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纤维增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冲击损伤修复及性能

    顾洋洋刘刚高洞庭张代军...
    2333-2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国产T300级碳纤维增强高性能聚芳醚酮树脂预浸料(SCF35/PAEK-L)制备的热塑性复合材料,采用热压工艺修复不同冲击能量作用下产生的冲击损伤,以压缩强度评价复合材料冲击损伤修复的效果,并利用Micro-CT研究复合材料修复前、后的微观形貌.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冲击损伤修复效果受到热压修复工艺的影响,随着修复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较低的修复温度及较高的修复压力与较高的修复温度及较低的修复压力能够得到相近的压缩强度;同时,复合材料的修复效果与冲击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随着冲击损伤程度的提高,复合材料修复后的压缩强度逐渐降低,标准能量冲击的复合材料修复后,其修复后压缩强度恢复到无损伤状态压缩强度的~70%,为~417 MPa,复合材料出现穿透损伤后,其修复后压缩强度恢复到56%,为~334 MPa.

    聚芳醚酮热塑性复合材料低速冲击热压修复压缩性能

    SiO2包覆单硬脂酸甘油酯/聚乙烯基共混膜制备及其长效防雾性能

    朱喜成丘晓琳丁相斐陈锦华...
    2344-2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雾薄膜包装可以降低包装内的水分活度,减少果蔬腐败变质产生的大量浪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SiO2 为壁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对单硬脂酸甘油酯(GMS)芯材进行包覆,并将其与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混合,制备出了一种长效防雾薄膜.结果表明:通过FTIR和XRD对制备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晶型结构分析,证明了GMS被成功包覆;通过SEM对样品的微观形貌和防雾膜截面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所制备的GMS@SiO2 为类球形,在薄膜中分散较好;粒径、DSC测试表明,GMS和正硅酸四乙酯(TEOS)使用量在 1∶2条件下制备的GMS@SiO2 样品的粒径均一性较好,83.05%集中在 20~100 nm,且有着最高的包覆率,为 69.9%;N2 吸附-脱附结果显示:GMS@SiO2 表面存在许多的介孔结构,孔径为 17.918 nm,可以有效延缓GMS的释放;通过TG对样品的热性能进行分析,发现SiO2 壁材对GMS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GMS的最大损失温度由 298℃提高到了 405℃,提升了约 107℃;通过热防雾测试发现,所制备的薄膜可有效延长薄膜的防雾时间且防雾性能优越,在 1~11 h内,薄膜防雾等级为DE级;11~60 h内,薄膜防雾等级为E级,而直接加入GMS制备的防雾薄膜在 1~11 h防雾等级为E级,在 11~60 h内防雾等级为D级,所制备的防雾膜在果蔬保鲜等领域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单硬脂酸甘油酯包覆SiO2乳液聚合长效防雾膜

    基于结晶动力学研究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微晶纤维素弱界面相互作用对其结晶行为的影响

    张阳廖壑张玥张玉梅...
    2355-2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高含量刚性粒子存在下的成核作用和复合材料弱界面相互作用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结晶行为的影响,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微晶纤维素(MCC)含量为 5wt%~25wt%的PBS/MCC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PBS/MCC复合单丝的熔融行为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使用由Jeziorny模型修改的Avrami方法和由Vyazovkin修改的Friedman等转化率方法研究了PBS的结晶行为和结晶机制.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MCC可以作为有效的成核剂显著提高PBS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促进PBS晶体的生长,且不会改变PBS的成核机制和晶体生长几何形状,但PBS/MCC弱界面相互作用会明显抑制PBS自身成核能力,PBS结晶度从 34.8%降低至 28.8%.本文结果对研究高含量刚性粒子存在下的弱界面相互作用对PBS结晶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微晶纤维素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界面相互作用结晶机制

