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颂杰

双月刊

0257-0289

fdwkxb@fudan.edu.cn

021-65642669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复刊以来,积极反映复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外学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主体、社会身份、情景角色:言语主体范畴的重新分析

    胡范铸
    9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运用的过程就是"人类使用话语完成信息交换的行为"亦即"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有一定的行为主体即"言语主体".言语主体是语言运用研究的第一性问题,这一问题应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元语用层面的"元主体"问题,其语言标记便是"人称",任何人称代词系统都包括了"我你他",这意味着言语过程不仅是"我说你听",更是"说话者(我)/听话者(你)/监督者(他)"三者的博弈,有无"他者"意识是言语行为现代性的基本标志之一;二是社会身份的定位及身份彼此之间的关系亦即身份指称系统问题,其语言标记便是"称谓",这一系统可以分为自发性称谓和规制性称谓两大类,自发性称谓不仅包括"尊称""贬称",还应该认识到存在"平称","平称"的发育是当代社会语言生活的显著特点;三是具体交际语境中的身份选择与建构问题,其语言标记便是"称呼","称呼"是对"元主体"和"称谓系统"的征用,更是对言语交际中彼此关系合法性的磋商,决定这一磋商过程的基本参数不仅是通常认为的"距离"和"等级",更包含"情感",由此构成"情感原则>距离原则>权势原则"的序列.

    新言语行为分析言语主体元主体/人称社会身份/称谓情景角色/称呼

    现代文化网络中的"地方区块":胡适与无锡地方报业

    段怀清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的文化网络中,地方文化的存在及参与建构,是这一全国性文化网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现代公众人物和文化名人,胡适曾经以实际的参与或"不在场的存在"等多种形式,出现在无锡的地方媒体之上,成为被持续报道的对象,或者被关注、议论的焦点人物.在胡适与无锡报业之间的这种历史关系中,不仅呈现出现代信息及大众文化传播的某些典型特征,而且包含着现代文化名人的公共形象塑造建构中的地方差异性存在.而作为关键人物的胡适,亦曾有意识地参与到这种关系的建构之中,他的这种积极态度及实际行动,对于无锡地方社会及文化建设,显然也产生过正面和有益的作用,而无锡地方报业在对于胡适的持续报道中,亦提升或改进了这种文化的"地方性".

    胡适《锡报》无锡报业吴观蠡

    真美:"澄明之境"的审美化及其意义

    刘旭光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进入澄明之境视为一种审美,这是20世纪审美观念的新变.主体的澄明状态,是主体的自在、自如与自由状态;对象的澄明状态,是其无目的的、自在的、自由的无蔽状态,二者的统一构成了"澄明之境"这个词的基本内涵.澄明之境的审美化,肇始于光照论和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对象理论,在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中得以成型,并在东方哲学的应答中真正完成.澄明本身的光照感会使人获得自由愉悦,这是一种感知到真我的纯粹存在与世界的纯粹存在之时精神上所获的超越性愉悦.澄明之境是"真美"之境,是自由之境与真理之境的统一,是心灵愉悦的最高状态,也是审美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

    澄明之境审美经验真美无蔽自由

    中国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三大核心话语

    胡友峰
    12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要求我们立足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语境,从人类文明的生态审美救赎这一具体问题意识出发,提炼出中国生态美学的核心话语,并使之与西方环境美学形成对话与会通.生态审美救赎以实践为内在伏线将生态存在论、生态审美论、生态实践论"三论"有机地统一为生态美学完整的话语体系,又以实践为旨归将"三论"与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接轨.生态存在论以人的生态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存在)为基点,以生态人文主义和生态整体论为一体双翼,奠定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态审美论以重塑生态审美主体为旨归,通过主体在无意识层面对自然他者产生"情动"(生态知识在理性的意识层面激发"情动")并与其达成"共情",形成一元论的生态审美论,从而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历史逻辑重塑主体性;生态实践论本着"人性"与"物性"双重尊重的原则,以个体主体性生产建构起人的精神生态为逻辑起点,递次建构起一个贯彻生态智慧思想的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范式体系,并作为方法论落实到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生态美学中国话语生态存在生态审美生态实践

    经济思想编史学的早期尝试:释唐庆增的经济学书目

    刘群艺相泽宇
    13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本文通过分析唐庆增先后开列的多份经济学书目,探讨目录与目录学在中国经济思想编史学开创期的独特功能.唐庆增以书目入手展开经济思想史研究,并通过推荐书目来助力我国近代经济学教育.他将目录学与英美经济学界的研究思路相融合,从经济思想史角度重新阐释先秦经典,并以解题模式撰写思想史,可谓开创了近代经济思想编史学的先河.因而也从此问途,得其门而入.

