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研究

    王庆金周键张喆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界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典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做法与经验,探讨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协同创新演化机制,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模式,并从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科技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平台建设,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实现路径.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实现路径演化机制

    "山东手造"品牌研究

    殷波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手造"推进工程于2020年启动实施,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生活文化、信息技术语境中,将传统手工艺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发挥特色文化引擎与赋能作用.认识"山东手造"的新经济基础,研判新消费趋势,面向新传播路径,有助于深化区域公用文化品牌策略的认识与实践,把握传统手工艺在情感经济、认同经济、生活方式选择等意义上的新的发展空间.

    手工艺山东手造新经济新消费品牌

    人口转变下人力资本红利的国际比较分析

    屈小博吕佳宁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体现在不同人口年龄组之间的人力资本红利及其构成与发达国家分布趋势不同.本文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别数据测算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不同人口年龄组中多维度人力资本红利的差异,观察中国人力资本与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分析老龄化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年轻队列高人力资本的特征,通过政策调整充分挖掘人口转变下的"人力资本红利",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机会窗口期.

    人力资本红利经济发展国际比较劳动力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

    基于共享单车出行需求聚类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胡蓓蓓高春华董现垒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享单车是"互联网+"和共享经济背景下的一种绿色交通运营模式,它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短途出行的需求,而且对于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很多城市出现了诸如共享单车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营效率低下、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北京市摩拜单车订单和GPS轨迹数据,本文使用PAM算法进行时间序列聚类,统计分析了用户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出行时长和出行里程的概率分布模型,进一步分析共享单车出行需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共享单车出行需求的时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主要集中在高峰期,工作日时呈明显的"W"型,早、午、晚高峰特征明显,而非工作日的"潮汐"现象则相对不明显.共享单车出行需求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出行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且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这说明处于中心城区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组合方式出行.通过共享单车出行需求与其出行里程和出行时长的拟合分布情况来看,随着出行时长和出行里程的增加,居民对共享单车的需求先增加后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出行者选择使用共享单车进行短距离、低时长出行.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实现与城市空间承载能力、停放硬件设施、出行需求分布等相适应的车辆投放或调配机制,合理配置共享单车资源,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

    共享单车出行需求时间序列聚类空间分异特征共享经济城市公共交通

    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效应观测指标研究

    梁成艾陈俭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其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联.这种复杂关联促使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这两大系统基于"生长内因、生长土壤、生长根元、生长轨迹、生长愿景"之五大范畴实现了有机耦合,并使"复合人才、经营主体、科学技术、共同富裕"等成为其协同推进的耦合基点,进而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效应的有效彰显奠定了学理基础.尽管如此,要想精准衡量这两大系统协同推进的整体效应,尚需建构一个基于"五大"耦合基点、包含"复合创新型人才殷实情况、经营主体多元态势、科学技术前沿程度、动态交互活跃程度"等观测内容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加以呈现.

    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观测指标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返乡再农化研究

    宋琳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返乡再农化群体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和现实发生条件.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经历了"离土不离乡"到"离土离乡"再到返乡"再农化"的过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维度来看,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不仅在经济层面具有深远意义,更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具有重要价值.返乡再农化作为当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兴趋势,具有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体系韧性、形塑乡村社会新秩序、再造家庭代际关系链接等多重治理价值.但服务保障供给不充分、行动场域"艰难再嵌入"以及长期发展后劲不足等发展问题,是制约返乡再农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掣肘.释放返乡再农化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应从制度供给层面上构建系统性政策体系,从关系拓展层面上融洽多元化关系网络,从人才培育层面上实施在地化人才培育.

    返乡再农化乡村全面振兴价值优化路径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杨增岽张浩一
    14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及其继承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人的现代化"必将代替"资本的现代化"之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为反思和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的"历史目的论"唯心主义倾向提供了最根本的哲学基础,包含着建构崭新现代化理论的哲学萌芽和潜能,并将事实性地推动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时代结晶,也必然是在全新历史条件上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扬弃,更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守正创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的历史必然进程.在马克思开辟的唯物史观视域内,重读马克思并回答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完成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扬弃,是在新时代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的现实需要.溯源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并挖掘其内在的意蕴,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着深刻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理论

    人民城市: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转向

    胡薇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的城市发展具有与西方并不相同的中国特色,但目前学界对其内在发展逻辑的梳理是不足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呈现出人民逻辑、治理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历史转向,并生发出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新时代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向日益重视人民生活转变.将"人民生活"带入城市发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和实践,也是马克思的整体生活观和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在城市工作中的实践.

    人民城市中国式现代化人民生活

    中共抗日根据地二级战略区形成探赜

    郑宁波
    15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二级战略区是一种独特的组织形态,它是在党政军三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历史地形成的.党的领导是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武装起义是其形成的直接因素,政权机构的建立则是其形成的标志性因素.经由三重因素的作用,二级战略区所依托的地域由地理概念演化为政治概念,并成为中共领导的抗战框架体系中的独特形态,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抗日战争战略区党的领导武装起义

    以"和"求"合":人民政协化解冲突的过程与逻辑

    邵涵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对当今社会矛盾冲突的化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新时代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发挥着以协商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功能.人民政协化解冲突实质上是一个"寻找—聚合—转化"的过程,其中蕴含"和合"思想中"天人合一""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理念.新时代人民政协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一系列协商制度实践,以"和"求"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保障.

    "和合"思想人民政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