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子显微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子显微学报
电子显微学报

张泽

双月刊

1000-6281

dzxwxb@blem.ac.cn

010-82671519

100190

北京中关村北二条13号(北京2724信箱)

电子显微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y Socie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电子显微学和其他新兴显微学的理论研究、仪器研制生产以及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科技、医学、金属、地质、化工、半导体等应用方面的学术论文,及时反映我国显微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面向的读者是从事上述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与大专院校师生等. 《电子显微学报》为双月刊,国内外发行,是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ID)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对SrTiO3(001)上生长CoSe/FeSe异质界面结构和谱学研究

    苗光耀徐小凤方皓朱学涛...
    269-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硒化铁/钛酸锶(001)(FeSe/SrTiO3(001),FeSe/STO)中界面增强的超导电性一直是近些年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FeSe薄膜构筑异质界面是调控其超导电性和构筑新奇量子物态的重要手段.本文报道了利用分子束外延在SrTiO3(001)衬底上制备了高质量硒化钴-硒化铁(CoSe/FeSe)纵向异质结的方法,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谱详细研究了该异质界面的电子性质和电子态密度的实空间分布.由于CoSe/FeSe界面存在强烈的电荷转移,FeSe处于过掺杂状态,导致FeSe/STO界面相互作用已不满足非绝热近似,以及FeSe中超导电性的消失.空间依赖的扫描隧道谱显示,CoSe/FeSe的异质界面边缘处出现了晶向依赖的边缘电子态和边角电子态,这些边界上的电子态受到CoSe/FeSe界面电荷转移效应的调制.该研究为基于单层FeSe/STO界面超导电性的调控及量子结构的构筑提供了借鉴.

    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异质结界面电荷转移CoSe

    氧化铪基铁电电容的唤醒-疲劳效应与相结构演变

    辛天骄王怡炜高兆猛郑赟喆...
    27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掺杂氧化铪(HfO2)铁电薄膜具有优异的尺寸微缩特性与良好的半导体工艺兼容性,其铁电电容结构兼容主流动态随机存取存储架构,是新型存储器介质材料的有力候选者.HfO2基铁电电容随电学读写操作(循环)次数的增加,其代表"0"和"1"存储状态的剩余极化值会发生先增加后减小的现象,直到存储窗口不足或器件击穿失效,即器件的唤醒和疲劳效应,引发存储的可靠性问题.本文选择基于锆掺杂的HfO2基铁电薄膜(Hf0.5Zr0.5O2,HZO)制备电容器结构,对不同电学循环次数的电容器切片进行结构表征,发现器件的剩余极化变化与HZO薄膜的微观相结构演变直接相关:(1)唤醒过程剩余极化增加源自四方到铁电正交相的结构转变;(2)铁电正交到单斜相的结构转变是导致疲劳过程剩余极化衰减的重要原因.

    掺杂氧化铪铁电存储唤醒疲劳失效

    钠钨青铜Na2W4O13的孪晶结构与辐照相变

    林泽圣刘曦蒋仁辉李佩...
    283-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热氧化法制备了 Na2W4O13纳米片,并利用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其孪晶畴结构进行了原子尺度表征,发现样品中存在大量镜面孪晶结构.结合群论中的母子群关系理论,解析了 Na2W4O13中畴结构形成的原因,并预测了 9种可能的畴结构,其中type3镜面孪晶与实验中观察到取向关系为[010]//[0(1)0]T、(100)//(100)T的(100)孪晶一致.经过电子束辐照,三斜结构的Na2W4O13可以相变为立方结构的NaxWO3(x<0.5).而有孪晶存在的样品中,相变过程中容易出现缺陷,这可能是由晶格失配导致的.论文结果为理解钠钨青铜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提供借鉴.

    钠钨青铜Na2W4O13过渡金属层状氧化物取向畴群论透射电子显微学

    不同取向镍基单晶高温合金650℃原位拉伸

    李菲祺吕俊霞程晓鹏王晋...
    295-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作为飞机涡轮发动机叶片的主要使用材料,其在服役过程中受到各向应力作用产生变形导致材料失效,因此本文基于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原位拉伸设备对[(1)40]取向、[(3)40]取向、[(1)(2)2]取向的镍基单晶高温样品进行了 650 ℃原位拉伸.其中[(1)40]取向样品在屈服阶段后样品硬化到塑性变形后期出现了幅度较小的应力下降,最后样品在应力作用下滑移迹线所在的基体发生开裂,裂纹沿着滑移迹线所在方向扩展至样品断裂.[(3)40]取向样品在整个塑性变形阶段,样品的应力持续下降,孔洞缺陷处形成缺陷导致材料失效.[(1)(2)2]取向样品一直处于硬化阶段,到塑性变形后期样品出现了应力的下降,跟[(3)40]取向样品失效方式相同,孔洞开裂形成裂纹源导致材料失效.本文针对三种取向样品的力学性能,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滑移情况以及对应的施密特因子变化、样品失效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对合金在真实服役过程中提高其服役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原位拉伸滑移分析力学性能

