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鲁迅小说《阿Q正传》再解读

    张伯存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主人公阿Q与他所处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找出叙事中极有意义的转折点,将整部小说分为隐喻、转喻、提喻、反讽等四个类型,《阿Q正传》从第一部分作为国民性的隐喻,转向、还原到"食色"底线上的关于生存的转喻,再提升到广阔的宏大意义上的革命主题的提喻,最终转变成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讽式理解.这四重叙事转换和语言形式范型表征了鲁迅由隐喻意识经由转喻意识和提喻意识,抵达以反讽为代表的自我意识的阶段.小说故事情节编码转换的轨辙和作者认知类型之间构成表里关系.

    《阿Q正传》比喻理论鲁迅国民性

    "鲁迅文明论"研究的多重路径

    邱焕星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建构一条从鲁迅经验出发的新文明之路,逐渐成为鲁迅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先后建构了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偏至论"、反思后殖民主义的"文明等级论"、力求中华民族复兴的"文明复古论"、以东西瓯脱间为方法的"第三条道路论",由此也分别形成了个人主义文明观、内部文明观、否定性文明观等等.但是,这些"鲁迅文明论"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更多关注早期鲁迅,割裂了鲁迅一生所经历的文明复古论、文明等级论、文明革命论三个阶段,因而有必要提出"通三统"的命题,建构指向第三样时代的"文明新宗论".

    鲁迅文明偏至论文明等级论文明复古论第三条道路文明新宗论

    殖民语境下鲁迅精神资源的传承与转化——以1920-1945年的东北、台湾为核心

    许可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0年中国新文学诞生之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鲁迅的作品及其精神思想传播到殖民语境下的中国东北、台湾地区,对当地的文学文化、思想政治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思想体系和创作实践具有反殖民内涵.在对鲁迅精神资源的汲取上,两地从启蒙与国民性批判、左翼文学和乡土文学三个重要方面受到共同的启发与借鉴,并以在地化的形式将其转化为殖民抵抗的精神资源.尽管具体语境、过程与方法各有不同,但都对鲁迅的精神思想资源进行了本土化转化与价值重释,最终致力于反抗殖民统治、表达民族意识.鲁迅精神资源在这两个地区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鲁迅研究和殖民地文学研究的视野向更深更广的层面迈进.

    鲁迅殖民抵抗东北沦陷区文学台湾日据时期文学

    论阐释的目的——中国文学阐释学基本问题之一

    李春青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只有人才阐释,因为只有人生活在意义世界之中,而意义离不开语言和阐释.那么人为什么需要阐释呢?传统阐释学大多认为阐释是为了发现作者意图,现代阐释学则认为阐释是人的存在方式.这显然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谈论问题.然而这两种阐释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不大重视"阐释的目的"对于阐释行为和整个阐释过程所具有的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传统阐释学关注阐释者的心理体验而不是阐释的目的之于阐释行为的影响;哲学阐释学重视阐释者的"前见"(偏见)对阐释行为的重要作用,却也无视阐释目的的重要性.事实上,面对阐释对象,阐释者总是从某个角度切入发现某个层面的意义,没有人可以全方位地理解阐释对象.阐释者之所以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角度切入固然受到其"前见"(偏见)的影响,但也同样会受到来自阐释的目的的重要影响."前见"(偏见)和"阐释的目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共同决定着阐释过程的走向与结果.

    阐释前见阐释的目的阐释学

    人工智能的"理解"——论语言的工具性与存在性

    王子威
    125-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由于其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展现的强大能力而引起多方深切关注.人工智能能否"理解"自然语言以及这种"理解"与人类的理解有何不同?从这一问题出发,需要详解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架构的大语言模型的语言处理技术过程,深入探寻人与语言的关系,揭示在人工智能将语言视为工具性数据和人类将语言视为存在性中介二者之间有着根本区别.语言作为工具所带来的客观性闭锁和语言作为存在所展开的生成性活力之间的区别决定着人工智能的"理解"和人类的理解完全不同.人工智能将语言视为工具性符号是基于科学的认识论而欠缺一定的时间和历史维度,对数理逻辑的依赖和与事物现实的割裂极易导向一种为适应标准化人工语言而损害创造性自然语言的技术异化.面对得益于巨大算力而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人类的出路是在安全利用工具的同时依然保有着对个体有限性的自觉,依靠语言和经验的连接,坚守理解和时间的统一,也正是在这种语言和理解的存在性中显现着一条可从容应对技术异化的路径.

