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教育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教育论坛
复旦教育论坛

林尚立

双月刊

1672-0059

jylt@fudan.edu.cn

021-55664241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教育论坛/Journal Fudan Education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新成果,扶植创新,鼓励争鸣,开拓视野,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读者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及广大教育研究者、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技高中的机遇与挑战

    陆一
    1页

    新高考改革促进了大学新生适应吗?——新高考政策认同对大学新生专业适应性的影响机制

    袁旦余秀兰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始于2014年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把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立交桥"作为改革总体目标之一,致力于通过改革促进教育衔接.大学新生的适应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转换衔接的重要表征.为此,基于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构建新高考政策认同与专业适应性间的中介关系模型,探究新高考政策认同对专业适应性的影响机制,从大学新生适应的视角,来考察新高考政策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作用,进而评估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实施成效.研究发现:在新高考政策下,经历新高考的大学新生的专业适应性情况良好;总体而言,新高考政策认同对大学新生专业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现出政策影响的持续性,但专业优先政策认知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专业决策自我效能、专业选择结果预期在政策认同影响专业适应性中起到中介作用,但所呈现的中介效应有所不同.由此可认为,新高考改革能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建议从"学生中心"理念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强化政策宣传,优化政策方案.

    新高考专业适应性政策认同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自我效能结果预期

    新高考改革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李骏谢晗进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高考改革通过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本文基于2014年浙江、上海开始实施的新高考改革试点政策,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新高考改革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高考改革显著提高了家庭教育支出,对上海地区、城市家庭、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的促进作用更大,对浙江地区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全面实施新高考改革的过程中要关注家庭教育的发展,防止家庭负担过重;要警惕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确保新高考改革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要注意地区的差异,更加灵活地进行制度设计.

    新高考改革家庭教育支出双重差分模型人力资本

    精英大学属地招生倾斜的多重组织逻辑——基于全国招生录取数据的实证研究

    金红昊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广泛存在的属地招生倾斜现象被视作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存在省际差异的症结所在.本文使用2017至2022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招生录取数据,实证考察属地招生倾斜对精英大学入学机会的影响规模及其背后的组织逻辑.结果表明,属地招生倾斜会降低本地考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录取难度,其影响力取决于省内精英大学数量、校均属地招生倾斜量以及高考竞争规模三大因素.精英大学招生本地化现象是财政投入回报、优质生源吸纳以及入学机会补偿等多重组织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驱动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鉴于此,需在全国统筹基础之上,基于各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高考竞争规模,因地制宜地确定招生名额分配结构,以达成入学机会均等化的目标.

    属地招生倾斜精英大学招生名额分配入学机会均等化

    人才流向何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空间流动特征研究

    潘晨晨李莞荷王顶明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流动分布的合理性关乎人力资本收益空间分布及人才高效配置.为揭示新形势下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流动规律,基于49003名京津沪"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数据,分析高校毕业生区域就业流向特征,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毕业生前往一线、新一线城市就业仍是主流趋势,东部地区黏滞率较高;中国西部人才"留不住""进不来"问题仍然突出;高学历、高学校层次、长就业年限、生源地与就业地高经济差距是促进毕业生流动的重要因素.建议发挥制度优势引导人才前往中西部就业;增强本地"造血"功能做好留才支撑;保证"软硬"环境建设双管齐下,打造更为优质的人才环境,从而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生态.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影响因素

    本科生学情调查中的能力自评与客观测评一致吗?——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

    冯沁雪马莉萍王牛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观自评与客观测评的一致性,考察具有何类特征的学生倾向于高估或低估自身能力,并探究基线主客观评价对追踪主观自评的影响.研究发现: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会高估或低估自身的能力水平,其中男性、高年级、家庭背景较好、来自重点高中、参加过相关课程的学生更可能高估自身能力;基线测评中低估自身能力的学生,在追踪调查时更可能提升主观自评;追踪调查时的主观自评信度较高,相比基线测评效度有所改善.研究发现为如何提升学情调查中能力自评的可靠性提供了启示.