    碳纳米管喷涂层增韧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增韧机制

    赵红晨欧云福吴龙强茅东升...
    2364-2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板(GFRP)由于价格便宜、力学性能优异、耐疲劳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运动器材等领域.但是上浆剂和树脂间的不良配合易导致层间分层破坏.本文通过在玻璃纤维织物表面喷涂碳纳米管(CNT)喷涂层,在不破坏面内性能的情况下,使双酚F型和双酚A型环氧树脂基体的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层间I型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 71.7%和 23.4%.结果表明:CNT-丙酮分散液喷涂工艺在玻璃纤维上稳定地负载了CNT,成功改变了玻璃纤维表面形态,并通过机械锁合、拔出耗能、延长裂纹扩展路线和触发纤维桥接等机制,成功对不同树脂基体的GFRP实现增韧.

    碳纳米管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层间增韧喷涂层增韧机制

    含缩醛结构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郑波贾红丽颜春祝颖丹...
    2374-2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含缩醛结构生物基环氧树脂体系的工艺性能开展研究,采用旋转流变仪和非等温DSC对缩醛环氧树脂体系的流变性能和固化行为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注胶温度约为 40℃.采用自催化模型结合n级模型的分段模型获得其固化动力学参数,分段模型拟合得到的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在 2.5~20 K/min的升温速率下能较好地描述含缩醛结构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过程.通过外推法确定了树脂体系的优化固化工艺条件,制备出的含缩醛结构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 79 MPa和 130 MPa.进一步研究了碳纤维与环氧树脂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和力学性能,发现碳纤维/缩醛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和力学性能与碳纤维/商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基本相当,表明可降解的缩醛环氧树脂可以替代商用环氧树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另外,碳纤维/缩醛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降解性能,回收碳纤维的单丝拉伸强度与原始碳纤维的相当,可以有效回收高质量的碳纤维.

    环氧树脂流变性能固化动力学固化模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辐照改性聚丙烯腈/热塑性聚氨酯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与性能

    王一迪巩桂芬崔巍巍王召阳...
    2385-2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丙烯腈(PAN)隔膜具有优秀的电化学性能,作为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机械强度与耐热性不足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选用由软段与硬段构成的聚合物热塑性聚氨酯(TPU)与PAN进行混纺,并将制备的纤维膜通过60Co γ 射线对其改性,制备出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隔膜.通过FTIR发现辐照改性PAN/TPU隔膜,PAN分子间出现环化反应,并且PAN与TPU分子间出现C=N-N键的交联,环和交联结构的引入都提高隔膜的力学与耐热性能,此外通过 100 kGy改性后的隔膜电化学性能优异,具有较高的吸液率(552%)与孔隙率(68.2%),电化学稳定窗口为 5.42 V,界面阻抗为 149.44 Ω,离子电导率为 1.68×10-3 S/cm,均优于辐照前的隔膜,1 C下循环100次后放电容量保持率为96.53%,并在循环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隔膜静电纺丝聚丙烯腈辐照

    多功能阻燃增韧剂对聚碳酸酯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高纳川高雪雨闫莉桑晓明...
    2395-2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平衡聚碳酸酯(PC)的阻燃改性和力学改性效果,本文采用由种子乳液聚合自制的有机硅-含磷丙烯酸酯核壳结构的阻燃增韧剂(ACR)共混改性PC材料.当在PC中添加质量分数为 4wt%的ACR时,4%ACR/PC的极限氧指数(LOI)可达 31.7%,垂直燃烧测试达到UL-94 V-0级,锥形量热测试表明燃烧释热和烟释放总量分别降低了 43.2%和 20.5%;同时,4%ACR/PC保持了与纯PC相近的拉伸强度,且冲击强度提高了 9.4%.热重-红外联用、拉曼光谱和燃烧后残余物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阻燃作用主要来自于磷-硅协同效应及磷元素对PC的催化成炭作用.冲击断面SEM图像显示,增韧作用体现在ACR核层有机硅橡胶可以吸收冲击能量,抑制或终止裂纹的产生.

