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王积鹏

双月刊

1673-5692

dkyxuebao@126.com

010-68207307/08

100846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电子大厦电科院学报1313房间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为了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提高我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领域整体的学术和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国内同行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更加适应国家和国防信息化建设对我院科研、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在1990年创刊的《电子科学技术评论》期刊的基础上孕育而生。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主办单位是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其国际刊号为:ISSN1673—5692,国内刊号为:CN11—5401/TN;采用国际标准大16开本;逢双月20日出版,全国公开发行,定价为30元。主要发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领域内的技术和学术研究论文。聘请行业内资深专家,由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研究的老专家以及近年来在此领域内卓有成就的中年专家组成编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题写刊名。 立足于推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和前沿技术的交流与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创新”为魂,以“战略化、综合化、系统化”为纲,倡导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着力营造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核心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偶极子对激发的宽带平面端射高增益天线

    王友保唐佑铭赵刘易斯马君鑫...
    195-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提出了一款单向辐射特性的微带缝隙结构双偶极子宽带天线.该天线由阶梯型缝隙结构、共面双偶极子和5组引向器构成.阶梯型缝隙结构用于改善阻抗匹配,拓展了天线的带宽;共面双偶极子改善了天线的辐射特性;引向器提高了天线的增益.仿真和实测表明,该天线的相对带宽为 66.4%(5.78 GHz~11.53 GHz),带内前后比为 15.7 dB~27.4 dB、增益为 8.4 dBi~11.9 dBi,并且天线的交叉极化低、辐射方向图稳定.该天线的良好性能使其在无线通信和雷达领域的应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端射天线高前后比低交叉极化宽频带高增益

    基于改进YOLOv7的小目标交通标志检测算法

    郑娟毅杨溥江郭梦月董嘉豪...
    204-212,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动驾驶中,检测小目标的精度和漏检问题对于车辆设备对路况判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针对小交通标志检测精度漏检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YOLOv7的小目标交通标志检测算法.在Neck中引入ACmix注意力模块,利用ACmix注意力模块提高网络对小尺度目标的敏感度,降低噪声所带来的影响;在输出端引入多头自注意力机制SPD卷积构建块,提升输出端对交通标志小目标的检测性能;使用SIoU替换原始YOLOv7网络中的CIoU来优化损失函数,提高网络鲁棒性.为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在CCTSDB交通标志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数据集中的小目标,改进后的YOLOv7网络相比于原始的YOLOv7网络,漏检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且map达到了 98.7%,运行速度达到了 110.5 fps.相较于原始YOLOv7模型,精度和速度均有提升,可以满足交通标志检测的要求.

    交通标志检测YOLOv7小目标SPDSIoUACmix

    事件驱动的云原生应用软件研究

    张国生
    213-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件驱动是云原生应用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时敏捷数字业务的核心.通过侦听物联网设备、移动应用程序、业务网络和用户行为等事件源,捕获业务事件,驱动服务.事件的捕获、通信、转换和持久化是关键,可以扩展、适配不同类型的服务.消息队列是异步的,消息的发送和接收者不需要同时与消息队列交互,减少了服务间的耦合;如果系统请求流量瞬时剧增,消息队列将缓存请求,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事件溯源可以回溯到任何一个事件状态,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CloudEvents是描述事件数据通用格式的规范,提供跨服务、平台和系统的互操作.基于主题和分区将事件路由到不同的服务实例实现分布式并发.事件驱动架构融合微服务和无服务器函数,构建实时、可扩展、高负载和大规模可伸缩的云原生应用软件.

    事件驱动架构消息队列事件溯源CloudEvents分布式并发云原生微服务无服务器

    基于多尺度循环卷积神经网络的卫星通信信号识别

    袁中群陈卫梁栋王成东...
    219-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的卫星通信调制分类算法大多忽略了不同尺度特征的融合问题,提出了一个多尺度循环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网络结构整合了双分支设计、压缩与激励策略、多尺度残差网络以及长短期记忆网络,旨在全面捕捉信号的多尺度特性并有效建模时间序列.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模型在0dB以上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 97.1%,在13 dB时更进一步提升至99%;与经典的CNN2模型和LSTM2模型相比,在识别准确率上展现了显著优势,且相较于识别性能接近的CLDNN2模型,参数量减少了 47.7%,训练时间缩短了 68%;尤其是QAM16和QAM64两种调制样式识别准确率显著上升并且保持较高水平,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模型多尺度特征融合策略的有效性.

