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子政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

周宏仁

月刊

1672-7223

egov@mail.las.ac.cn

86-10-82622546;

100190

北京市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电子政务/Journal E-Govern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子政务》是中国科学院主管、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中国首家大型电子政务专业杂志,以“服务中国电子政务实践”为核心办刊理念,集结整合国内外电子政务的高端专家资源,依托开放的研究合作体系,理性探讨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聚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关键问题,探讨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推动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进程。读者对象为:中国电子政务决策者、思想者、建设者和应用者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政府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同发展的理论构建

    米加宁吴佳正李大宇董昌其...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政府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同发展已成为数字时代国家治理变革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命题.基于跨学科视角,以"技术-制度-生态"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动态机制与演化逻辑.数字技术进步、制度体系重塑与创新生态培育的交织互动,塑造了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过程彰显了数字时代政府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复杂性、系统性、动态性.通过梳理数字政府和新质生产力理论演化脉络,引入复杂性科学、演化经济学和科技社会学理论视角,研究刻画了二者从"双螺旋"互动到"多螺旋"协同的跃迁图景:由萌芽期的外生性"双螺旋"互动,跃升为多主体协同的内生性"多螺旋"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加速交织,进而实现了数字政府与新质生产力从分立走向融合、从割裂走向协同的系统化重构.技术与制度、制度与生态的交互作用是这一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数字政府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本质在于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在复杂现实图景中的辩证统一与动态交融.

    数字政府新质生产力耦合协同

    数字政府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用模式及其实现路径

    王小芳王磊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适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政府形态,数字政府是推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根据数字政府建设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与生产力发展目标的契合度,可将数字政府作用模式划分为建设、服务、发展和创新四种类型.通过四种作用模式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分析,发现数字政府建设能够刺激数字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创新,进而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外环境";数字政府服务能够通过提供相应政策配套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需求";数字政府引领发展作用可以保障新质生产力定向发展的先进性,成为新质生产力变革的"方向舵";数字政府创新方面通过加速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器".基于此,未来数字政府作用模式优化应当从强化数据生产要素供给、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数字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坚持因地制宜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促进数字政府成为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和新优势.

    数字政府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

    数实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逻辑与实践进路

    卢鹏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型经济形态,使得数实融合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关键力量.从生产力基本要素来看,数实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质性重塑,形成以数字化赋智塑造新素质的新型劳动者、以智能算法为新介质的新型劳动资料、以数据要素为新材质的新型劳动对象.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集中表现在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中观层面的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协同推进、微观层面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三层维度.为充分释放数实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潜能,亟需健全数字治理生态体系,以夯实数实融合的保障基础;促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以构筑数实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倍增效应,以激发企业数实融合创新活力.

    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

    政府数字化治理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基于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的证据

    赵斌汪克亮刘家民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背景下,政府数字化治理已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带来新机遇.以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作为政府数字化治理的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其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数字化治理显著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机制表明政府数字化治理有效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进而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政府数字化治理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宏观与微观层面均具有异质性特征.研究不仅丰富了政府数字化治理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理论框架,也为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数字治理政府治理信息惠民新质生产力企业新质生产力

    技术、权力与控制:"技术-组织"互构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与工作关系变迁

    卢燕璇张文杰杨依云刘爱玉...
    5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数字化转型中数字技术与科层组织工作关系的变迁,通过历时五年(2017-2022年)的数字化转型个案研究,揭示数字技术对部门工作关系的动态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在数字技术与科层组织的互构框架下,数字技术在转型初期通过组织战略与制度设计获得"数据主导",因而得以通过数据流转中台化、数据与业务整合、数据开源分析等机制催生横向部门间以"客户为中心"的协作整合,助力科层部门强化纵向控制,并形构数字部门内的岗位与工作关系.技术与组织的互构还带来部门结构从扁平化向科层化的转变.而在历时性视角的考察中,组织"数据支持"的定位转换使得数字技术的实践性及其对工作关系的影响逐步受限.在个案基础上提炼了分析框架,并指出数字化转型下数字技术与科层组织共时互动的复杂性及其有效互构的必要性.研究结论不仅从部门关系等中观层面讨论数字技术引发的工作关系调整,也从动态的变迁视角指出数字技术对组织工作关系的影响变迁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数字技术工作关系权力控制科层组织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未来向度

    李风山文宏
    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作生产是当前公共行政研究的理论前沿和热点议题.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合作生产已经成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新范式.通过系统梳理合作生产理论,试图提供一个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合作生产逻辑、挑战与向度的整体性认知框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合作生产遵循着政府治理的理念重塑逻辑、公众参与的场域构建逻辑、海量信息的平台统合逻辑和服务效能的价值共创逻辑,也同时面临着科层组织系统边界闭合造成的"开放困境"、公众参与动机相对不足诱发的"规模难题"、规则体系和技术不健全引发的"安全风险"、合作生产质量难以保证带来的"信度陷阱"、"数字利维坦"算法控制招致的"样本偏差"等挑战.针对未来的发展向度,提出数字时代的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应当朝着开放治理(主体面向)、可持续性(时间面向)、法治保障(规则面向)、迭代升级(内容面向)和算法优化(技术面向)的方向演进.