    主观自评客观测评学情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力评价

    结构化支持:院校介入退役军人大学生发展的模式探索

    汪卫平张泽园吴冬英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研究多关注退役军人大学生适应和发展问题,忽视了院校应提供何种支持与帮助的议题.借鉴和整合大学生发展理论中的院校支持框架,本研究基于学生反馈的视角探讨院校应为学生提供何种结构化支持体系.基于对浙江某地30名退役军人大学生的半结构访谈,采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方法,研究发现,退役军人大学生遭遇在军队与校园的身份摩擦,年龄、际遇以及人生历程的社会比较带来的"落后感",面对学习与生活"非正式规范"的局促,面对基础性学科和实操课程的无力、痛苦与自我救赎.学生反馈的院校支持特征包括既有框架下的有限干预和基础性事务占主导、行政管理中存在"官僚习气"与被动响应、入学/复学初期关键节点缺乏有效支持.他们实际更需要的是"学业-社交-政策联结"三维度的院校结构化支持.具体而言,他们需要兼顾身份敏感与专门支持的融合,基于承认与归属感的融入帮助,政策的个体化联结与互动,从优待向"优待+学业支持"转变.相关讨论可以为当前中国高校非传统学生支持体的结构化探索和理念变迁提供参考.

    退役军人大学生院校支持结构化学业干预政策联结

    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量规研制——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改实践为例

    万芮孙璘薛磊杨继...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性学习因其能够促进大学生主动深度学习、培育创新能力而日益得到重视,然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不如传统教学方式那样容易测评.本文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将研究性学习分解为5个阶段——认识研究、设计研究、实施研究、展示研究与反思研究,以21种研究素养和50项具体行为指标构建起能够测度研究性学习成效的量规工具,并进行了系统的信效度检验.初步测量结果显示,项目型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术表达能力,但对于学术志趣的培养存在短板;而课程型教学模式在培育学术志趣和科研视角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两种模式的深度融合能满足学生在知识、能力、品质方面的三重提升,为中国一流大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和评价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性学习基于课程学习效果评价量规

    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理念、实践与成效

    王小青戴坤荆晓丽杨雪...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理念在广大高校中已达成共识.趋同化管理实践方面,仅有少数高校有所尝试.基于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案例分析,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类型可分为半趋同、过渡性多数趋同、多数趋同和接近完全趋同.在管理体制上,多数大学配备分管副校长,设置工作领导小组.在留学生管理归口上,个别大学仍实施单职能部门和院系两级管理的方式,但越来越多的职能部门和院系两级共同管理已成趋势.教学管理上,在多数大学中,接受学历留学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由教务部门和研究生院负责,并倾向于实行中外学生同一质量标准;课外活动管理上,通过留学生相关的社团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生活管理上,中外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在小范围试点.以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等为代表的高校二级单位面向全球招生,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程度较高,但程度各有不同.趋同化管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缺乏基于实证的系统评估.实现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可能路径包括:政府具体管理细则的制定、高校规章制度的完善、教育教学人员的国际化与专业化保障、留学生招生入口与毕业出口的质量把关、管理成效的系统自我评估、差异化服务的边界确定.

    来华留学生趋同差异化趋同化管理

    保护组织常态:高校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的执行逻辑

    赵彬刘水云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质增效是新时期来华留学教育深度发展的核心理念.宏观政策虽能发挥协调规范的作用,但却存在时滞效应,探究高校执行政策的逻辑有助于提供组织层面的机制解释.本研究以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W大学为个案,对其中10名从事来华留学教育相关工作的教师和行政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从制度工作的视角剖析了高校执行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的微观过程.研究发现,执行来华留学教育政策可能引发W大学在组织价值、组织声誉以及组织实践方面常态化运行的风险,基于保护组织常态的执行逻辑,相应的制度工作表现为变通制度规则、招生中教师的边缘性参与以及教师借助人情逻辑完成学生培养.因此,提质增效的政策目标经由制度工作转换为保护常态的组织实践,导致政策的顶层设计与执行的底层逻辑间存在偏差.

    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执行制度工作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