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域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冯德显

双月刊

1003-2363

yjkf@vip.sohu.com

0371-67939201

450052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地域研究与开发/Journal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时空特征与耦合协调分析

    刘晴晴陈万旭张沙沙卞娇娇...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 年、2010 年和2020 年30m×30m分辨率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对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探测二者空间分布的时空关联与依赖特征,同时借助耦合协调以及脱钩模型,揭示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水平以及二者间的解耦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和草地的转入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2)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则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3)建设用地脱钩类型以城乡双增且城镇建设用地增速超前的弱脱钩为主;与2000-2010 年相比,2010-2020 年强负脱钩以及扩张负脱钩类型明显增多,这表明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总体超前于农村居民点.

    城乡建设用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模型脱钩分析

    西北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新疆为例

    杨俊孝张高胜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疆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探究西北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新疆耕地非粮化率由 57.33%上升至 64.50%.其中,特色农业发展阶段(2000-2007 年)耕地非粮化程度不断加重,农业布局优化阶段(2007-2014 年)耕地非粮化程度呈"W"型态势,农业稳定优质发展阶段(2014-2020 年)耕地非粮化程度略有波动但起伏不大.(2)新疆耕地非粮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同时存在集聚特征.非粮化程度严重区主要集中于巴州、吐鲁番地区,非粮化程度较低的区域集聚于克州、和田地区.(3)城镇化率、降水、日照时长、粮食保护政策、土地流转率、土地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是新疆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各驱动因子的影响方向和作用强度显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驱动因素空间自相关新疆

    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虚拟水流动时空特征及可持续性分析

    林海李显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拓展的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虚拟水转移量进行测算,并结合部门用水效率、水资源承载力对虚拟水流动时空特征、产业结构特征及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2 年,中国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净进口虚拟水量逐年增加,由-25.24 亿m3 增至58.87 亿m3,中国每年分别从东北亚、西亚北非和中亚地区净进口虚拟水12.24 亿m3,24.28 亿m3 和1.06 亿m3,分别向南亚、中东欧和东盟地区净出口虚拟水41.06 亿m3,16.92 亿m3 和7.75 亿m3;中国主要在农业、采矿业等能源产品供应业净进口虚拟水,在纺织业、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净出口虚拟水,贸易虚拟水空间流动部分满足了可持续发展需求.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潜力的释放有助于促进跨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一带一路"虚拟水投入产出法贸易结构可持续发展

    生产和消费双重视角下中国省域隐含碳转移研究

    史江兰凌昕怡范梦涵李超...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最新的2017 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直接排放者—最终生产者—最终消费者"过程角度核算中国不同地区的生产隐含碳和消费隐含碳,并解析其跨区转移路径.结果表明:在生产和消费核算视角下,不同地区的隐含碳分布具有明显异质性;生产隐含碳主要从西部和北部地区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转移;消费隐含碳主要转入经济较发达或人口较多的消费大省或出口到国外.大多数地区属于转入转出的中转站模式,通过中间品外包从其他地区获得生产隐含碳,并嵌入到最终消费品中转出到其他地区.

    生产隐含碳消费隐含碳转移路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与成因研究

    陈俊梁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 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重庆以东至宜昌段则为线性分布.这一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有 3 个方面:一是川江流域特有的水文条件,使码头向川江干流集中;二是重庆开埠以来商业发展,使重庆成为川江码头的聚集中心;三是全面抗战爆发中断了川江东向航路,嘉陵江和乌江中南北走向的码头得以增多.以川江干流为主和以重庆为中心的码头分布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打破了四川盆地的长久封闭局面,另一方面形成了四川盆地内"成都-重庆"两极发展的格局.

    码头分布格局驱动因素晚清民国时期川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