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质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钟大赉

季刊

0563-5020

dzkx@mail.igcas.ac.cn

010-82998115

100029

北京9825信箱

地质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地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 地质构造学、岩石矿物学、水文与工程地质、沉积学、数学地质、同位素地质、地热等方面的论文经验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教学和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以中上扬子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毛小平陈修蓉王志京杨岳兴...
    1151-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基本一致地认为,古气候越温暖潮湿,初级生产力高,越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然而,这一认识和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固碳规律是矛盾的.因此,有必要充分结合现代环境科学、生态学,将今论古,分析有机碳埋藏的特征,深入探讨气候对固碳作用的影响.研究方法是对现代土壤、湿地及海洋中的固碳情况,从全球尺度和局部尺度上进行分析,以把握固碳效率与气候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固碳效率高的地区主要为寒温带,对应的是初级生产力较低的地区;而中低纬度温带、热带初级生产力高的地区,则表现出较低的固碳效率;气温对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的控制远大于氧化还原条件;中上扬子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发育于地球第三次大冰期,对应冷湿气候带,为海退背景下的低盐度潟湖环境,对应为低初级生产力;古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寒温带的纬向滑移控制了页岩油气与煤的分布.

    黑色页岩固碳寒温带沉积环境初级生产力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组构非均质性及对孔隙发育的控制

    王莹珠杨继进
    1173-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四川盆地页岩气开采集中在过成熟海相龙马溪组页岩层段,有机孔作为主要储气空间,其发育具有强烈微观非均质性,控制了页岩气的储集与运移机制.目前对有机孔的非均质性成因尚不明朗,究其原因是对有机质组分及其化学结构复杂性认识不足.本文结合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与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对四川盆地典型过成熟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有机质化学结构及其与孔隙发育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表征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龙马溪组硅质页岩的显微组分以焦沥青为主,其次为笔石表皮体,在油浸入射白光下颜色呈浅灰色至灰白色,无荧光.基于不同显微组分在电镜下的赋存状态差异,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发育类型可分为生物碎屑孔隙、结构型焦沥青孔隙和无定形焦沥青孔隙.生物碎屑的表观转化率介于0~2%,表面仅见少量孤立状分布的孔隙,其孔径分布范围主要为10~50 nm.结构型焦沥青的表观转化率在8%~11%区间,内部发育相对均匀的海绵状或不规则孔隙,孔径峰值约为60nm.无定形焦沥青的表观转化率最高,平均约为16%,且孔径峰值向大孔方向偏移.从笔石表皮体到结构型、无定形焦沥青,有机碳的芳构化程度依次降低,对应的孔隙发育程度则依次增高.研究认为有机质的原始组分及生排烃过程中的地层色层效应是导致孔隙发育非均质性的关键.

    过成熟海相页岩龙马溪组显微组分有机碳结构孔隙发育

    川东及周缘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

    刘芷含陈亚琳徐松孟福林...
    1185-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存条件是影响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川东及周缘下古生界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构造作用、封盖条件、流体特征等3方面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并结合勘探开发实践建立了川东及周缘地区海相页岩气保存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表明:构造运动是页岩气破坏与散失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构造变形强度、断层规模与断裂发育程度、地层隆升剥蚀程度等3个方面;封盖条件是页岩气藏富集的基础保障,厚度大、展布稳定、岩性致密的顶底板条件以及厚层页岩自身封闭性是有利于页岩气保存的宏观地质条件;地层压力系数与页岩气含气量呈对数正相关关系,是页岩气保存评价的重要判别指标.