    数字技术公共服务合作生产价值共创价值共损共同生产

    中国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水平测度、空间分布及集聚特征

    冯朝睿刘欢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省一级是中央政策上传下达细化实施的关键环节,为精准呈现中国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差异,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22年省级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利用空间趋势面分析了中国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I)呈现了中国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整体水平较低,治理效能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性且省域治理效能差异悬殊;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和空间相关性.据此提出厚植区域经济基础,夯实乡村数字化治理根基;实施因地制宜、区域关联合作策略,破解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区域性发展失衡现象;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提升的支撑保障机制,期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乡村治理数字乡村数字化治理治理效能

    中国居民数字素养的基本内涵、水平测度及结构特征

    陈明明陈雨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鉴欧盟公民数字技能测算方法,利用CGSS数据分析我国居民数字素养水平及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大多数居民在数字操作和数字交互方面最为熟练,在数字伦理、数字认知及数字创作方面处于低级水平,在数字创作和数字操作方面存在两极分化.第二,虽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但部分网民仍不具有数字素养,且网民以初等和中等数字素养者为多.第三,绝大多数老年人不具备数字素养,中年人以初等数字素养者为多,青年人以中高等数字素养者为主,其原因是老年人与中青年人间存在"接入性"数字鸿沟,而中年人与青年人间存在"接入性"与"使用性"双重数字鸿沟.第四,因存在"接入性"数字鸿沟,过半的低学历者缺失数字素养;因中、高学历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以"使用性"鸿沟为主,前者中、初等素养者占比最高,后者中以中、高等数字素养者居多.第五,因城乡间与区域间"接入性"数字鸿沟显著,一半左右的农村户籍人口、非流动人口、中西部地区人口无数字素养.为此应从制定普及数字素养的教育计划、加强弱势群体数字素养培训、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字技能培训协作体系等方面提升居民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数字技能数字能力数字态度数字鸿沟接入鸿沟

    双向增权:数字平台何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基于D县"T号"运行机制的研究

    吴光芸周芷馨
    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平台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催化治理场域内跨组织参与、多主体互动的同时产生了共享、协作等内衍变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应然之需和实然之境.通过构建数字平台的"技治耦合-增权赋能"分析框架,以Q省D县为例,探究数字平台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驱机制和本土逻辑.研究发现,基于"政治权威"与"市场激励"的结构条件,面向政治任务的强制机制和属地责任的社会规范,数字平台应运而生;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和合作构筑了"行政借势"与"多维造势"两种统合模式,即协同式联动"东-西"资源调配与整合式连接"产-销"流量生产、增能式驱动"旧-新"产业循环与联盟式转化"商-民"共享价值.数字平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形塑出多轨道、制度化的自主性建构机制、伙伴联盟机制、网络嵌入机制和组织协作机制,并通过机制耦合的迭代驱动效应,在国家与社会"双向增权"的力量下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由于数据架构的平台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潜在风险与治理偏差,应基于乡土禀赋的内生基础与数字平台的外嵌机制的耦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强化数字平台的制度规范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数字平台成果赋能全产业链,实现数字平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长效发展.

    数字平台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乡村治理数字治理数字资本主义

    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表征、归因与消解——基于"制度-行为"视角的分析

    叶颖芮国强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数字形式主义是基层形式主义在"数字治理"领域的一种表现.当前基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让基层数字治理"制度"与"绩效"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行为"分析框架,阐述"制度设计-制度实施-行为动机-行为偏好"的具体逻辑,将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原因归为:制度激励弱化下激励制度安排的"效率降低"、基层运行内卷下数字制度实施的"脱轨狂飙"、责任向下转嫁下数字行为动机的"潜在异变"、行政考核加码下数字行为偏好的"以身试法".对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有效治理,可通过基层激励制度的落实强化、基层数字执行力的回归正轨、问责容错机制的弹性空间、数字行为偏好的赋权调节进行消解.

    数字形式主义数字负担数字治理基层治理基层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