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颂杰

双月刊

0257-0289

fdwkxb@fudan.edu.cn

021-65642669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复刊以来,积极反映复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外学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史料与新问题:学术史的国际竞赛——从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说起

    葛兆光
    1-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这篇论文对8世纪桑耶寺佛教辩论事件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指出这一有关吐蕃史上相当重要的事件,如何在文献与历史上逐渐被揭开、积累和推进.特别要讨论的是,为何法国学者戴密微能抓住关键史料,形成问题意识,写出《吐蕃僧诤记》这样的名著?为何日本学者能继续发现新问题和新史料,做出关键的推进?特别是,这一问题又如何反转过来触发了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南顿北渐"传统说法的重新认识?通过一系列学术史的讨论,本文想指出,即使在历史研究中,也存在着国际间的竞赛,中国学者不能不像陈寅恪说的那样,力争"预"国际学术之"流".

    戴密微《吐蕃僧诤记》禅宗史新史料与新问题预流

    从功德报偿到"汉家尧后":刘邦置立巫官与两汉天命论的变迁

    尉雯琪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封禅书》,刘邦曾经置立巫官.其中梁、晋、秦、荆四者,无论以刘邦祭祖、神权统一还是抚慰诸侯作解,都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秦汉之际战争中巫术需求的考察,以及刘邦军队士卒来源的梳理,可以发现刘邦于征战之中,招徕收附的兵丁籍贯正与诸巫相合.刘邦置立诸巫的初衷,与时人功德报偿的观念有关.《汉书》因其中四巫合于刘向所述汉家先祖的迁徙轨迹,遂作割裂剪裁,以为"汉家尧后"之证.这合于东汉明章两朝的时势,也显示出两汉天命论由朴素直接、含混笼统,渐为文饰堂皇、具体指实的变迁.

    刘邦巫官天命《封禅书》班固"汉家尧后"

    荣誉、法治与普世:一战前后美国政治精英的三种国联构想

    刘义勇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战前后,国际联盟容易被指责为与美国传统相悖的"纷扰同盟",这对美国加入国联构成了颇为不利的政治文化环境.为避免此窘境,美国主要领导人罗斯福、塔夫脱和威尔逊分别将自己素来重视的"荣誉"、"法治"和"普世"等价值赋予国联,试图彰显其积极内涵,在不剧烈触动美国反"纷扰同盟"传统的前提下,实现向国际联合的平稳过渡.然而,除孤立主义的阻挠之外,这些价值之间本身便彼此很难协调且势均力敌,形成了类似"多极化"的政治文化结构,使得美国政治精英达成共识的可能性更为黯淡.

    美国荣誉法治普世国际联盟

    建构一种通向未来的创新美学——论蒋孔阳美学思想的杰出贡献

    朱立元朱志荣
    34-5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为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全文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美学理论,主要论述其从美的实体论走向关系论、从现成论走向创造生成论、从单纯认识论走向存在论的理论发展过程,以及美感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创新;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其中外美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包括从《德国古典美学》到《西方美学通史》的经典性研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音乐美学、中国诗画美学等的开拓性研究,以及比较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创性研究.

    蒋孔阳美学思想通向未来理论创新杰出贡献

    "新造邦"与西周"作新民"的思想维新路线

    傅道彬
    5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殷周社会的历史反思基础上,周人清醒地认识到西周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国家形态的充满生机的"新造邦"(《尚书·君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造邦"之"新"是一种维新体系,既包括思想观念的天命之新,也包括社会形态的邦国之新."新造邦"理念体现了西周初年政治家们的政治自信,也表现出他们内心的忧患意识和紧张心态.变革维新是西周初年的思想和文化潮流,"新造邦"是一个过程,需要对殷商移民进行思想改造,更需要富有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周代"新民"."作新民"(《尚书·康诰》)是与"造新邦"相适应的政治理念,也是"新造邦"思想体系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石.以"新造邦"与"作新民"为代表的求新精神,标志着西周哲学的理性苏醒和思想黎明,集体主义背景下的朴素的人道思想是西周古典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

    殷鉴意识新造邦作新民其命维新人道主义黎明

    《文心雕龙》"神思""风骨"之意涵与《神思》至《总术》之结构

    陈特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思》在《文心雕龙》之"下篇"中占据核心地位.刘勰所谓之"思",实包含内外两面."思"之内关乎"意","思"之外形诸"言",二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却并无决定性关系.《神思》全篇均围绕着"思"之内外两面展开,而《文心雕龙》的"割情析采"部分(《神思》至《总术》,共十九篇),亦环绕着"思"之内外结撰而成,且分为两个层次:《神思》《体性》《风骨》三篇为枢轴,《通变》至《总术》十六篇则围绕着枢轴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展开作文指导.通过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准确分判,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神思"这一概念的所指与文学批评史价值;还能使"风骨"之意涵得到准确疏通:"风"与"骨"即"思"之内外两面得到妥善发挥后的效果;更能明晰"割情析采"十九篇之两层结构.