    海相页岩气保存条件构造作用封盖条件地层压力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三叠系烃源岩特征及展布

    丁勇林静文潘泉涌
    1198-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烃源岩是控制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系统测试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三叠系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分析了其烃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而开展了有效烃源岩区预测.研究表明,三叠系泥岩TOC含量分布在0.75%~4%区间,有机碳丰度整体中等偏好,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Ro分布在0.5%~0.9%,成熟度处于生油窗早-中期,生烃潜力整体偏低.哈拉哈塘组T3h2段泥岩有机碳含量及生烃潜力整体高于阿克库勒组T2a2段和T2a4段及柯吐尔组(T1k)泥岩.由北向南方向,T2a4段、T2a2段及T1k层段泥岩有效厚度均具有增厚趋势,T3h2段泥岩有效厚度则逐渐增加,且有机碳丰度由中等水平变好.由西向东方向,T,k层段泥岩厚度整体变化不大,而T2a2段、T2a4段及T3h2段厚度均逐渐增加,且有机碳水平均较高.烃源岩的平面分布特征受沉积相控制,从T1k层位到T2a4段及T3h2段泥岩,有效烃源岩区持续向北迁移.研究揭示了塔北地区三叠系烃源岩展布的控制机理,可为该区下一步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借鉴.

    塔北地区三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成熟度

    塔里木盆地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依奇克里克背斜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

    袁瑞李君蒋俊缪卫东...
    1212-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奇克里克背斜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褶皱冲断带北部构造带东段.它是一个基底卷入型开阔直立背斜,是在晚海西期古隆起和印支期库车周缘前陆盆地前渊带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含油气构造.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是白垩系下统,向两翼方向依次出露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钻井资料揭示,之下还有三叠系和侏罗系含煤碎屑岩建造,不整合于石炭系灰岩之上.中新统吉迪克组至更新统西域组是背斜的生长地层,古近系及以下地层是前生长地层.背斜位于库车褶皱冲断带根带,发育厚皮构造;向前锋方向,逐渐演变为薄皮构造.褶皱冲断带的两个主滑脱断层分别发育于侏罗系煤层和吉迪克组膏盐层.作为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背斜的变形起始于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经多个变形加速期,脉式冲断,直至第四纪晚期才最终定型.

    晚新生代构造基底卷入型背斜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依奇克里克背斜库车褶皱冲断带塔里木盆地南天山造山带

    玛湖凹陷及周缘二叠系超压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

    张泽常健单祥李晨星...
    1229-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新钻井显示玛湖凹陷二叠系碎屑岩层普遍存在超压,但超压分布不明且超压主控因素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旨在分析玛湖凹陷地区二叠系异常压力纵向和平面的分布规律,明确异常压力的主控因素,阐述超压形成机制,揭示超压与油气分布之间的联系.利用65 口井的79个实测压力数据、钻井泥浆密度以及测井曲线资料等,采用测井曲线分析法、Bowers法和密度—声波速度交会图法,运用平衡深度法和Eaton法预测压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超压发育的地质环境综合讨论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玛湖凹陷地区异常压力存在于三叠系白碱滩组及以下地层,下部地层压力逐渐增大,垂向上压力具有单一结构特征.下乌尔禾组异常压力由乌夏断裂带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大,在达巴松凸起压力系数最高达2.0.烃源岩的生烃增压效应是形成玛湖凹陷地区超压的重要因素,玛南斜坡的下乌尔禾组及中拐凸起的上乌尔禾组为不均衡压实和生烃增压复合成因,而风城组为构造挤压与生烃增压复合成因,达巴松凸起下乌尔禾组为流体膨胀和压力传导成因.由于玛湖凹陷西斜坡区断裂发育,构造挤压造成的超压已散失,仅留下具有构造挤压形成的测井曲线的超压响应特征,现今的超压还是以生烃增压为主,产生的超压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构造活动产生的断裂作为油气运移和压力传导的路径,影响了该地区的异常压力大小与油气的垂向分布.

