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优化设计研究进展

    李子琪裴纯朱继华
    5125-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composite,CFRCC)以其高强度质量比、耐腐蚀性和耐久性而通常用于建筑、基础设施和土木工程等领域.对CFRCC而言,界面是联系基体与增强相的桥梁,界面性能、结构直接关系到复合材料粘结强度,从而直接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各项宏观性能.然而,碳纤维的疏水性及其与水性悬浮液之间不充分的结合行为,限制了碳纤维在水泥和其他矿物建筑材料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研究了物理和化学改性方法,以加强从矿物基质到碳纤维的负载转移.本文介绍了碳纤维、CFRCC及CFRCC界面的性能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CFRCC及其界面改性方法,例如氧化、电泳沉积、等离子体和接枝处理等表面改性方法,并讨论了相关机制分析.还介绍了碳纤维本身的特性及其与水泥基质的结合行为的表征方法.

    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表面改性界面改性界面性能

    铝离子电池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雷鑫程成孙涛范红玉...
    5146-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二次离子电池的要求日益提高.铝离子电池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循环性能好等优点,是未来替代锂离子电池的理想储能体系.电解质作为电池系统重要组成之一,起到传输离子、连通电路的作用,对电池性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设计和制备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电解质一直是铝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目前铝离子电池的液态电解质、无机固态电解质和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成本、电化学窗口、化学稳定性和离子电导率等方面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铝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储能电池电解质铝离子电池共晶溶剂聚合物电解质

    新型层状BiOF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邓玉婷林金池于秀明朱文韬...
    5165-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威胁与挑战,光催化技术为该问题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氟氧化铋(BiOF)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低毒性、高稳定性、丰富的可调控性和良好的光催化性等优点,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材料.然而BiOF带隙较大,导致其光生载流子易复合且电荷转移率低,因此寻求新的合成方式及改性修饰方法对提高BiOF光催化性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年来BiOF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改性策略、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分析其在降解污染物、CO2还原、电极与电池、纳米铝热剂等环境能源领域的应用,并对该类材料未来的发展与可能面临的挑战做出展望,旨在为开发新型高效的BiOF光催化剂提供理论借鉴与技术支撑.

    氟氧化铋制备改性光催化性能环境治理能源转换

    光电催化与人工光合作用还原CO2研究进展

    刘金瑞张妍孙诗书石建军...
    5183-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产生的CO2导致了温室效应等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因此,对大气中CO2的还原回收技术研发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光电催化是目前可用于还原CO2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之一,为了对该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推动其实际应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光催化、电催化、光电催化还原CO2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并举例介绍了各类催化剂还原CO2的效率.由于光催化是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步骤之一,接着重点分析了光合作用在还原CO2研究现状和前景,提出人工光合作用还原CO2可行性与潜力.本文旨在为人工光合作用还原CO2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为减少大气中CO2的积累和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提供新的见解和视角.

    太阳能光合作用CO2还原催化剂光催化电催化光电催化

    IPMC的材料组成与驱动传感性能研究进展

    梅龙祥郭晓伟马丽郭东杰...
    5202-5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子交换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可作为柔性的驱动器与传感器,用于仿生机械、医疗器械等领域.驱动器是IPMC的主要应用,存在输出功率低、驱动不稳定等问题.传感器是IPMC的重要应用,存在感应电压低、干扰大等缺陷.优化电极、电解质膜、电解质溶液的材料组成有望解决上述问题.驱动器方面,本文梳理了不同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改性技术及驱动特点,重点归纳了电解质膜的成分、结构制约其物理性能(如离子交换当量、含水量、力学性能),进而制约其驱动性能(如位移、力输出)的规律.传感器方面,本文从电极形状、电解质膜结构、电解质离子尺寸3个方面,讨论了 IPMC传感性能(如感应电压的幅值、稳定性)的优化技术.论文还展望了 IPMC的未来发展方向.

    电活性聚合物(EAP)离子交换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驱动器传感器力电耦合

    氧化铝陶瓷增韧的研究进展

    张月林许如意姜如朱中华...
    5222-5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研究最早和应用最广泛的陶瓷材料之一,氧化铝(Al2O3)陶瓷具有高强高硬、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许多优异特性,已在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以及生物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固有的脆性极大地限制了 Al2O3陶瓷在众多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增韧始终是陶瓷材料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研究课题,引入增韧相材料是提高陶瓷材料韧性的主要途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陶瓷材料的增韧机制,随即综述了Al2O3陶瓷增韧的最新研究现状,分析了增韧方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展望了 Al2O3陶瓷增韧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Al2O3陶瓷增韧的发展提供借鉴.

