添加Met-Met显著增加了 BMECs中β-casein和PepT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Transwell下室培养液中添加Met-Met显著提高了 mTOR、S6K1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以上结果表明,Transwell上室和下室培养液中的Met-Met 均可被BMECs摄取用于乳蛋白的合成,PepT2在BMECs基底膜小肽吸收和顶膜小肽重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底膜Met-Met通过激活mTOR和AKT信号通路促进乳蛋白的合成.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蛋氨酸二肽Transwell小室乳蛋白合成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羊小肠上皮细胞穿透肽

    刘思佳徐晓东姜宁潘春媛...
    6033-6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抗菌药物不能穿透细胞膜杀伤胞内致病菌的问题,本试验以羊小肠(空肠段)上皮细胞为靶细胞,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4轮体外生物淘洗,系统地筛选羊小肠上皮细胞的特异性穿透肽,将其作为抗菌肽的载体从而提高抗菌肽的穿透能力.试验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经过4轮体外生物淘洗,得到了能与羊小肠上皮细胞结合的多肽;4轮减数筛选后,噬菌体的回收率逐渐提高,特异性的噬菌体克隆得到了有效富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单克隆噬菌体对羊小肠上皮细胞的亲和力,亲和力≥2的为阳性,筛选阳性噬菌体克隆,提取DNA进行测序,选择高重复率序列,合成细胞穿透肽,同时合成与细胞穿透肽的氨基酸序列及结构相同但组合顺序不同的对照多肽,并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签连接.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穿透肽和对照肽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用荧光显微镜初步观察穿透肽的穿透性,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穿透肽在胞内的定位及穿透强度.结果表明:经4轮体外减数筛选噬菌体的回收率增长了 226倍,随着第1轮至第4轮筛选轮次增加,与羊小肠上皮细胞结合的噬菌体依次增加;使用ELIS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随机挑选的30个单克隆噬菌体中,22个检测为阳性克隆(亲合力≥2);提取阳性克隆噬菌体进行DNA测序分析后,得到2条重复率高的氨基酸序列,VLNSLID命名为SCPP1,HSTTAQF命名为SCPP2;细胞活力结果表明,在浓度低于256 μmoVmL时2条细胞穿透肽及其对照多肽的细胞活力仍在90%以上,表明对细胞无毒;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激光共聚焦结果表明,SCPP1和SCPP2可以特异性穿透羊小肠上皮细胞膜,且SCPP1可以穿透细胞核表现出比SCPP2更强的穿透性,2条对照多肽无穿透能力;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SCPP1的胞内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SCPP2,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本试验筛选出了安全可特异性穿透羊小肠上皮细胞的穿透肽(SCPP1),可作为治疗羊肠道胞内菌的抗菌肽的载体.

    噬菌体展示技术肽库羊小肠上皮细胞细胞穿透肽

    基于Meta分析评估豆粕替代品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宋佳纯芦春莲李尚桂若虹...
    6042-6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快豆粕(SBM)减量替代行动,确保畜禽产品供给,应挖掘利用替代资源,进一步减少饲粮SBM用量,这对畜牧业蓬勃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R语言的Meta分析,从断奶期、生长期和育肥期3个阶段,对不同猪用SBM替代品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总体评估.结果表明:1)在断奶期,菜籽粕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大于动物蛋白粉,分别提高了 4.85和170.04 g,但无显著影响(P>0.05).断奶猪的ADG与ADFI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8,P<0.01),料重比(F/G)与 ADG 呈负相关(r=-0.172,P>0.05),F/G 与 ADFI 呈负相关(r=-0.125,P>0.05).2)在生长期,与棉籽粕和其他植物蛋白粉相比,菜籽粕可以显著提高ADG(P<0.05).菜籽粕、棉籽粕和植物蛋白粉的ADFI无显著差异(P>0.05),菜籽粕和棉籽粕的F/G无显著差异(P>0.05).ADG与ADFI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7,P<0.01),F/G与ADG 呈负相关(r=-0.070,P>0.05),F/G 与 ADFI 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9,P<0.01).3)在育肥期,与其他植物蛋白粉相比,菜籽粕、棉籽粕的ADG显著升高(P<0.05),与动物蛋白粉无显著差异(P>0.05).菜籽粕、动物蛋白粉和其他植物蛋白粉的ADFI无显著差异(P>0.05).菜籽粕和其他植物蛋白粉的F/G无显著差异(P>0.05).ADG与ADFI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8,P<0.01),F/G与ADG呈显著负相关(r=-0.349,P<0.05),F/G与ADFI呈极显著负相关(r=-0.526,P<0.01).由此可见,在断奶期和生长期,菜籽粕替代SBM能改善猪的生长性能;在育肥期,菜籽粕和棉籽粕替代SBM有利于猪育肥性能的提高.