    自动调制识别多尺度特征融合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

    微波与激光融合的卫星互联网信道特性研究

    夏兆宇林玉洁陈浩胡春源...
    228-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一地面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通信大容量、高速率传输需求.微波通信与激光通信深度融合的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互通网络通过激光通信技术提高星间链路的通信速率与容量,通过Q/V频段微波通信技术提高星地链路的可用带宽,解决Ka、Ku频段频谱资源饱和问题,提高频谱效率.本文研究微波星地链路与激光星间链路信道特性,对通信链路进行建模仿真,分析信遮挡效应、多普勒频移、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与大气损耗等影响因素,为微波与激光融合的卫星互联网链路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星地链路星间链路卫星互联网信道仿真

    基于LSTM的多站点协作波束切换算法

    王海洋何兴文孙海蓬王其盛...
    239-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毫米波频段拥有非常丰富的频谱资源,支持更高速的数据传输,因此成为通信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基于大规模输入输出(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MIMO)的波束成形技术可以有效补偿毫米波的高路损,是5G毫米波通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但是在高速移动场景下,信道变化加速,必须进行频繁的波束切换才能保证良好的通信质量,故而大大增加了信令开销与资源消耗.如何在高动态场景下降低波束切换开销、提升波束切换速度与效率成为关键问题.针对直射径(Light of Sight,LOS)被遮挡情况下的复杂信道环境,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的多站点协作波束切换算法,根据过去一段时间的波束信息,学习信道环境与服务波束序号的内在联系,并预测当前时刻切换的最佳波束.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当前信道环境信息的遍历搜索算法相比,所提波束切换算法在上行发射功率较高时性能接近,在上行发送功率较低时,性能更优,体现了所提算法的优势.

    波束切换站点协作长短期记忆网络

    基于高效双流输入结构的自动调制识别方法

    郭业才毛湘南胡晓伟周雪...
    248-256,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动调制识别是现代通信系统中一项重要技术.为提高通信系统对不同调制信号间的识别性能,文中首先探索了包含11类调制信号的公开数据集RML2016.10A上原始同相正交(In-phase and Quadrature,IQ)格式数据和经过数据预处理后的幅度和相位(Amplitude and Phase,AP)格式数据的差异;随后,依据原始IQ格式数据和AP格式数据在特征提取过程中对局部相关性及时序特征敏感性的差异,设计了针对空间特征提取的SFE-Block模块、针对长期依赖关系提取的TFE-Block模块,以及联合时空特征提取模块STFE-Block,并将前两者的输出特征作为STFE-Block模块输出特征的重要补充进行特征融合,以全连接(Fully Connected)层负责最终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型在数据集RML2016.10A上表现良好.当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低于-8 dB时,平均识别精度比其他模型提升7%,而SNR在0~18 dB时,平均识别精度比其他模型提高1%~8%,且在SNR为16 dB时,最高识别精度达92.95%.此外,在RML2016.10B数据集上重复了实验以检验模型泛化性,所得结果同样最优,且当SNR为12 dB时,最高识别精度达到 93.6%.

    自动调制识别深度学习双流输入

    面向数字孪生的可扩展网络模型构建方法

    贾佳李超韩敬松向良...
    25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孪生网络的基础是构建网络模型.在网络测试、验证、训练等数字孪生应用中,目标网络的设备组成、拓扑结构、路由选择、业务应用、用户行为等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导致数字孪生网络模型需要适应不同类型的目标网络特征,并满足未来不断扩展的网络要素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分析网络模型要素构成,并基于元模型构建框架,提出了一套可扩展的网络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通过网络元模型数据结构规范化网络模型的描述方式,基于网络元模型,可以支持不同类别网络模型的实例化注册,支持网络模型与实体资源的绑定,实现对模型资源的统一管理.

    数字孪生网络建模元模型网络仿真

    具有量化不匹配的无人车编队控制

    李平蔡晓晰周明政高树论...
    263-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控制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存在损耗,严重时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引入量化控制可以将连续的控制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控制信号,由于离散信号所需的传输带宽较小,这无疑极大提高了通信效率,有效增强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但目前大多数研究成果是基于编码/解码参数相等的,并未考虑实践中可能存在量化参数不匹配问题.文中针对无人车编队系统中存在输入量化参数不匹配、外部干扰及模型不确定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量化不匹配的无人车编队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带有输入量化、外部干扰及模型不确定性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然后,利用神经网络近似逼近模型中的非线性函数,自适应方法在线估计神经网络权重、逼近误差、量化误差及外部干扰;最后,通过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闭环系统所有信号的一致最终有界性,并通过仿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编队控制量化不匹配神经网络自适应方法队列稳定性

    多种分辨率HDMI接口的TMDS信号转为LVDS格式实现方法研究

    祝月文王哲王素珍邹开元...
    272-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将图像仿真系统输出的高清多媒体接口(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最小化传输差分信号(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TMDS)转换为摄像头模组接口低电压差分信号(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LVDS),文章联合使用ITE68051芯片和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芯片(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实现了相应的转换.首先,将高清、超高清HDMI接口的TMDS信号通过ITE68051视频处理芯片进行TMDS解码,以双端口方式输出并行RGB数字信号;然后,应用FPGA易编程性的特点,将多种分辨率的RGB信号转换为相应的LVDS信号.联合应用ITE68051和FPGA芯片架构的转换系统,便于视频设备之间的兼容和系统后续升级,为自动驾驶仿真系统的视频信号输入提供了可靠的硬件接口通道.

    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ITE68051视频处理芯片最小化传输差分信号低电压差分信号高清多媒体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