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创新

    段虹孙向宇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理论,从整体性上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规律;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实践要求,从发展性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使命;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交往范式,从世界性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国际视野;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要义,从价值性上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终目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发展

    《中国小说史略》论《红楼梦》的文本张力及其学术意义

    张昊苏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勘油印本《小说史大略》《中国小说史大略》及各版本的《中国小说史略》可见,鲁迅对《红楼梦》的学术论断经过多次修改调整,其中体现出颇富意味的文本张力.从文献掌握情况来看,鲁迅很晚才对胡适发现的脂砚斋评本《红楼梦》产生了解,且仅吸纳了少量与作者有关的细节,并未采用脂评中那些最能影响《红楼梦》阐释与解读的重要信息.这与鲁迅对《红楼梦》的两大核心认识有关:一是鲁迅虽然大量引述了胡适的"自叙传说",但其对"原型"的认同远多于"曹贾互证".二是对《红楼梦》后四十回,鲁迅接受了胡适的高鹗续书说,但同时认为续书与作者本意无太大悬殊,仅重点批评了某几处不够悲凉的败笔.这些认识既来源于鲁迅对《红楼梦》相关文献的分析,也深受其文学思想的影响.即"写实"可以不合于"真实","悲剧"应当"遍被华林".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脂砚斋

    从目连戏到《朝花夕拾》:《无常》、民间诙谐文化与鲁迅的思想转型

    刘云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常》在鲁迅作品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其间所反映出的鲁迅对"目连戏中鬼魂的偏爱"和对"民间迷信思想的同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民众观.本文通过对《无常》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在厘清作为目连戏小戏的《无常》在清代演剧中的真正面貌的基础上,分析其在民间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鲁迅对之"偏爱"的真正原因以及"无常"所代表的民间诙谐文化对鲁迅的独特意义;进而通过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对"民间迷信思想"和"民众"的认识变化,管窥这一时期他所经历的思想转型的成因与影响.

    《无常》目连戏民间诙谐文化民众观

    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生命根基

    杨守森尹相雯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理论,就其基本价值取向而言,首先应是关乎文学实践,能够助力于文学事业发展与繁荣的理论.但近些年来,在我们的文论界,更多见远离文学的"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由于缺乏"接地性",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现场关注不够,不能切实回答文学自身的问题,文学理论已愈来愈呈现出在文学理论从业者圈子中"内循环"的趋势,因而也就削弱了其应有的价值、成就与影响.

    文学理论价值取向生命根基文学实践

    "风流道学,不触不背"——论忆语体作品作者自我形象及其建构

    张帆陈婷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梅庵忆语》《香畹楼忆语》是明清忆语体文学的代表作品.虽然名为追忆亡妾,作者在行文中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自己,传主本人细腻的感觉和丰富的心理则被忽视,不难看出作者对自我形象的有意建构.除重情重义外,这一自我形象兼具风流倜傥的才子名士与持身谨严的道学高贤两面,可以《香畹楼忆语》"风流道学,不触不背"一句概括.女性传主体现的是男性文人的现实需求、理想投射与价值评判,对女性的书写说到底是为建构作者自我形象服务的.明确这点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评估忆语体乃至整个明清女性题材文学.

    忆语体《影梅庵忆语》《香畹楼忆语》形象建构

    传统手工艺区域品牌的塑造与传播路径探析——以"山东手造"为例

    祝晓彤王立强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对于形塑国家形象意义深长,文化自信日益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塑造传统手工艺区域品牌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与国家品牌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以"山东手造"为例,探讨在当前主要依靠个体力量发展手工艺的格局下,地方政府主导建设传统手工艺区域品牌的实施路径.政府通过组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建设展览场馆空间、融合多项渠道传播等方式,完成了品牌的初期建设;同时也显露出现有传播尚存在受众、空间与场域"区隔"明显的问题.为此,建议基于CIS系统理论,从视觉、行为、理念三个层面着手塑造与传播品牌,以实现公众"眼的看见""手的体验""心的呼应"层层递进的品牌认同路径.

    传统手工艺区域品牌山东手造CIS系统

    接受理论视域下齐鲁文化传播探究

    肖建平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接受理论以受众的接受效果为中心,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齐鲁文化的现实传播具有值得关注借鉴的理论参考价值.利用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结构召唤"等理论来窥探齐鲁文化传播过程,有利于从更深层次把握齐鲁文化传播的规律,激发接受主体能动性,从而提升齐鲁文化传播效能.

    接受理论齐鲁文化文化传播

    关系与互动何以可能:跨文化传播基本命题的生态学诠释

    林昱君赵颖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命题包括文化与传播的关系、人类的交往与互动.霍尔、古迪昆斯特等西方学者结合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等视角对其进行诠释.然而,现有研究视角容易导致文化偏向或传播偏向的关系悖论以及对他者的忽视.为此,从生态学视角对跨文化传播基本命题进行再审视.从共同具有生物学基础来看,将生态学运用到跨文化传播中具备充分的研究基础.同时,生态学"有机体-环境"的研究范式及互动、关系等生态学概念与跨文化传播基本命题存在底层逻辑的内在对应性.此外,造成跨文化传播障碍的问题均可以在生态学视角下得到有效的诠释与理解.生态学不仅为文化与传播的关系、人类的交往与互动提供恰当的诠释路径,还为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及跨文化传播障碍提供科学的思考视角.

    跨文化传播基本命题生态学交往与互动

    德川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阐释

    谢晓东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心道心问题是东亚儒学中的重要问题,故而德川儒者大多注意到了该问题.从学派角度而言,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都对该问题有不同的诠释、理解和见解.从这些论述来看,德川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阐释呈现出如下特点:不成体系、非原创性和非独立性等.出现上述特点的可能原因在于:日本民族的思维特性(反形而上学)、道统自立愿望的影响、神道的存在以及日本朱子学没有形成明显优势.

    德川儒者人心道心问题学派阐释特点成因

    论雅斯贝尔斯对于《老子》的解读

    曹银芝罗萍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雅斯贝尔斯对于《老子》的解读,只是其重新理解中西哲学的一种方式.雅斯贝尔斯把老子放在具有原创性的形而上学家一组,用自己的统摄概念解释老子的"道".超越的道先于世界而存在,是存在的根据,有着自己的尺度.道发生作用的方式是无为,处在善恶的彼岸.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老子那里存在着一种原始伦理学,人认识道就是在道中生活.老子的政治哲学旨在使人类社会在得道的圣人的统治下回到本源的状态.老子试图说出不可言说者,接近本源物,为此,他所使用的语言不是指示,而是譬喻.正因为如此,雅斯贝尔斯认为,老子哲学不仅缺乏对时间之中的有限的关注,也必定会在流传中剥夺它的本义.

    雅斯贝尔斯《老子》统摄超善恶无为根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