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节能(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节能(中英文)
建筑节能(中英文)

邹庆堂

月刊

2096-9422

bee@vip.126.com

024-23853673

110006

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

建筑节能(中英文)/Journ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CSTPCD
查看更多>> 《建筑节能》(月刊)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主管主办,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中国建筑协会建筑材料分会协办的国家级专业技术期刊, 于2007年1月荣获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颁发的“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7年8月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8年4月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收录,2012年12月被英国《科学文摘》(网络版)收录,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 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2008年1月起参加“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国内统一出版物号CN21-1540/TU,国际标准出版物号 ISSN1673-7237。 《建筑节能》以刊登建筑节能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为主要内容,读者主要是面向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设计技术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主管及技术人员,建筑节能产品生产技术人员,建筑节能行业管理人员,相关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院校师生等。 主要专栏:暖通与空调、新能源及其应用、绿色建筑与设计、保温隔热与材料、生态城市与环境、电气与智能建筑、节能产品与企业、节能改造与技术、标准规范与检测、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绿色施工技术与管理、政策与法规、高层论坛、行业资讯、国际文摘等。 《建筑节能》期刊是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行业唯一经国家批准公开发行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期刊稳定的专业读者群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为建设、设计、施工、生产、科研人员进行技术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新浪博客: 新浪微博: 百度百科: 投稿邮箱:bee@vip.126.com 办公邮箱:cce-ed@163.com 联系电话:024-23853673,62123873(兼传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相变储能单元中翅片的设计优化研究进展

    冯国会马天娇赫娜王天雨...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潜热储能技术(Latent Heat Thermal Energy Storage,LHTES)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储热技术之一,但几乎所有的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都存在热导率低、相变过程中传热性能差的问题.在PCM中添加翅片是提高PCM潜热蓄热放热速率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已在翅片强化PCM传热性能的原理和优化方面开展广泛的研究.首先对影响PCM传热性能的因素进行综述,并对其传热机制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翅片的材料对PCM的传热性能影响有限;翅片的形状、体积分数、分布形式及倾角均会对PCM的蓄放热性能产生影响.翅片与其他增强潜热技术结合的应用方式,使PCM的传热性能和蓄放热速率进一步提升;并对其增强机制进行分析.对提升PCM传热性能的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改善PCM的潜热蓄放热性能,以促进潜热储能技术进一步发展.

    相变储能传热性能提升翅片参数优化

    基于单级热泵系统的再生水余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鲍超张志尧刘启明魏俊辉...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已成为全人类必须面对并要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就采暖行业而言,人们不但需要高质量的供暖,同时还对该行业在环保、节能和安全文明生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生水源热泵技术正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低耗能新型供暖空调技术.以北京地区某供热中心再生水余热资源利用改造项目为例,从单级热泵技术路线出发,综合考虑以再生水余热资源为主,烟气余热、蒸汽余热为辅的3种资源形式,采用电力驱动离心式热泵设备,依托汽水换热器与热水锅炉两种调峰措施,对各种方案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和分析,最终提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绿色减排、节能低碳的再生水余热资源综合利用建议.

    单级热泵系统供热中心改造再生水资源利用

    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李江辉陈颖朱逸飞杨震...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极端寒冷区域通过增加辅助供热手段即引入太阳能,巧妙利用过渡季节的太阳能资源对土壤进行预热储存,进而在冬季时增强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与能源利用率,从而应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在极端寒冷区域因为面临冷热负荷显著失衡导致系统的能效直接被削弱的问题.负荷模拟研究案例选定沈阳市一幢典型3层办公建筑,采用瞬态系统模拟软件计算15年全生命周期内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运行特性.该系统会有效提升土壤温度,冬季系统COP增幅6.7%,全年增幅3.8%,验证了通过蓄热方式减少地埋管数量的可行性.为降低系统总成本,对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和地埋管数量进行匹配及优化,提出了不同集热器和地埋管成本的最优组合,给出适用于严寒地区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并应用于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方法与策略.

