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评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

姚萍

半月刊

1002-6916

filmreview@163.com

0851-5825939 5827681

550001

贵州市富水北路9号

电影评介/Journal Movie Review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刊鼓励电子投稿,投稿信箱:filmreview@163.com , 本刊来稿必复,请及时查看回复,或来电咨询。《电影评介》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邮箱:filmreview@163.com投稿电话:0851-582768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认同、族群想象与意义再生产——缅甸华人华侨的中国电影观看实践研究

    陈晓颖陆飞翔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电影在海外的传播为华人华侨构筑了一个可供缅怀、追忆和想象中国的媒介空间.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把电影看作一种不随文本而结束的社会和文化实践,把研究对象放置于一定的国家语境和日常生活脉络之中,更关心他们透过电影观看浮现出的社会文化意义.离散族群在错综复杂的场所中,基于制度、环境和力量被社会情境所建构,形塑主体对媒介实践进行了差异化的解码.中国电影成为连接中缅日常生活场景和文化实践的物质性动力源,在声音和图像构建的跨国虚拟空间中,形塑并再现了他们的族群交往网络,为离散族群提供了文化认同和族群想象的纽带.电影观看的意义在影像、观看主体及其社会文化脉络之间的互动中创造出来.

    华人华侨电影观看意义生产

    个性表达·女性自觉·文化模式——贾玲执导影片对女性自我实现的揭橥

    董儒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电影艺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问题,近年来女性导演的作答颇为值得关注.本文通过贾玲在《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两部影片中女性视角的创作实践,分析和阐述创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欲绝文化模式和"整体失落"女性历史的影视语言表征;将情感结构与叙事结构相结合,揭示出贾玲实现影片与观影者深层情感联系的内在理路;探讨在当下社会,如何使用先进的女性力量丰富电影艺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以期电影艺术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发展注入先进的女性力量.

    贾玲文化模式女性自觉《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

    中国诗意影像中的触感建构:以《我的阿勒泰》为例

    刘雨萱李轶南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我的阿勒泰》(滕丛丛,2024)为例,深入探讨中国诗意影像中的触感建构策略及其效果;通过文本分析、视觉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我的阿勒泰》成功实现了从散文到影视作品的改编:影片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高标准的技术支持,在诗意影像中还原出丰富的自然感官体验,实现了从视觉到触觉体验的感官转向;触感影像与成长主题的结合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影片中的触感影像总是出现在主人公成长的关键之处,通过细腻的感官表达展现了角色从迷茫到逐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该片通过触感建构的方式,探索了电影语言在感官体验上的新可能,不仅拓宽了电影艺术的边界,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视角和观影体验.

    《我的阿勒泰》诗意影像触感影像综合感官触觉性

    《乐在旅途》:公路音乐探访节目的生态叙事美学

    刘颖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国内首部探访式音乐节目《乐在旅途》,其以敏锐的生态意识和自觉的文化传承在一众慢综艺中崭露头角,乐曲采风颇具新意,传统与现代、民乐与西洋乐器、中青一代与老牌音乐人相结合的节目形式,挖掘了中华传统乐曲、地方戏种的多样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生态环保意识引导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本文基于生态批评理论探析《乐在旅途》生态意识的生成、文化传播、生态叙事与美学特征.

    生态批评音乐探访综艺节目媒介生态学

    夜宵文化的价值与时代表达——评纪录片《越夜越宵愁》

    肖志鹏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食类纪录片《越夜越宵愁》是为数不多较为系统讲述我国夜宵文化的影视作品.本文以该片所展现的夜宵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它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采用定性研究法,具体包括纪录片的情景描述、相关理论阐释以及对所呈现的夜宵文化的时代性、社会性意义的反思.该片立体式展现了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夜宵文化及其背后不同的地域文化风情,使夜宵文化的属性和价值获得更多的时代表达.纪录片《越夜越宵愁》得到观众的青睐,凸显出我国夜宵文化包罗万象与休戚与共的多元文化共同体特征.

    纪录片《越夜越宵愁》饮食价值时代表达

    场景化思维下纪录片《何以中国》的情境再现、美学设计与纪实表达

    杨朝政李淑英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干超执导的文化历史系列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以"考古中国"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为创作基础,通过回应"何以中国"的文化命题,生动讲述了"中华文明"及"中华民族"形成背后的故事,系统化地表达了中华文明形成的内在脉络,彰显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受众主导的传播语境,该片以场景化思维为核心,采用"考古写史+复原历史"的叙事手法,不仅将中华文明迁移、投射到具体、鲜活场景,营造了充满具身性、互动性的美学环境,也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蕴含的人文意蕴和审美意境,更好地唤醒观众的情感记忆.本文以场景化思维为基础,结合"场景理论"的相关内容,对纪录片《何以中国》的情境再现手段、美学设计理念和纪实表达策略等进行解读,以期为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表达提供有效借鉴.

    场景化思维情境再现美学设计纪实表达纪录片

    视觉空间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