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层状双氢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吕鹏飞陈悫王佳程叶权运...
    3467-3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层状双氢氧化物-生物炭(LDH-BC)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生物炭基复合纳米材料,在废水处理中展现了优异的污染物吸附和催化降解性能.本篇综述全面系统地总结LDH-BC复合材料的相关研究进展,为日后研究方向提供指导.研究内容综述了LDH-BC复合材料合成方法,改性策略和复合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机制.展望部分提出LDH-BC复合材料存在具体组分降解路径不清晰、复合污染物体系应用较少、缺少现场规模试验等问题,接下来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化拓展以推动LDH-BC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层状双氢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改性策略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基于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多功能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余梦林涛殷学风刘飞亚...
    3479-3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纤维素纳米晶体(CNC)是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和表面化学性能的纳米材料,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基于CNC的传感器具有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单重、双重及多重响应,如湿度、气体、pH、溶剂、温度、光等驱动传感,这使其在信息加密、健康检测、食品、环境监测、储能、可穿戴等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CNC的关键特性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重点分析了基于CNC的多功能传感器的重要应用发展研究机制,最后总结了CNC基传感器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提高其性能和功能化创新应用提供参考.

    纤维素纳米晶体结构色手性向列相结构传感器应用

    FRP约束再生混凝土构件研究进展

    刘春阳闫凯李秀领隋玉武...
    3490-3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广使用再生混凝土是实现建筑固废资源化再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约束再生混凝土是改善和提升其力学性能的有效方法.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FRP种类、侧向约束刚度(FRP层数)、FRP全包裹/条带式包裹等设计参数下FRP约束再生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应力-应变曲线及构件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比较了FRP约束普通混凝土极限强度和极限应变模型对FRP约束再生混凝土试件试验结果的适用性.本文分析了FRP约束再生混凝土材料和构件相关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归纳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后续FRP约束再生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FRP约束再生骨料混凝土材料性能构件性能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硅源材料及其制备研究进展

    龚俊宋鹏刘星汉唐延洪...
    3503-3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对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石墨类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较低,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硅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作为负极材料能有效提高电池性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制备硅基负极的硅源材料、硅颗粒的形貌尺寸及其加工制备工艺对硅基负极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硅基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硅源材料的选择、硅纳米化工艺、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等,提出了不同硅源和对应制备工艺在硅基负极材料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锂离子硅基负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负极材料纳米化工艺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

    柔性可穿戴碲化铋基热电器件的研究进展

    张彤李杰叶施莹吴凯...
    3515-3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能源的消耗加剧,热电器件的开发应用成为解决能源消耗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碲化铋(Bi2Te3)基柔性热电器件因在可穿戴领域逐步实现应用,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受其材料成本较高、刚性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Bi2Te3 基柔性热电器件难以在保持高效热电性能的同时,实现柔性可穿戴化应用.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当前Bi2Te3 基柔性热电器件在材料复合与柔性结构设计上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柔性结构设计上,涵盖了块状、膜类及纱线型 3种结构.最后,总结分析了Bi2Te3 柔性热电器件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以期促进热电器件在可穿戴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碲化铋热电材料热电器件热电薄膜热电织物可穿戴热电

    再生碳纤维铺层取向优化及复合材料性能

    黄海鸿孔令成刘威豪阮浩达...
    3525-3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收得到的再生碳纤维(RCF)多为蓬松杂乱的短纤维束,基于湿法纤维取向技术可对其重新取向.传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通常将纤维沿单向铺层,对开孔制件难以完全发挥纤维的增益效果,通过纤维曲线铺层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本文通过设计纤维分散实验,研究了一定RCF含量与不同浓度羟乙基纤维素(HEC)的最优配置参数.利用自行搭建的纤维取向路径可调控装置,将制备的分散液铺放得到不同轨迹和形状的纤维毡,基于二维快速傅里叶变换(2D FFT)评价RCF的取向效果.通过模压成型制备RCF/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开孔试样,分析了不同铺层路径对开孔试样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6 mm RCF含量为 6 g/L时,最优HEC浓度为 14 g/L;按曲线路径制备的开孔试样有效减少开孔处的应力集中,较无序路径和水平路径开孔试样,极限载荷分别提高了69.5%、35.9%.研究拓宽了RCF/EP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自由度,为实现RCF材料的高性能再利用提供了参考.