    针尖-样品距离对扫描微波显微成像的影响分析

    薛一凡王采慧裴涛温焕飞...
    303-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芯片制备工艺的不断完善,半导体集成电路朝着小型化、集成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给近场微波成像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建立了探针-样品三维电磁耦合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法研究了探针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在不同探针-样品间距下,对硅基芯片表面结构进行扫描微波成像.成像结果与仿真结果相一致,随着针尖-样品间距的增加,扫描微波测试系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降低.对于由原子力显微术结合微波测量技术发展而来的扫描微波显微镜的改进与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

    扫描微波显微镜有限元法电磁建模针尖-样品间距

    离子轰击二次发射电子枪束流引出问题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谢洋刘莹刘俊标王鹏飞...
    309-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电子束荧光技术对电子枪的需求,本文开展了离子轰击二次发射电子枪的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离子轰击二次发射电子枪的工作原理,将工作过程划分为离子产生及引出、二次电子产生和引出两个部分并展开理论分析;基于辉光放电原理建立了简化的空气放电仿真模型,利用Comsol软件获得了正离子密度及其分布;对于加速室内的二次电子发射过程采用静电聚焦的方式聚焦电子束,利用Comsol软件基于Nelder-Mead算法获得二次电子引出的最佳结构参数;最后,搭建了电子枪原理样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空气作为工作气体,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正离子轰击金属铝使其发射二次电子,最终获得了加速电压为20 kV,束流强度为1.6 mA的电子束,完成了此类电子枪的原理验证并为性能提升工作奠定基础.

    电子枪离子轰击二次电子发射气体放电电子束荧光技术

    中国南方高成熟泥页岩有机质微观特征研究

    焦淑静梁萍萍郭伟周晓峰...
    317-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有机质孔隙对页岩气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对页岩气生成及运移机理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采用自然断面制样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南方高成熟泥页岩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有机质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于页岩中,一种是细微的颗粒状,微粒尺寸约10~100 nm,与周围矿物界限不明显;一种是呈块状,尺寸多超过10 µm,断口表面光滑;一种是部分保留生物形态的有机质,从数量而言以前两种为主.结合有机质成因及特征,作者对其进行分类:第一种为干酪根,第二种为沥青,第三种为生物碎屑.干酪根和沥青中都可能生成孔隙,干酪根内孔隙尺寸较小,形态不规则,沥青中的孔隙尺寸较大,呈气泡状,孔壁较圆滑.因为在泥页岩中干酪根占比比固体沥青多,而且高成熟度的页岩中干酪根中普遍发育孔隙,沥青中较少发育孔隙,所以干酪根孔隙是有机质孔隙的主体.

    高成熟页岩有机质孔隙有机质类型干酪根沥青扫描电镜

    液态金属微球的微观结构与血管栓塞性能研究

    沈晨宇甘雅玲蔣文溪张维强...
    324-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制备了一种液态金属微球,并对该液态金属微球的微观结构和血管内栓塞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液态金属微球呈球形,在对其元素分析中观察到了镓元素和氧元素;在对兔子耳中央动脉的栓塞实验中,发现液态金属微球成功地阻断了兔子耳中央动脉,导致了兔耳的坏死.当液态金属微球的直径与血管的直径相当时,便会通过物理栓塞方式阻塞血管.同时,液态金属微球因其自身的高密度具有X射线显影性.栓塞前与栓塞后的血液检查和主要器官组织病理表明,液态金属微球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液态金属微球是一种极具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栓塞材料.

    液态金属微球栓塞X射线可视微观结构

    SARS-CoV-2免疫逃逸NTD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

    洪琴徐诗奇王艳兴张超...
    329-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中和抗体的开发,主要针对SARS-CoV-2表面的刺突(Spike,S)蛋白.大多数中和SARS-CoV-2的单克隆抗体(MAbs)可结合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从而阻断病毒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的相互作用.作者早期通过SARS-CoV-2原型株S蛋白免疫小鼠,筛选得到S2G4,S2H5,S4D4,S5B8 4株与S蛋白氮末端结构域(N-terminal domain,NTD)不同表位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其中S2H5活病毒中和能力最强.本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 S2H5的抗原结合片段(Fab)结合SARS-CoV-2原型株S蛋白复合体的结构,共获得六种构象,其中S2H5 Fab结合在S蛋白的NTD上,结构模拟完整S2H5抗体结合S蛋白可以空间上阻碍S蛋白与ACE2相互作用,揭示了 S2H5中和SARS-CoV-2原型株的结构基础.此外,作者应用假病毒中和实验,分析了上述四种抗体对SARS-CoV-2多种突变株的中和能力,显示了其突变株对NTD抗体的免疫逃逸,并从结构生物学角度对各突变株表现出的免疫逃逸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中和抗体冷冻电镜

    玉米苞叶组织细胞结构生物质碳的制备及显微结构的研究

    周晓亮马林杨一君余宇...
    339-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一步热解法,使用常见的玉米果穗苞叶为原料,制备了保留玉米苞叶组织细胞结构的生物质碳膜,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技术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样品表面有明显的维管束以及大量的气孔的存在.不添加任何导电剂和添加剂,热解碳膜直接作为工作电极使用,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200次循环后仍能获得218 mAh·g-1的可逆比容量.本工作在生物质废弃物利用,以及储能材料开发等方面有参考价值.

    生物质细胞结构电子显微学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