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研究
地震研究

皇甫岗

季刊

1000-0666

dzyj2003@163.com

0871-5747189

650224

昆明市北市区北辰大道

地震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地震学基础理论、地震预测预报、防震抗震、工程地震、地震地质,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实验技术和仪器研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从事地震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决策树的川滇地区地震序列类型判定特征重要性研究

    赵小艳蒋海昆孟令媛苏有锦...
    32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66-2021年川滇地区225次5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序列目录和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资料,参考以往研究和震后趋势预测实践经验,构建了 10个基于地震观测数据的机器学习序列类型判定特征样本数据集.基于地震序列分类定义,设置多震型、主余型、孤立型三类样本"标签".对样本进行不均衡处理、对特征参数进行缺失处理后,采用决策树模型对特征参数的重要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间段特征参数重要性类别有一定差异,随着序列数据资料的增加,序列类型判断更倚重动态的序列数据资料;主震震源机制相关参数和主震参数对序列分类有较高的贡献率,序列参数对序列分类贡献率不高.整体而言,模型给出的结果与实际经验性预报方法较为一致.

    地震序列类型机器学习特征参数决策树

    深度学习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进展

    贾漯昭孟令媛闫睿
    336-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深度学习的方法原理及主流的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Transformer网络、自编码器、生成对抗网络以及深度强化学习网络等进行了介绍,讨论了不同网络的适用领域.从震相拾取、震相关联、地震定位与事件检测,地震信号和地震事件的分类,地震预测预报等方面对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技术进行了提炼总结,综述了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当前常见深度学习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中的主要应用方式、优势特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现阶段深度学习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中存在的应用局限性以及后续发展方向.

    深度学习监测预报地震检测地震定位地震预测

    樽海鞘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RC柱抗侧移承载力预测

    欧阳谦骆欢
    350-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钢筋混凝土(RC)柱抗侧移承载力预测模型缺乏泛化性能,延性柱抗弯承载力的预测模型不能用于非延性柱的抗剪承载力,反之亦然.机器学习(ML)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无法自动剔除冗余和不相关特征,使得ML模型复杂度高且容易过拟合.为此,提出一种樽海鞘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SSALS-SVM)方法,基于给定的数据集,SSALS-SVM能利用樽海鞘优化算法(SSA)自动剔除冗余和不相关的特征,筛选最具代表性且各特征之间相关性弱的特征子集形成最优特征组合,同时对控制模型非线性拟合能力的超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模型既能识别出影响延性和非延性RC柱抗侧移承载力的设计变量,又能反映最优特征组合与抗侧移承载力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为了验证SSALS-SVM方法的泛化性能,基于248个RC柱抗侧移承载力试验数据,分别与现有的RC柱抗侧移承载力预测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SALS-SVM比现有预测模型的泛化性能最高提升了 83%.

    钢筋混凝土柱抗侧移承载力支持向量机樽海鞘优化算法特征选择

    基于特征向量信息支持向量机的RC框架易损性曲线预测

    周宇骆欢
    359-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损性曲线将结构破坏等级与地震动强度相关联,能够直观地反映结构破坏的概率,但在建立易损性曲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因而计算效率不高.机器学习方法已被证明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当训练数据的规模较大时,由于训练过程涉及求解大规模逆矩阵致使计算效率依然低下.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特征向量信息支持向量机(EILS-SVM)的新方法克服此类方法的不足.在大规模数据集下,EILS-SVM能够筛选小规模子样本建立低秩核矩阵.这使得其训练过程只需求解小规模低秩矩阵的逆矩阵,进而极大提高计算效率.为了验证EILS-SVM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基于16500个钢筋混凝土(RC)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数据,分别与支持向量机(LS-SVM)、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线性判别分析(LDA)、贝叶斯作对比.结果表明,EILS-SVM能准确预测RC框架的易损性曲线,其计算效率最高能提升近27倍.

    钢筋混凝土框架易损性曲线特征向量支持向量机机器学习

    基于GNSS观测的陆地水储量研究进展

    段天奇占伟苏广利刘晓...
    369-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基于质量负荷理论利用GNSS观测反演陆地水储量的方法,阐述了利用GNSS研究陆地水储量的进展、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GNSS与GRACE、水文模型等的联合研究.随着GNSS观测精度的不断提升和观测网络的迅猛发展,利用GNSS观测研究陆地水储量取得了重要进展.GNSS已成为陆地水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大陆地区利用GNSS研究陆地水储量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但仍需要在时间序列信号精细识别、反演算法优化和多源数据融合等方面深入研究.