    玛湖凹陷二叠系地层压力分布超压成因压力预测

    吉南凹陷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陈煦邱波石湘白洁...
    1245-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南凹陷是准噶尔盆地东部新发现的含油凹陷,其中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是该凹陷最主要的含油层系.基于多口井的岩心常规分析、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吉南凹陷井井子沟组二段砂岩储层岩矿特征、储层物性及孔隙特征、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研究表明,井井子沟组二段砂岩储层为低矿物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属于低—特低孔、特低—超低渗、纳米级吼道、处于中成岩A期的致密储层特征.通过定性、半定量分析,认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特别是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致密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中成岩期的溶蚀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计算结果表明,井井子沟组二段砂岩储层原始孔隙度平均约27.1%,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减孔量平均为11.3%、9.8%,溶蚀作用增孔量平均约为3.4%.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南凹陷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储层岩矿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沙南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

    王德英田宏钰肖述光赵弟江...
    1256-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南凹陷位于渤中凹陷和岐口凹陷之间的过渡位置,埋深相对较浅,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盆内油气分布及烃源岩地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是制约该凹陷油气勘探发现的难点.本研究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沙南凹陷古近系4个层段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沙南凹陷古近系不同层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等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沙三中亚段、东三段烃源岩品质为好—优质,沙一二段次之,沙三上亚段烃源岩品质相对较差;不同层段有机质来源与组成不同,沙三中段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淡水藻类,而东三段陆源有机质最多.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表明,姥鲛烷、植烷、伽马蜡烷、C27-C29规则甾烷和4-甲基甾烷等指标可以较好地区分各层段烃源岩.沙三中和东三段沉积期控凹断层活动强烈,沉积水体较深,水体弱分层至中等分层的缺氧沉积环境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古气候和断裂活动控制着沙南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的发育和展布,而优质烃源岩的形成通常要求较高的断层活动速率和较低的砂质输入.本次研究对更好地认识全球其它陆相盆地在相似条件下沉积的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规律与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沙南凹陷古近系优质烃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物鉴定控制因素

    浊积扇沉积构成及主要单元储层差异:以琼东南盆地梅山组为例

    刘子玉贾万丽李建平刘为...
    1268-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浊积扇沉积构成单元主要包含内扇沟道,中扇沟道、朵叶主体,外扇朵叶、席状砂以及扇缘薄层席状砂等,各单元储层物性差异大,直接影响勘探开发部署,值得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本文基于琼东南盆地梅山组20个已钻浊积扇的沉积构成单元储层特征分析,建立了浊积扇主要沉积构成单元的岩—电—震特征及识别标志,详细分析了其主要沉积构成单元的砂体规模、几何形态、厚度变化、粒度分布、储层非均质性等要素.结果表明,中扇沟道—朵叶结合部巨厚层块状砂岩、外扇朵叶厚层砂岩和席状砂岩储层内部均匀,物性较好;内扇沟道砂岩内部非均质严重,储层物性受到影响;扇缘薄层席状砂岩由于层薄、粒度细、高含泥及高含钙而致密.钻探证明多口探井因部署在内扇沟道上未获商业产能;新部署在中扇沟道—朵叶结合部巨厚层砂岩与外扇席状砂的探井均获得了商业成功.

    浊积扇沉积构成沟道朵叶储层差异梅山组

    东昆仑拉宁灶火地区纳赤台群碎屑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靳立杰周汉文刘伟李春稼...
    1280-1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赤台群碎屑岩组合在东昆仑地区广泛出露,对恢复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拉宁灶火沟地区的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风化作用条件、大地构造背景和物源特征.研究表明,拉宁灶火沟地区的纳赤台群碎屑岩主要由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的杂砂岩和岩屑砂岩组成,SiO2含量为54.34%~76.06%,TFe2O3+MgO含量为3.25%~13.82%,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的右倾模式,具有负δEu异常,无δCe异常.其较低的CIA值(53~74)和较高的ICV值(0.96~1.18)指示纳赤台群碎屑岩为干旱—温暖湿润气候下物源区母岩弱风化—中等风化的产物.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显示,其主要物源应来自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环境的石英质沉积物源区和长英质火成物源区,且存在古老沉积组分的加入.经对比分析认为,新元古代中酸性岩浆岩、早古生代弧花岗岩以及白沙河岩组、小庙岩群、万宝沟群为其主要物源.

    纳赤台群碎屑岩组合风化作用构造背景物源东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