    Al2O3陶瓷韧性增韧相增韧机制综述

    氢渗透钯复合膜的研究进展

    朱晓昕张振强曹梅田乙然...
    5241-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钯复合膜由于其特殊的透氢机制——溶解/扩散机制,对氢具有极高的选择渗透性,是膜反应器中氢气分离的理想材料.为促进高透氢性、高稳定性钯复合膜的研究与应用,本文综述了钯复合膜的化学镀制备法和化学镀与其他方式结合的复合制备法以及不同类型的复合膜.化学镀是钯复合膜最常用的制备方法,通过与真空、连续流结合可提高钯膜的质量;VB族金属、多孔陶瓷和不锈钢作为化学镀钯膜的载体,可减小钯膜厚度,提高机械强度和透氢性能;在钯膜和多孔载体之间掺入难熔氧化物、沸石、天然矿物、聚合物,可进一步减小钯膜厚度,提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与纯钯膜相比,Pd-Ag、Pd-Cu、Pd-Au二元合金膜和Pd-Au-Ag三元合金膜在低温下不发生氢脆,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钯膜的透氢性和抗硫性.最后,对未来钯复合膜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钯复合膜透氢性膜反应器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

    超浸润木基生物质多孔材料用于油水分离研究进展

    丁一冯树梅泽楷孔凡功...
    5257-5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餐厨垃圾和工业废水中油和水的高效分离仍具挑战性.传统的油水分离技术主要包括重力沉降、离心、吸附、浮选和电化学等,存在着分离效率低、分离不彻底等问题.如何高效且低成本地实现油水分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木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物材料,并且自身具有多级孔隙结构和丰富羟基官能团,其衍生物具备超浸润特性,因此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油水分离材料.通过优化木材内部细胞孔径,对其进行超疏水或超亲水表面润湿性改性,进而促进木质基复合材料对油水混合乳液的物理化学过滤和吸附,最终实现废水中油污的有效去除.本文对油水混合物及含油废水的特性及危害进行了概述,并系统综述了具有超浸润特性(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超疏水/超亲油)的木基多孔过滤膜和吸附材料用于分离含油废水的构建策略,概述了近年来具有超浸润特性的木基生物质多孔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这种材料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

    生物质木基多孔材料超浸润特性过滤膜吸附材料油水分离

    基于纳米材料改善生物降解薄膜气体阻隔性的研究进展

    殷飞翔KAPAMBWE Bwalya林芷芊朱俊辉...
    5270-5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塑料的大量使用及其废弃后无法降解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也给日益严峻的石化能源造成了巨大压力.薄膜材料是塑料的主要制品之一,其中生物降解薄膜因具有绿色环保、实现碳循环目标等优点,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困境,被认为是当前薄膜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生物降解薄膜也存在性能不理想、成本较高等问题,其较差的阻隔性更是限制了它在包装方面的应用.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用于生物降解薄膜气体阻隔性的研究现状,主要从纳米材料的种类、组合方式以及生产纳米复合薄膜的加工方式三部分展开介绍,并对生物降解薄膜未来的研究发展做了展望.

    生物降解复合薄膜纳米材料碳循环阻隔性

    水分-载荷耦合作用下2D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成朝辉刘斌向栋徐绯...
    5283-5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长期水分-载荷耦合作用下2D编织复合材料的吸湿行为及性能劣化规律,设计了水分-载荷耦合环境老化装置,开展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T300/H69)平纹编织复合材料的吸湿试验及吸湿后的拉伸试验.结果表明:T300/H69编织复合材料的吸湿量与拉伸预应力总体上呈现正相关,随着拉伸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相对于水分单独作用,水分-载荷耦合作用下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强度退化更明显,在140%σs(σs为屈服强度)预应力下作用432 h后,编织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及失效强度分别下降达55.9%和35.4%.此外,通过宏微观断面分析,进一步揭示长期水分-载荷耦合作用下编织复合材料性能的退化机制,并基于Shiva剩余强度理论,改进了水分-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的剩余强度模型,预测结果良好,为复杂环境下复合材料耐久性设计提供指导.

    水分-载荷耦合2D编织复合材料吸湿剩余强度失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