    再生碳纤维纤维取向路径规划再利用力学性能

    基于CT图像深度学习的三维编织C/C复合材料微观组分与缺陷智能识别

    钱奇伟张昕杨贞军沈镇...
    3536-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采用微观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对 4枚 20 mm立方体三维编织碳/碳(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arbon,C/C)复合材料试件进行扫描,获得精度为 18.27 μm的内部微观结构图像;然后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算法,对大量二维XCT图像进行训练,实现对试件三维微观组分(碳棒、碳纤维束和基体)和缺陷(孔洞、分层和裂纹)的智能识别和分割.结果表明:(1)微观XCT扫描能够高精度表征三维编织C/C复合材料内部组分和缺陷的分布和形态,主要缺陷为相邻纤维束层之间的分层;(2)由于C/C复合材料各微观组分均为碳材料,在CT图像中灰度值相同(或十分接近),难以采用传统阈值算法进行分割;深度学习算法能够有效过滤噪声与伪影并自动精准分割各组分和缺陷,且预测速度比人工图像标注高约两个数量级.本文对三维编织C/C复合材料后续微细观建模和性能优化奠定了基础.

    C/C复合材料微观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微观组分缺陷深度学习语义分割

    含硅-氮木质素协同聚磷酸铵阻燃聚乳酸

    宋艳林肯周宇彤单雪影...
    3544-3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乳酸(PLA)作为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其极易燃烧,在包装、电器等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对碱木质素(Lig)改性合成了含硅-氮元素的木质素(Si-NLig),通过TGA分析发现,Si-NLig在空气中的初始降解温度(T5%)提高了 20℃,且高温残留量由 2.3%提高至 25.5%.将 Si-NLig作为成炭剂,与聚磷酸铵(APP)复配,通过熔融共混法制成阻燃聚乳酸材料(Si-NLig-APP/PLA),对其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燃烧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Si-NLig与APP质量比为 1∶4,10wt%的添加量可使Si-NLig-8%APP/PLA的极限氧指数(LOI)值达到 27%,UL-94垂直燃烧达到V-0级别,而同等条件下Lig-8%APP/PLA的LOI值为 26%,UL-94仅为V-2级别.同时,与Lig-8%APP/PLA相比,Si-NLig-8%APP/PLA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降低了 27%;残炭的拉曼图谱分析发现Si-NLig-8%APP/PLA的石墨化程度比Lig-8%APP/PLA提高了 36.7%,为其良好的阻燃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Si-NLig的引入使阻燃PLA力学性能得到了改善,拉伸强度提升了21%.可见Si-NLig在无卤阻燃PLA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含硅-氮木质素聚乳酸成炭剂阻燃性能力学性能

    赤泥/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陆奔李安敏黄卓昉
    3557-3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机械搅拌、真空磁力搅拌消泡和加热固化的方法,在柔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中填充赤泥制备了赤泥/PDMS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赤泥作为交联节点和自润滑颗粒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抗拉强度、邵氏硬度、冲击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其中,冲击强度的提高较显著,从 41.13 kJ·m-2 增大至 273.33 kJ·m-2,增加了 565%.此外,赤泥作为不可燃物也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极限氧指数从 25.7%增大至 34.7%,增加了 35%,进入难燃材料的范围(>27%).这有望扩宽这种硅酮材料的应用领域,同时为赤泥的资源化利用和新型赤泥/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赤泥赤泥资源化填料复合材料硅酮聚二甲基硅氧烷

    热固性树脂过渡层对聚醚砜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增强改性

    许培俊李兆郭新良刘荣海...
    3568-3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醚砜(PES)树脂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高温稳定性能,可以用来制备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但由于PES树脂与商品级碳纤维界面粘结性较差,导致PES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差的界面性能.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热固性氰酸酯(CE)树脂具有熔融流动性好、与PES树脂熔融温度相近的固化温度,以及与PES树脂有一定相容性的优势.本文采用CE树脂作为PES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过渡层,利用过渡层树脂与碳纤维表面上浆剂的优异结合能力及其与PES树脂形成的良好机械啮合作用,研究热固性树脂过渡层对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CE树脂过渡层能够改善PES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性能.与碳纤维(CF)/PES复合材料相比,引入 10wt%CE树脂过渡层的CF/(10%CE-PES)-L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提高了 18.7%,层间剪切强度提高 24.2%,CF/(5%CE-PES)-L复合材料玻璃化温度Tg从 166℃提高到 179℃.通过在热塑性树脂基体与商品碳纤维之间添加过渡层的方法制备热塑性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解决了热塑性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较差的问题,为其在工程化应用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聚醚砜氰酸酯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