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经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经济管理
石家庄经济学院
当代经济管理

石家庄经济学院

郝东恒

月刊

1673-0461

djglbjb@sjzue.edu.cn;ddjjglbjb@163.com

0311-87208094、87207225

050031

河北省石家庄市槐安东路136号石家庄经济学院

当代经济管理/Journal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刊载经济管理类文章为主的学术期刊,旨在宣传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传播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促进我国经济管理科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服务;读者对象为各级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导干部、科研人员和广大高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宋佳张金昌潘艺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 2015-2022 年A股上市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实证研究了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ESG发展对促进非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实体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的作用更显著;机制研究表明ESG发展能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降低中间品成本和负债融资成本水平、增加机构持股比例,进而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研究结果为促进企业ESG发展,加快企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用的经验证据.

    ESG新质生产力利益相关者熵值法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王飞韩晓媛陈瑞华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它以高素质的新劳动力、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和新料质的劳动对象为核心要义,具有注重新发展理念、注重创新化、体现数字化、兼顾未来化、培育新产业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助推产业体系的完整化、安全化、创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论文提出由于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六化"的现实挑战,所以需要以新质生产力释放传统产业能量、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推产业体系完整化,统筹协调开放新观念、构筑安全包容新高地助推产业体系安全化,增强创新驱动赋能、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助推产业体系创新化,加强数字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产业体系智能化,完善绿色低碳政策、释放绿色市场空间助推产业体系绿色化,推进产业融合、数实融合、强化产业规模优势助推产业体系融合化.

    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张震宇侯冠宇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尽管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如何有效提升生产力水平、促进科研与产业的融合、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以及攻克核心技术的短板,仍然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微观层面,新质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的飞跃和企业组织模式的变革;中观层面,新质生产力体现为优化产业链结构、重塑产业集群、构建创新网络;宏观层面,新质生产力开启了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不仅象征着创新、绿色、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方式,还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效发展的动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更高层次发展,需要应对全球经济和市场制度的挑战,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继续深化改革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

    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综述

    李江吴玉鸣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区域要素流动愈发明显,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经济地理正发生着剧烈的、持续的和趋势性的变化,对空间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了重大需求,在此背景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为重要.为深化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认识,促进其在经济管理学领域实证研究中的规范应用,文章在充分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着眼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方法与应用,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及技术、模型体系及拓展、国内应用现状、不足及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分析与总结,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和方向.未来国内空间计量经济学应在技术理论研究、模型应用体系,及方向上进行不断推进,以提升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水平.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模型设定与选择模型估计空间权重矩阵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溯源:人口红利还是教育红利?

    黄晋生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充分挖掘人口资源优势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文章利用中国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 2000-2021 年劳动要素在中国经济中的贡献作用与门槛特征.结果表明: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口红利与教育红利长期存在,教育红利一直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而在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人口红利的波动特征更为明显,人口红利与教育红利随着产业合理化水平的提升而减弱,随着产业高级化的推进而增强.由此提出,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稳定人口增长速度,促进教育人力资本的持续提升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人口红利教育红利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后国企改革重点方向思路研究

    刘方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力量.文章重点描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的主要成绩,通过三年行动破除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了一批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重塑、重构;同时,阐述了当前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在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和核心功能增强方面还有不足,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最后,提出了未来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的主要思路.研究得出,要继续通过实施更具战略性、系统性、突破性、实质性的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新国企,充分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国计民生、公共服务功能与作用.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方向思路

    国际经验视角下我国老龄友好型城市的构建路径研究

    文学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双重背景下,建设老龄友好型城市有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老龄友好型城市的内涵界定、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系统梳理,借鉴全球老龄友好型示范城市的建设经验,我国未来老龄友好型城市的构建路径可归总为若干主要方面:因地制宜构建本土化的老龄友好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切实满足老龄人口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老龄友好环境;构建"以人为本、综合性"的老龄友好健康服务体系;充分重视老龄人口"资源性""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加强政府多部门协作,调动多元社会力量合力建设;处理好积极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可负担性之间的关系.我国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本土国情有所侧重持续推进.

    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老龄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构建路径

    工业智能化是否推动了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基于不同宏观经济主体投资视角

    程钦良宋彦玲黄恒君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人力资本积累是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智能化的发展不断释放新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信号,直接影响不同宏观经济主体的人力资本投资选择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文章从不同宏观经济主体投资视角出发,在理论上揭示工业智能化应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的内在机制,并采用 2006-2019 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通过信号效应和价值效应,推动个人、政府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在企业层面,由于当前我国工业智能化水平仍然不高,虽然工业智能化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但相较于基础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企业更愿意将收益投入到自身固定资本积累、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领域,导致工业智能化影响企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进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机制尚未显现.另外,工业智能化促进人力资本的作用存在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上的"边际效应递增"现象,东部地区强大的市场规模对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虹吸效应",导致工业智能化促进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不显著.进一步地,在垄断加价作用下理性经济个体会将资源向R&D倾斜,导致R&D投入对工业智能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并且该"挤出效应"在农村地区更为显著.

    工业智能化人力资本积累信号效应价值效应

    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发展对女性就业影响的研究

    牛建国夏飞龙蒋鑫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但其潜在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抽象和不确定的.一方面,人工智能非帕累托式技术进步对包括女性在内的就业市场产生显著、多维度冲击,人工智能系统对性别偏见的"再生产"将提高女性就业门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可抑制"贪婪"工作的负外部性,增加灵活性供给,降低女性选择成本,人工智能发展引致的"情感经济"倾向于强化女性在情感、社交技能方面的禀赋优势,提升其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在与人工智能的"竞赛"中,应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岗位和劳动任务调整、促进高质量女性就业,塑造适应新技术发展、面向人工智能未来的女性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生育政策激励、完善社会化服务,探索高质量人工智能治理、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

    人工智能劳动力市场女性就业

    时代迫切呼唤原创性的中国管理理论(三)——《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反思和破局而立》评介

    孙颖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