    GNSS陆地水储量质量负荷理论反演

    2022年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王莹金昭娣赵韬
    379-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方法反演了 2022年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序列2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22次地震全部为走滑型,断层面走向呈NNW和NE两个优势方向,断层面倾角近似直立,滑动角分布在0°和180°附近,P轴优势方位为NWW-SEE向,倾伏角接近水平,表明此次地震事件主要受区域NWW-SEE向水平挤压应力场控制.3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均与序列其他地震的总体震源机制差异较小,说明序列震源机制较为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马尔康震群属于多断层面触发性震群,3次5级以上地震是不同断裂的破裂事件,其中5.8级和6.0级地震发震断层面走向为NNW,为左旋走滑破裂事件;5.2级地震发震断层面走向为NE,为右旋走滑破裂事件,3个发震断层均以走滑错动为主,断层面近似直立.

    马尔康6.0级震群震源机制解矩张量反演地震序列发震构造

    云南盐津2个地震序列震源参数测定及发震构造探讨

    顾慧冬姜金钟李姣张演...
    39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1月23日云南盐津发生ML5.2地震,在此次地震前后该区域已经发生了多次中小地震.为了更好地评估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及识别发震构造,利用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2种速度模型反演了盐津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合sPn深度震相测定了盐津ML5.2地震的震源深度,最后采用双差定位法对盐津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结果表明:①最大震级为ML5.2的"孤立型"地震序列发震断层为逆断层,走向近SN向、倾向东、倾角约50°,是一次沿断层面自下而上破裂较为充分的浅源地震;② 最大震级为ML3.9的"震群型"地震序列发震断层为走滑型断层,走向为NNW向、倾向北东、倾角约为80°,该序列内3次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略有差异,可能是由于该区域复杂的断层结构和应力环境影响所致;③ 最大震级为ML3.9的"震群型"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可能为盐津—筠连断裂,而最大震级为ML5.2的"孤立型"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可能为华蓥山断裂与盐津—筠连断裂共同作用产生的一条未知隐伏断裂.

    盐津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重定位sPn震相发震构造

    基于GPS数据分析巴颜喀拉块体边界强震活动特征

    李宁季灵运蒋锋云朱良玉...
    405-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巴颜喀拉块体边界大地震序列,运用多弹簧滑块系统理论分析未来各边界断裂发生强震的可能时间;基于1991-2016年中国大陆GPS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均匀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巴颜喀拉块体各边界断裂带的长期活动特征,并以此作为参考背景,计算了 1999-2007、2009-2013、2013-2015、2015-2017、2017-2020年各边界断裂带的活动性质及时空演化特征,同时结合1995年以来发生在各边界断裂带上的M≥7.0地震震源机制解综合分析强震活动与块体运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发生在块体各边界断裂带上的M≥7.0地震震源机制与块体边界的运动特征一致,这一系列地震可能是由巴颜喀拉块体向E-SE向运动增强所致.综合块体边界大震序列与块体相对运动结果认为,未来十年,甘孜—玉树断裂、龙门山断裂南段、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存在发生M≥7.0地震的可能.

    巴颜喀拉块体大地震序列块体运动均匀弹性模型强震活动

    新疆及邻区现今GNSS变形特征与地震关系研究

    魏斌陈长云
    419-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NSS观测数据,采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了新疆及邻区的应变率张量特征,在统计分析研究区域应变率分布以及1900-2022年M≥6.0地震分布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 GNSS应变率特征对强震地点的指示意义.通过构建三维弹性块体模型反演得到的区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变形特征,结合震源机制解结果,对比分析了断裂运动变形特征与不同区域强震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山西段—帕米尔地区、阿尔金断裂带邻近地区呈现第二应变率高值特征,其中帕米尔构造结附近高值特性最明显;最大剪应变率方向在南天山西段—帕米尔地区主要为NE-NEE向,反映了该区以倾滑变形为主的特征.研究区域的M≥6.0地震主要分布在应变率高值区及其边缘,特别是帕米尔构造结东部地区的强震集中非常明显.区内断裂运动性质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除整体以挤压运动为主外,NE走向断裂带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NW走向的断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NE走向的柯坪、迈丹和那拉提断裂带与NW走向的克孜勒陶、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带汇集的南天山西段和帕米尔西构造结东部地区强震密集分布,强震的震源机制类型与断层运动方式较为一致.

    GNSS应变率块体模型滑动速率地震危险性新疆

    唐山老震区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周依曹筠马旭东单连君...
    430-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唐山老震区地震活动背景,对该区域现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研究.老震区现今地震活动与1976年唐山MS7.8地震早期余震密集区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区域背景地震活动统计结果,认为该区域地震活动受唐山地震序列影响逐渐减弱,逐步趋近于背景地震.地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3分区差异,主要集中于中区,东区次之,西区最弱.中等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地震活动存在东、中、西区交替发震的规律.目前,唐山老震区构造应力积累加速,存在地震活动水平由平静向活跃转变的可能,需要重点关注唐山断裂带北段以及滦县—乐亭断裂和卢龙断裂的交汇区域.

    唐山地震地震活动特征背景地震迁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