    豆粕替代Meta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苦参抑菌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吴雅琳曹志刚孙盼盼张华...
    6055-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苦参的主要抑菌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为开发其为新型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基础.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预测苦参药效成分和靶点,并利用疾病数据库筛选抑菌靶点.利用Venny网站获取苦参药效靶点和抑菌靶点交集的靶点和韦恩图.利用STRING网站进行关键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在线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方法来确认关键药效成分与关键抑菌靶点之间的亲和力,并将对接结果作图.结果表明:经过一系列分析后,得到的苦参的药效成分、药物靶点、抑菌靶点、苦参和抑菌共同靶点分别是24、197、907、75个.PPI分析发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蛋白P53(TP53)等32个蛋白可能是苦参抑菌作用的关键靶点.通过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获得616个条目和156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度值排名前5位的活性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8-异戊烯基山奈酚、菜豆素)和AKT1、TNF、TP53有较好的亲和力,AKT1、TNF、TP53可能是苦参发挥抑菌作用的主要靶点.通过分析得出,苦参主要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等主要药效成分作用于AKT1、TNF、TP53等靶点,通过白细胞介素-17(IL-17)、TNF、C型凝集素受体等信号通路发挥抑菌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了苦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实现抑菌作用.

    苦参网络药理学抑菌活性饲料添加剂

    不同青贮添加剂和青贮时间对全株谷草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

    王志远沈宜钊薄玉琨徐宏建...
    6072-6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青贮添加剂和青贮时间对全株谷草青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组分的影响.以灌浆期的全株谷草为原料进行青贮,试验共设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CK组)、菌酶复合制剂组(XL组,含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纤维素酶,有效活菌数≥1.0×1010CFU/g)、菌制剂1组(BL组,含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有效活菌数≥5.5×1010CFU/g)、菌制剂2组(HY组,含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有效活菌数≥1.0×109CFU/g),每组5个重复.在青贮45、60、75、90 d时开桶取样,对全株谷草青贮进行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CNCPS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XL、BL组的pH在各个青贮时间点均显著低于CK、HY组(P<0.05).青贮60、75、90 d时,XL、BL、HY组的氨态氮/总氮(AN/TN)均显著低于CK组(P<0.05).BL组的丙酸(PA)和乙酸(AA)含量在各个青贮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青贮45 d的pH显著高于青贮 60、75、90 d(P<0.05),青贮 45、60 d 的 AN/TN 显著低于青贮 75、90 d(P<0.05),青贮 60 d的乳酸(LA)含量显著高于青贮45、75、90 d(P<0.05).2)青贮45 d时,XL、BL、HY组的干物质(DM)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青贮75、90 d时,BL组的D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HY组的粗蛋白质(CP)含量在各个青贮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青贮45 d的DM含量显著高于青贮60、75、90 d(P<0.05);青贮45 d的CP含量显著高于青贮75、90 d(P<0.05),显著低于青贮60 d(P<0.05).3)不同青贮添加剂改变了全株谷草青贮的CNCPS组分.综上所述,各青贮添加剂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株谷草青贮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含有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的青贮添加剂(BL组)效果最佳,全株谷草青贮的最短启用时间为60 d.