    书目目录学解题经济思想编史学

    现代化初期的教育阶段与经济发展——基于晚清新学扩张的量化考察

    李涛张军
    15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现代化起步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合理规划不同阶段教育的规模至关重要,本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讨论.基于晚清中国推行新式教育的历史情境,研究使用教育扩张情况在时期上和地区间的双重差异构建实证策略.结果显示,相比于较高阶段的中学堂和专门学堂,处于基础地位的小学堂对于中国近代经济的促进作用最为突出;然而,新式学堂不能推动近代产业的发展,也无法提升经济的增长速度,意味着新式教育主要通过劳动力技能提升而非技术进步来发挥正向作用.这些发现有助于从早期教育扩张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经济落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腾飞,也为当前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提供了启发,还有望完善教育与经济关系及其机制的动态研究.

    教育阶段经济发展晚清中国现代化量化历史

    区域情境下金融企业子机构的文化嵌入研究——基于一致性和适应性视角

    苏勇李真真
    165-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企业违规事件屡有发生,企业文化或许是其风险管理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选取浦发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就"区域情境下金融企业子机构的文化嵌入"这一主题,展开关于企业文化管控议题的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在不同区域情境下,金融企业子机构的文化外部影响与内部嵌入面临着一致性和适应性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文章根据不同的压力来源提出了子机构可以采取的三种应对措施,分别是制度管控型策略、情感管控型策略,以及整合管控型策略.最后,文章总结了企业应对文化嵌入压力的分析路径,这对企业子机构在不同区域情境下的文化嵌入及绩效提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企业文化文化嵌入一致性适应性案例研究

    创新集群韧性的形成机制与提升路径

    刘晔秦琢雯
    177-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集群引领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在全球面临政治经济与公共危机不确定性挑战的背景下,创新集群韧性成为抗风险、促增长的关键.创新集群韧性由创新集群的形成因素与集群韧性的增强因素构成,主要包括知识集聚、政策策动、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互动,市场驱动和政府规划在发达国家创新集群韧性提升中的作用不尽一致,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创新集群由政府主导,政府行为会最终影响创新集群的韧性塑造.中国创新集群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尚未形成政策引领下的协同治理,存在主导产业重叠与资源冲突的问题,多数创新集群的知识溢出受制于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影响.中国创新集群韧性的提升应当通过知识溢出提升集群主体危机应对能力,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协同治理,适当引入创新集群竞争机制,通过更合理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引领创新集群的开放式发展.如何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创新集群韧性,值得持续关注与探讨.

    创新集群韧性知识集聚政策策动城市与区域规划

    走出以邻为壑:破解边界合作治理困境的自主路径

    季程远
    190-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区划毗邻的地方政府容易陷入不合作的困境之中,出现各扫门前雪,甚至以邻为壑的现象.既有研究强调纵向干预是科层制下破解横向沟通难题的方案,本研究则以某毗邻区市的环境联合执法为例,分析了地方自主推进边界合作治理的路径.基于2019年至2022年的全国季度空气质量数据和回归合成控制法,利用反事实框架分析了联合执法的效果,并使用安慰剂检验排除其他偶然因素.实证结果发现,联合执法使得两地的空气质量平均提高了19%.继而,基于田野调查,从现代科层制的局限性出发,本研究讨论了通过毗邻党建搭建横向沟通平台,突破行政等级限制,最终探索形成一体化执法体系的路径.本研究认为:在自发秩序下,基于党建搭建横向沟通的法约尔桥,对科层制度进行补充,是实现边界合作治理的可行路径.

    边界合作治理科层制法约尔桥联合执法回归合成控制法

    书讯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