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修济刚

双月刊

1003-3246

dzdc@cea-igp.ac.cn;dzdc2327@126.com

010-6872936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Journal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0年创刊,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及中国地震分会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合办,是从事地震、地磁、空间物理观测和研究的地球物理专业工作者及地震台站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科研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是中国统计源期刊之一。为国内读者了解地震学创造了方便条件,同时也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人员提供一方展示成果、交流信息的园地。本刊为双月刊,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青年论坛专辑序

    靳志同
    1页

    2020年唐山古冶MS 5.1地震发震构造及应力触发研究

    靳志同周明月白梓明刘佳璐...
    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 年 7 月 12 日唐山古冶发生MS 5.1 地震,对其发震断层几何形状和滑动性质,以及后续余震的应力触发进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发震构造:基于收集的古冶震源区地震精定位结果,使用改进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计算得到断层的几何形状和断层空间分布,其中断层走向为 230.2°,倾角为 86.2°;基于震源机制得到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并将构造应力场投影到发震断层面上,得到该地震发震断层滑动角,数值为-177.2°.②应力触发:基于经验公式,得到该地震破裂模型,其断层长为 3.9 m,宽为 4.4 m,断层滑动量为 1.9 cm;基于破裂模型和PSGRN/PSCMP软件包,计算该地震对MS 4.3 余震和其他余震的应力触发,结果显示:不同深度上的主震对余震的应力触发不同,其中,主震在 12 km深度上对余震的应力触发比例最高;在计算主震对MS 4.3 余震的应力触发时,发现其位于主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表明该地震受到MS 5.1 地震的触发作用.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和了解唐山震源区地震断层的发震构造以及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意义.

    古冶MS5.1地震断层面拟合应力场应力触发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去噪方法的井下与地表地震计波形记录对比分析

    李子威殷翔郭宇鑫李松华...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 2 月 24 日安徽肥东发生ML 3.5 地震,选取淮安地震监测中心站井下地震计及淮阴地震监测中心站地表地震计记录波形进行常规滤波及噪声分析,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去噪方法将地震波形和噪声数据分离,并进行时频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原始信号测定震级,地表地震计所测定震级更大;②经去噪处理,地表与井下地震计测定震级相近,但波形成分存在差异,其中井下地震计水平分量高频成分更多,而地表地震计则垂直分量高频成分更多,且P波发育,振幅大,推测为地面土层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所致;③地表地震计噪声记录含高频成分,推测为环境背景噪声,而井下地震计记录地震时产生的次生噪声频率和强度呈逐渐衰减趋势,据噪声形态判定,推测为井下地震计弹性支架受地震波场作用产生共振所致,说明所处空间不同,噪声来源发生了变化.

    地面与井下记录频谱特性神经网络DeepDenoiser方法地震噪声

    萍乡及邻区中小地震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

    陈江贻汤兰荣邓辉许志山...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09-2022年江西萍乡及邻区181个ML≥1.8中小地震数字波形资料,基于Brune圆盘模型,结合遗传算法,计算该区地震视应力,通过分析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探讨研究区应力水平.计算结果表明:萍乡及邻区地震视应力值分布在0.001 8 MPa—1.76 MPa,平均视应力为 0.076 MPa,可作为该区背景视应力水平;视应力值随震级增加而升高,二者整体呈正相关性;视应力的时间变化特征揭示,萍乡及邻区目前处于应力缓慢累积阶段,且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视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较高视应力值集中分布在萍乡—丰城断裂带以北区域.通过震级—频度拟合,得到研究区b值平均约为 1.15.分析发现,研究区中小地震密集区域集中在萍乡—丰城断裂带上的低b值异常区,而此区域视应力值也相对较高,表明低b值、高视应力值区域与中小地震密集区分布较为吻合.进一步分析可知,研究区地震活动强度和视应力水平均低于江西省其他地区,但小震活动频繁,可能与该区煤矿资源的广泛分布以及可溶性岩层较为发育有关.

    萍乡及邻区震源动力学参数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b值

    川西地区中强地震前后b值异常特征研究

    李其栋谢卓娟周懿国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四川地震台提供的地震目录,以 2013 年 4 月 20 日雅安MS 7.0、2014 年11 月 22 日康定MS 6.3、2022 年 6 月 1 日芦山MS 6.1、2022 年 9 月 5 日泸定MS 6.8地震为例,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川西地区中强地震进行b值时空扫描,分析地震前后b值异常特征,结果表明:①4 次地震发生前一段时间内,孕震区附近地震活动性相对平静.②研究区b值时间扫描结果显示:b值分布在 0.553-1.134,平均值为0.879,4 次地震发生前,b值均处于低值状态,震后呈上升趋势;震前震源区b值均在平均值以下,且均呈下降—低峰值—上升的异常特征.