    全株谷草青贮青贮添加剂青贮时间CNCPS

    酶菌协同发酵改善菜籽饼粕营养价值的研究

    邓生青郭诚诺韩明霞王钰明...
    6087-6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酶菌协同发酵菜籽饼粕对抗营养因子的降解作用以及养分含量的改善作用,为菜籽饼粕在家禽饲粮中的应用提供数据与理论参考.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菜籽饼为发酵原料,以发酵后总变化率[总变化率=0.7×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0.15×硫甙(Gls)降解率+0.15×酸溶蛋白(TCA-SP)增加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在明确最优酶菌协同发酵工艺的条件下,对9个不同来源菜籽饼粕进行发酵,对发酵后的养分含量变化进行效果评价,以验证发酵工艺对不同来源菜籽饼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在混菌固态发酵体系中加入纤维素酶、果胶酶和α-半乳糖苷酶,添加量分别为60、60、10 U/g,发酵体系NDF降解率为18.25%,Gls降解率为60.12%,TCA-SP增加率为175.72%,总变化率为48.15%.2)酶菌协同发酵显著降低了菜籽饼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CP)、TCA-SP、总氨基酸含量(P<0.05),使菜籽饼表面结构发生改变,使蛋白质分子质量变小.3)酶菌协同发酵显著降低了 9个不同来源菜籽饼粕的NDF、Gls含量和pH(P<0.05),显著提高了 TCA-SP含量(P<0.05).由此可见,酶菌协同发酵可以提高菜籽饼粕的TCA-SP含量,降低NDF、Gls含量及pH,对不同来源菜籽饼粕均能起到改善其营养价值的作用.

    菜籽饼粕酶菌协同发酵纤维硫苷养分

    解淀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对全棉籽营养价值和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黎光杨王之盛胡瑞邹华围...
    610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固态发酵对全棉籽营养价值及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以粗蛋白质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料水比、接种量,比较全棉籽发酵前后营养价值的变化.利用体外产气法对未发酵全棉籽(对照组)和发酵全棉籽(发酵组,全棉籽在筛选的适宜条件下发酵)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产气量、产气参数和发酵参数.结果显示:1)解淀粉芽孢杆菌固体发酵全棉籽的适宜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6 d、接种量20%(体积质量比)、料水比1∶0.6.2)采用适宜条件发酵全棉籽后,粗蛋白质和真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从24.96%降低到22.95%(P<0.05);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 14.72%和7.23%(P<0.05);游离棉酚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淀粉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3)体外发酵48 h时,发酵组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利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可以提高全棉籽的营养价值,促进体外瘤胃发酵.

    解淀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全棉籽营养价值体外产气法

    杏鲍菇和香菇固态发酵小麦秸秆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高旭红章炉军梁小军毛磊...
    61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杏鲍菇和香菇固态发酵小麦秸秆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分别选用 3 株杏鲍菇[21XB-3(1 组)、21XB-10(2 组)和 ACCC 50961(3 组)]和 3 株香菇[241(4 组)、243(5组)和213(6组)]对小麦秸秆进行固态发酵,对照组小麦秸秆不接种菌株,于23 ℃下避光培养48 d后,测定发酵底物中常规营养成分、有机酸、纤维组分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1)在杏鲍菇组中,2组发酵底物的干物质(DM)含量较高,各组之间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3组发酵底物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1组(P<0.05),与2组差异不显著(P>0.05);2组发酵底物的中性洗涤纤维(NDF)、纤维素(CL)和综纤维素(HoC)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2组发酵底物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在香菇组中,4组发酵底物的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高于5组和6组(P<0.05),4组发酵底物的粗灰分(Ash)和钙(Ca)含量显著高于6组(P<0.05);4组发酵底物的pH显著低于5组(P<0.05),乳酸含量显著高于6组(P<0.05);5组发酵底物的半纤维素(HC)含量显著低于6组(P<0.05),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4组发酵底物的氨基酸含量较高.2)与杏鲍菇组相比,香菇组发酵底物的CP、Ash和磷(P)含量以及乳酸、乙酸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pH和各纤维组分(HC除外)含量平均值显著降低(P<0.05),多数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杏鲍菇组和香菇组发酵底物的DM、CP、Ca和P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pH和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NDF、HC、HoC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平均值显著降低(P<0.05),多数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此外,香菇组发酵底物的Ash和乳酸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ADF含量平均值显著降低(P<0.05),谷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香菇发酵对小麦秸秆营养价值的改善效果优于杏鲍菇发酵,其中杏鲍菇21XB-10和香菇241发酵对小麦秸秆营养价值的改善效果较好.

    杏鲍菇香菇小麦秸秆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