    土壤源热泵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TRNSYS严寒地区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印发,建材行业企业需积极行动

    侯恩哲
    25页

    水源热泵系统对安阳市区浅层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李丹丹李耀辉邓东平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源热泵系统的开发利用与地下水环境息息相关.为了给研究区水源热泵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从地下水动力场、地下水温度场、地下水化学场3个方面探讨了水源热泵系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其中,地下水水位逐年升高且降落漏斗范围缩小,水源热泵系统对研究区地下水动力场没有影响;地下水温度整体稳定,局部地热单供暖区水温有下降趋势,回灌水温差对研究区地下水温度场有局部影响;该系统导致地下水蒸发作用强烈,Cl-和SO42-含量不断增大,水化学类型由HCO3-Ca·Mg转变为HCO3·Cl·(SO4)-Ca·Mg.研究表明,定期监测地下水指标与合理设置地热开采量,可显著降低水源热泵系统对地下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水源热泵系统的推广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水源热泵地下水温度场水化学成因

    结合疫情环境滨海高校绿色建筑概念设计——探索风能的利用

    常宇宸李想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研究绿色能源利用,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是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滨海城市拥有丰富的风能、潮汐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使得绿色建筑的建造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根据大连市区具体校园环境,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设计一套能够利用这些清洁能源的模式.经过理论推演、建筑形体推敲的方法,营造一个适合利用风能的建筑概念(环境风6 m/s,风道内最大可达12 m/s).此外,通过其他节能手法,如辅助日照,将幕墙设计成可活动式,以改变阳光入射方向,补充建筑采光;降低风噪,实现无能耗无尘通风;通过形体设计以提高建筑的通风效率,改良"方盒子"形式的建筑的不利因素;利用环境水体制冷,利用水体底部的低于空气温度的环境来调节室内温度等,从多个方面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降低建筑的能量消耗.为了适应疫情爆发的突发状况,建筑设计概念还加入了"适疫情化"设计逻辑.通过研究探索滨海地区绿色建筑形式与运行模式,在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概念的同时,实现了疫情模式下的管理方法改变.

    滨海绿建适疫情化日照自然通风低能耗制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出台,细化"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点

    侯恩哲
    41页

    地域风环境视角下高校建筑庭院布局优化研究

    朱斯坦高宁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建筑庭院在空间过渡和师生交流上起到重要作用,师生交流深受庭院风环境的影响.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规划和既有建筑周边风场模拟,对于建筑庭院空间布局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少类比分析.建立了6种不同的宽高比庭院模型,选用两种常用的开口方式.使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和图形处理软件(IPP),以静风区面积占比和风速比作为评价方法,对模拟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分析,静风区面积占比与庭院宽高比呈现正相关性,庭院风环境以宽高比为0.5的工况最佳;从局部分析,受庭院开口和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的影响,庭院宽高比为0.75的工况下风速比表现最优.

    高校庭院布局风环境数值模拟

    以低碳为导向的办公空间智慧平台搭建与应用

    黄剑钊李天阳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绿色设计、低碳营造是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在《2022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建筑全生命期中,有4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于建筑运行阶段.因此,寻找更加科学、高效的运行减碳方式,是践行低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基于实际工程案例,以办公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需求梳理、体系搭建、策略部署、量化分析与效果对比等方式,将传统设计方法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搭建智慧办公平台,引导使用者同时空、环境、设备与行为等要素建立起多维度的交互关系,以智慧、高效和精准的系统用电调控为抓手,减少办公空间在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

    低碳运行减碳办公空间智慧平台搭建应用实践

    低碳住宅建筑日用电负荷多指标自适应预测

    李禹曈贺瑞李健奚鹏飞...
    59-6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负荷数据具有差异性、周期性、波动性、多变性,极易受到周期性负荷、节假日效应与气象因素3个指标对负荷的影响,设计低碳住宅建筑日用电负荷多指标自适应预测模型.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聚类处理周期性负荷、节假日效应、气象因素3个指标的历史数据;通过结合长短期记忆与门控循环单元,组建多层双向递归神经网络模型;利用灰狼算法优化网络模型参数,建立成熟的日用电负荷多指标自适应预测模型;在成熟的模型内输入3个指标的特征数据,输出日用电负荷预测结果.实验证明:该模型可有效聚类历史数据,获取多指标特征数据;该模型可精准自适应预测低碳住宅建筑日用电负荷;应用该模型后,可提升负荷率与碳减排效益.

    低碳住宅建筑日用电多指标自适应负荷预测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