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荀子性恶论辩证

    陈晨捷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年来,荀子的性恶论备受争议,学者们或持批判态度或为之辩解,对荀子的人性论作出多维度的解读,如谓其为性善论、性朴论、性可善可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等.但若严格遵循荀子对"性""善""恶"等概念的定义,则其性恶论在理论上是圆足的、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大致而言,"性"概念具有整体性特征,指人先天、自然具有的生理、心理本能及其本然趋向;"善""恶"则具有功利主义、效果主义与社会性特征,主要从结果与社会效用上衡量.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荀子的思想整体上具有反形而上学特质.由此出发,则"性"之所以"恶"、"化性起伪"如何可能等均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化性起伪

    理学的兴起:问题意识、思维转型与话语建构

    张恒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古典思想的重要形态,理学的兴起不是单源、单程的直线发展,而是多维、系统的范式转换.就"为什么"之维而言,理学的兴起固然有辟佛辟道、重振儒门的价值考量,更深层动因则是"空有之辨"下的存在追问,即不满于佛学以"心"(空)为本与传统本土哲学以"气"(有)为本,而重新寻找既超越又实在的存在之"一".深邃的问题意识推动了思维方式的转型,早期理学对传统本末思维和佛学体相用思维予以双重扬弃,形成既超越又实在的体用思维,实现"以一御多",解决"一多之困",构筑起理学兴起的"如何做"之维.早期理学以新使命、新思维赋予传统话语新内涵,建构起独特的话语体系,实现了"虚实之际"的转换,其兴起的"是什么"之维得以证成.理学的兴起即"为天地立心"的过程,人类从此在天地间挺立起主体性,获得了空前自由.

    理学问题意识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天人合一体用

    中国古琴艺术生命精神的儒家维度及其"琴禁"理论建构

    黄鹤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琴艺术是在中国先民追寻神人沟通和象征宇宙秩序的原始祭祀仪式中被创造出来的,它在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伦理化阐释中,被确立为君子人格的象征,秦汉以后,个体性表达逐渐超出琴艺形式与君子精神人格的统一而强化了其卓出于世的独特性与主体性.这种中国古琴艺术的精神与形式的发展过程,大约可从春秋战国时期所实现的象征型到古典型的转向、儒家礼乐观支配下的身体与观念技术演练中的本源情感的实现、琴艺通于君子之修身、中正平和的审美价值追求、琴乐的教化旨归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在琴乐思想中,"琴禁"理论尤为重要,它呈现为内在的心性涵养和外在的禁邪去奢,它是琴乐作为身体技术和观念技术的和谐统一,是琴乐引导人实现自我伦理修养的完成.从"琴禁"理论来考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琴艺术所受到的儒家精神的影响.

    中国古琴艺术君子之琴生命精神儒家维度琴禁中正平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林建华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曾从欧洲、日本、俄国等途径传入中国,最终则主要经由俄国一途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著名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识.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起初着重接受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这主要源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范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国情与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国情的相同或近似、完成近代中国历史任务的客观现实需求.列宁主义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继承、创新和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义和真谛.

    近代中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与路径

    韩振峰李卿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两者理论上逻辑相通、价值上理念相符、实践上步调一致.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要统筹推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人民共建共享、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重点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逻辑关联实践路径

    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斗争观的理论贡献

    周靖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什么是伟大斗争,如何进行伟大斗争"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将新时代伟大斗争提到新的历史高度,统揽"四个伟大",提出"三个务必",强调"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原则,不断推进"两个结合",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斗争观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斗争观的守正创新,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斗争观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斗争观理论贡献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特征探析

    何丽
    14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其理论特质和精神实质集中反映在"总体"二字之中."总体"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词,透过对"总体"意蕴的深入阐释可以发现,其中贯穿整体性、系统性、共赢性和动态性的鲜明特征,深刻折射和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特征

    区域协同治理的财政逻辑与路径选择——以长三角为例

    刘天琦刘帅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协同治理是促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增强区域协同治理效能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以区域协同治理应对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助力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加清晰,对财政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通过探究长三角为例的财政合作促进区域协同治理的改革实践,发现地区间政府合作制度缺失、财政体制机制梗阻、财税政策缺乏统筹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财政促进区域协同治理的潜能发挥.对此,建议从优化地方政府间合作制度、完善现行财政体制、综合统筹财政政策、撬动市场资本助力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区域财政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治理能力,推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财政合作区域协同治理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

    数字经济对区域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例

    王丽霞
    157-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深刻变化,使得各地区税收收入随之发生变化,对区域税收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13-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黄河流域九省区数字经济对税收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门槛效应与地区异质性.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促进作用高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促进作用.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数字化创新对税收收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数字化基础则产生负向影响,数字化应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显著.

    数字经济税收收入黄河流域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

    刘鑫韩青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库和地市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匹配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更能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并显著减少了零工型就业和第二产业就业,增加了稳定型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减少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三,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小规模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对规模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无显著影响,并且对高社会资本家庭、女性和初中及以下学历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第四,进一步研究发现,家庭互联网使用能够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就业特征农村劳动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