    神思内外风骨割情析采

    两宋赴任序的内在转向与文体特征

    孔妮妮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赴任序是赠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赴任序多为饯别宴集诗序,为赴任者美德业、延声誉.北宋时期,古文倡导者秉承"文以明道"的宗旨创作赴任序,不仅展现了 士大夫对时政的关注,也使政论化与义理化的创作范式日趋成熟.随着理学影响的深入,南宋诸儒将修己与治道紧密结合,儒学价值观被建构为政治伦理贯穿于赴任序创作中,成为宋型文化内在转向的时代书写.在创作艺术上,叙议并存的双重文体特征使赴任序更易于吸纳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展现宋代士人的政治理想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赴任序的思想内容不断深化、艺术形式更为丰富.

    宋代赴任序内省书写叙议并存

    "'五四'妇女史观"与真切阅读感受的博弈——范烟桥《销魂词选》考论

    陈斐
    10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范烟桥《销魂词选》成编于1933年5月,是晚清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十余部女性词选中最有特色的佳构.该书由毕振达《销魂词》删、增、改编而成,而毕编又系对徐乃昌所编《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和《闺秀词钞》的再选.《销魂词选》虽受视女性在传统社会饱受父权压迫、摧残的"'五四'妇女史观"影响,但这更像标签,评点词作的真切阅读感受使范烟桥洞察到:诗词创作为处于儒家性别规范中的女性,提供了宣泄情感、表达思想、记录日常生活、拓展生存空间和交际网络等的工具或途径;作为全书主体的词作及评点、弁言等充分呈现了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及才情之卓绝与社交、精神生活之丰富.范烟桥基本摆脱男性中心偏见,对女性词的特质亦有表彰.其评点善于从多个角度着眼,不拘一格,随意生发,往往一言半语就能揭示妙处.

    范烟桥《销魂词选》女性词"五四"妇女史观阅读感受

    再谈"合理性问题"——从哈贝马斯视角出发

    王凤才
    11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性或合理性问题,既是传统哲学的基本议题,也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逻辑起点.在哈贝马斯那里,理性与合理性是不加区分的.实际上,理性并不必然地就是合理性,但它却逐渐蜕变为合理性.合理性问题非常复杂,既关涉理论合理性,又关涉实践合理性.在实践合理性中,既涉及到形式/目的合理性,又涉及到实质/价值合理性.合理性问题与交往行为密切相关,而交往行为既是一种言语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因而,要想很好地理解合理性问题,就必须很好地理解交往行为;而要想很好地理解交往行为(关涉交往合理性),首先必须了解工具行为(关涉工具合理性).简言之,要想很好地解决合理性问题,必须协调工具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的关系问题——"工具合理性是独白的,交往合理性本质上是对话性的".这样,《交往行为理论》就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即从侧重于主体与客体关系、崇尚主体性的意识哲学,转向侧重于语言与世界关系、崇尚主体间性的语言哲学;从传统批判理论转向交往行为理论;从老批判理论转向新批判理论.

    理性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交往行为理论新批判理论

    从康德的浪漫主义到早期浪漫派的康德主义——再思康德与德国浪漫主义的内在联系

    罗久
    13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拘泥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教条化理解,许多哲学史家常常倾向于切断德国浪漫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将其视为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甚至不承认德国浪漫主义的哲学价值.然而,像诺瓦利斯这样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和其他大多数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共享了康德批判哲学的问题意识.康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启蒙理性的捍卫者,又是启蒙理性深刻的批判者,他试图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限制知识的范围,防止无节制的理性反思对一切无条件者和不朽价值的虚无化;同时又从理性的实践应用出发,证明了一个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的道德世界的现实性.康德对自然的理性化和祛魅过程的限制及其对自然的合道德性的证成,构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先声.而早期浪漫主义者正是受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启发,进一步证明了存在之于意识的优先性,并用诗意原则取代了康德的实践原则,揭示了无条件者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实践理性浪漫主义诺瓦利斯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