    阻燃增韧力学性能ACR聚碳酸酯磷-硅协同

    纳米PTFE对低密度聚乙烯空间电荷特性与直流介电性能的影响

    韩冰郑昌佶杨佳明赵洪...
    2404-2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驻极体材料纳米聚四氟乙烯(PTFE)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空间电荷特性及直流介电性能的影响,选用纳米PTFE粉末与LDPE共混,制备得到不同填料质量分数(0.1wt%、0.3wt%、0.5wt%)的纳米PTFE/LDPE复合材料.SEM图像表明,粒径为 20 nm左右的PTFE粒子在LDPE基体中分散性良好,结晶尺寸减小.FTIR表明,掺杂纳米PTFE粒子不会改变LDPE原有的化学结构.DSC结果表明,纳米PTFE粒子作为异相成核剂促进了材料的异相成核,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利用电声脉冲法(PEA)测试了室温下纳米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分布,并测试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电流特性及直流击穿特性,结果表明,较低掺杂含量的纳米复合材料能明显抑制材料内部的空间电荷积聚,并且提高了复合材料空间电荷注入的阈值场强和材料的耐电强度.热刺激电流(TSC)结果表明掺杂含量较少时,纳米复合材料的陷阱能级最深,并随着掺杂含量的增加,纳米复合材料的陷阱能级逐渐变浅,浅陷阱密度逐渐增大.最后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仿真分析F原子对LDPE陷阱能级的影响,表明F原子较强的电负性是影响纳米PTFE/LDPE复合材料陷阱能级的重要因素.

    PTFE纳米复合材料LDPE空间电荷电导电流直流击穿

    微波辅助MgO改性碳纤维增强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杨福鸿叶姣凤柴昌盛刘艳花...
    2417-2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是提高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CFs/EP)界面结合力的主要方法,而特殊的表面形貌结构能有效预防应力集中并提升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采用微波辅助的方法在碳纤维表面快速高效地制备了一种花朵状MgO,考察了其对CFs/E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花朵状MgO增加了碳纤维表面的粗糙程度,促进了碳纤维与EP基体不规则界面的形成,增强了其与EP基体的机械啮合作用.这种多尺度边界形态可以增加裂纹扩展途径,从而消耗更多的能量并有效缓解CFs/EP复合材料因应力集中而产生的破坏.花朵状MgO改性碳纤维极大地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未改性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相比,花朵状MgO改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5.2%、21.8%和14.3%.因此,花朵状MgO改性碳纤维同时显著提高了CFs/EP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为碳纤维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制备更多特殊形貌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碳纤维环氧树脂微波MgO增强增韧力学性能

    含氟基团对聚酰亚胺耐电晕及介电性能的影响

    赵伟宋吉祥陈昊林晓艺...
    2425-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气设备的高频化趋势对绝缘材料的耐电晕老化性能及介电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对高频电力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 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苯基醚(6FO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为反应单体,设计制备了嵌段共聚型含氟聚酰亚胺(FPI)三层薄膜,并重点研究了材料的耐电晕性能和介电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含氟量嵌段共聚型FPI三层薄膜的耐电晕寿命均高于纯聚酰亚胺(PI)三层薄膜,且随着含氟量的增加,薄膜耐电晕寿命相应增大.当ODA与 6FODA摩尔比为 1∶9时三层薄膜的耐电晕寿命在常温(20℃)、80 kV/mm下最高可达 4.0 h,是纯PI三层薄膜(1.4 h)的 2.86倍.随着含氟量的增加,FPI三层薄膜的介电常数呈现先减后增趋势,ODA与6FODA摩尔比为 1∶1时三层薄膜的介电常数在 1 MHz时最低可降至 2.26,介电损耗与电导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介电强度随着含氟量的增加有所下降,但均高于纯PI三层薄膜,ODA与 6FODA摩尔比为 9∶1时,三层薄膜的介电强度高达434 kV/mm.

    绝缘材料含氟聚酰亚胺嵌段共聚三层耐电晕性能介电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