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域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冯德显

双月刊

1003-2363

yjkf@vip.sohu.com

0371-67939201

450052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地域研究与开发/Journal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移民生计能力与适应策略——基于适应水平的中介作用

    李倩娜姚娟付鹏飞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地外迁定居的205户牧户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生态移民的生计能力、适应水平与适应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牧民生计能力由生产能力、社会能力、劳动能力、金融能力等多种因素决定,适应水平由生活适应、文化适应、经济适应、社会适应与政策适应等维度构成.生计能力显著正向影响适应水平和适应策略选择,适应水平在生计能力对适应策略影响路径中起到38.46%的促进作用.牧民生计能力越强,异地定居适应水平越高,留在城镇定居的可能性越大.应通过激发主体内生动力、打造良好"三生"环境、创新定居移民生计发展模式来持续提升牧民生计能力和异地适应水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计能力适应水平适应策略生态移民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

    安徽省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与碳达峰路径预测——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和岭回归模型

    陆妍霏宣蔚赵力伟
    146-15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双碳目标和空间耦合视角,对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修正并拟合碳排放模型,补充在2018-2021年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县级碳排放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县级单元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因素筛选—模型构建—耦合计算—交互影响"的思路,基于拓展后的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模型,对不同发展模式下的碳排放进行预测演算,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空间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为实现碳达峰提供路径依据.结果表明:(1)1997-2021年安徽省碳排放呈现波动上升再趋于平稳的趋势,在2013年后进入碳达峰前的平台期,自北向南呈由高到低分布,以主要工业城市为主形成了不同规模的高密度碳排放中心;(2)预测得到的碳排放达峰时间区间为2030-2045年,峰值范围为4.472亿t~5.558亿t;(3)基准情景下,安徽将在2040年碳达峰,绿色发展情景最早达峰且峰值最低,是对比后确定的最优碳达峰路径;(4)人口和能源结构的驱动力最强,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与各种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增强效果显著.

    碳排放NPP/VIIRSSTIRPAT扩展模型驱动因素安徽省

    土地利用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与机制——以辽宁沿海地区为例

    姚焱中宋有涛薛依婷贾长庚...
    153-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全面估算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变化,揭示ESV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的耕地及林地急剧收缩,建设用地及养殖塘快速扩张.ESV从2000年的1 015.6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 385.23亿元,主要归因于水域及养殖塘的变化,对ESV贡献最大的是水文调节功能.自然条件决定了辽宁沿海地区ESV基本的空间分布,人为活动加强了 ESV的分异特征.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辽宁沿海地区ESV的空间格局产生了较强的影响.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理探测器驱动因素辽宁沿海地区

    基于LMDI模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

    谭洁刘琴唐晓佩谭雪兰...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1996-2020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现出"三增三减"特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程度较为显著,水域和草地次之,耕地和林地的变化程度最小.(2)总净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碳排放高值区由中部转向西、东、南部,土地利用碳足迹压力指数始终大于1,以0.54的年均增幅不断上升.(3)人均GDP、单位GDP用地面积和单位土地碳排放强度是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因子,人均GDP和单位GDP用地面积分别成为促进和减缓洞庭湖区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影响因素LMDI模型洞庭湖区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以广西贺州市为例

    杨婷龚健高静潘越...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引入广西贺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中,基于阻力约束视角开展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扩张阻力评价,通过分析不同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结果表明:(1)生态用地扩张阻力以各生态保护源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农业用地扩张阻力由贺州市中部向四周递增,建设用地扩张阻力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特点;(2)依据各类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将贺州市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核心区、建设开发核心区、生态保护涵养区和生产生态拓展区,其空间分布与贺州市现状用地布局相符且契合相关规划的用途分区及管控要求.与传统适宜性评价相比,基于扩张阻力评价的适宜性分析综合考虑了各用地类型的垂直自然要素和水平扩张作用,为具体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研究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分布并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能够为贺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与指导.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扩张阻力评价贺州市

    旅游型传统村落用地与空间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

    张斌郭冰玉岳士俊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袁家村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由村民生活生产主导转变为旅游发展所需,致使村庄空间结构由村民居住空间为中心的单核心放射状转向旅游空间为主的多核心密集型;(2)乡村旅游促使空间关系网络趋向复杂化,同时在土地功能细碎化过程中村庄交通空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主导性凸显;(3)袁家村空间格局演变受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空间功能的理性更新是其中关键作用力.

    乡村旅游传统村落用地演变空间格局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