    人工智能语言工具性存在性理解

    数字媒介场域中数据库式文艺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王传领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数字媒介对当下文艺批评乃至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改造,被深度媒介化的批评者从网络数据中撷取某些符号来进行文艺批评的方式不仅早已被开发出来,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成为广受数字媒介用户欢迎的批评手段.对数据库式文艺批评而言,数据和算法几乎是全部意义所在.在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发展完善的情况之下,数据库式文艺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简单拼贴,并迅速影响到文艺批评的整体生态.在数据库思维模式中,数据库不再仅是工具论意义上的关于数据的组织和集合,体量庞大、能够导航、类型多样、使用便捷等特点使其具备了重构人与批评之间关系的能力,也深刻改变了批评主体、批评方式、批评内容和批评目的.

    数据库数字媒介场域文艺批评人工智能

    从"资本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知

    李勇
    14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有"资本制""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诸说."资本制"说与托派观点雷同,未能久立;"殖民地化"说是通用说法;"半殖民地"说是次通用提法;"半殖民地""半封建"组合顺序不同代表着人们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地位、影响之大小强弱的不同认识.共产国际内部意见不一,造成中共意见的模糊和分歧,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异说纷呈.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说.有鉴于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抗战时期,特别是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渐渐趋同"半殖民地半封建"说.然而,仍有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说者,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反帝反封建"主张前提下和而不同的学术气度.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近代中国"资本制""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半封建"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撰述对神话、传说的"处置"方式与古史建构

    王兴
    15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学术媒介性质的日人的知识观念的影响,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撰述逐渐以"传疑时期"对古史加以阐释.以进化史观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都使得中国历史编纂者对神话、传说材料重新加以解释,并建构起新的古史叙述体系.前者意在用"故事"的眼光,说明神话、传说所反映的"渔猎社会—游牧社会一耕稼社会"的社会进化次序;后者旨在透过神话、传说考察中国原始社会之"史影".不同历史编纂者会面对相同的时代主题.不管使用何种方法考察神话、传说材料,中国历史编纂者都期望建立真实可信的中国古史,以助于国人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具体状况.在考古学材料建设中国古史的取径之外,神话、传说材料对中国古史的建构作用仍值得重视.

    中国历史撰述神话传说古史建构信史历史观

    儒家人学视域中的荀子君子之学

    涂可国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就君子的内涵、构成、形态、特点、表征、地位、准则、境界、情感、工夫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提出了"君子之学"和"君子之道"这两个核心理念,使之贯穿始终.就君子的本质规定而言,荀子言传的"君子"的含义包括三方面,即作为多才广识的君子(才)、作为地位显贵的君子("位")和作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德").就君子的道德品性而言,荀子主要强调君子从公、君子贵当、君子爱人、君子中庸和君子致诚五种意蕴.就君子的价值追求而言,荀子更为彰显君子以"善"为标志符号的道德价值追求,极力倡导君子尚道、积善和必辩.就君子的地位作用而言,荀子大致从君子治百事、君子理天地两个层面加以阐释.就君子的自我修养而言,荀子着力阐发了君子的为学和修身两种修养之道.

    儒家人学荀子君子之学

    《论语正义》诠释特点新论

    冯晓斌柳宏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是《论语》诠释的高峰,刘宝楠著《论语正义》乃《论语》注疏史上集大成之作,其突出成就主要有三点:第一,在"例""法"方面,参仿焦循《孟子正义》,主邢昺《论语义疏》的"疏体"规范,勇于打破"疏不破注"的传统,大胆构建新疏范式;第二,以最详实、精审的考据成果为《论语》注解作一总结,既兼收并蓄,会通汉宋,又精于审断,取舍得当;第三,自觉践行"训诂明则义理明"的治经理念,探寻微言大义,重视形上建构.刘宝楠特殊的成长背景,孕育了他会通古今、不主一家的学术个性,形塑了《论语正义》超迈前贤的卓异成就和独特价值.

    刘宝楠《论语正义》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