    b值最大似然法地震预测震前震后Mc

    北京平原南口—孙河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构造变形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郑荣荧余中元李路伟姜纪沂...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口—孙河断裂是北京平原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NW向断裂,地处张渤地震构造带,全长约 80 km,具有左旋走滑兼正断运动性质.该断裂沿线曾发生1536 年 6 级地震、1664 年 43/4 级地震、1746 年 5 级地震和 1990 年 4.5 级地震.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该断裂的NW段和SE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和地震危险性的认识和评估.本文基于浅层地震勘探,揭示了南口—孙河断裂中段的形态、特征和展布位置.该断裂中段倾向NE,与断裂NW段倾向相反,且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强烈,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晚期.结合华北地区地震震级与断层相关拟合关系式,对南口—孙河断裂未来潜在强震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认为该断裂未来发生 7.0-8.0 级强震的危险性较高,特别是其与NE向断裂切割交会区,应力更易集中,需密切关注.

    南口—孙河断裂浅层地震勘探晚第四纪地震危险性

    2018-2019年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2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测震学异常分析

    张思萌张雁翔李永生刘双...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2019 年,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 2 次 5 级以上地震,利用固体潮调制比、b值、地震视应力及震源机制一致性等测震学方法,对震前主要测震学异常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在 2 次地震前,固体潮调制比和视应力出现高值异常现象,b值出现低值异常现象,震源机制解呈现出一致性较好的特征,说明以上几种指标对松原宁江地区 5 级以上地震预测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固体潮调制比b值地震视应力震源机制一致性

    乌鲁木齐地电场变化特征分析

    毛玉剑王斌蒋胜杰贾路...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乌鲁木齐地电场观测资料,运用谐波拟合等数据处理方法,从日变化形态、优势方位角、优势周期、极化特征等方面分析地电场变化特征,可知:①乌鲁木齐地电场各测道日变化基本呈"两峰一谷"形态,能清晰记录地电暴数据,地电暴日形态为突跳、阶跃、震荡等,在发生地电暴时EW测道变幅较NS测道大.②各测道优势方位角较稳定,αNS/NE-L、αEW/NE-L、αNS/NE-S、αEW/NE-S基本保持在 59.24°、47.32°、64.94°、50.65°(±45°).③磁静日期间,地电场数据优势周期有 12 h、6 h、8 h、24 h等;地电暴发生时,4.8 h、3 h、1.4 h、0.6 h等较短周期成分更加突显.④磁静日和地电暴期间,乌鲁木齐地电场均表现出非线性极化特征.

    大地电场日变化优势方位角周期

    绥化地震台视电阻率数据跟踪分析

    刘长生刘学谦周晨李娇...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绥化地震台地电阻率长期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建立场地电性结构模型,并运用反演计算方法,揭示该台站电阻率反年变形态的产生机制.同时,对视电阻率数据中各种长短周期变化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在台站附近发生的 5 次M≥4.0 地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绥化地震台视电阻率观测具有震兆响应特征,可为地震预测工作提供有效的异常震例.

    视电阻率异常特征层状结构影响系数震源机制解

    2023年8月西代村跨断层短水准异常分析

    张菂李源张伟赵伟乔...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 年 8 月,西代村跨断层短水准测线 3-2 段测量数据呈加速上升变化,出现超阈值异常,单期数据变化幅度为 2.12 mm,远大于 2023 年 6 月期 0.2 mm的变化量.从观测系统、环境干扰及地震异常等展开调查,发现:①仪器运行正常,排除观测系统影响.②人为影响:场地附近无新增大型工矿和农业生产以及工程施工影响,不存在人为生产活动干扰现象.③环境干扰:研究区降雨量增大,与 3-2 测段近乎平行的十里河(常年断流)形成地表径流,靠近测线处积水深约 1 m,采用模拟载荷变化方法,计算积水所致载荷变化量,得到约 0.73 mm的载荷加载估算值,该数值比2023年8月期短水准变化量小得多,排除积水荷载影响.④地震异常:地震预测效能评估显示,R>R0,认为短水准变化是地震异常的可信度较高;采用跨断层土壤气Rn和H2 浓度测量结果对异常进行验证,认为短水准加速上升变化为地震地球物理异常.2023 年 9 月 10 日,在预测期内发生河南鹤壁ML 4.0 地震,与此次短水准异常对应.该案例为环境干扰较大情况下短水准测项的异常判定和震情跟踪研判提供了参考依据.

    跨断层短水准不规则载荷模拟定量分析土壤气浓度地震异常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