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张新时

季刊

1673-7105

jsre@fjnu.edu.cn

0591-83465189

350007

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32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2006年3月3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批准《福建地理》更名为《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35-1291/N,ISSN 1673-7105,季刊,大16开,96码。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办刊宗旨是:为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术争鸣,推崇前瞻性探索,注重反映具有区域特色和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先发表原创性成果,传播学术信息,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亚热带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区域: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和热带—温带气团的交替作用与巨大的地形差异、海陆差异相结合,使该区域成为地球上自然对比度最高、环境敏感性最强和自然之迷最多的区域;亚热带区域是世界上战略资源最丰富、最重要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上比重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资源和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经济中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关注的中心。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同时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脚点,因而亚热带区域的资源环境和地理的综合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将为从事资源、环境、地理和区域生态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员,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发表研究成果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流平台,促进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刊物以刊登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的理论、技术、综合考察和应用实践、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互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重点,兼顾发表与亚热带相关联、相邻地域的资源环境及地理学有关问题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级学术刊物,首期将于2006年9月出版。刊物以地球上自然对比度最高、环境敏感性最强、自然之迷最多的亚热带区域为重点,全面报道国内外亚热带及其相关区域的资源(土地、水、气、生物、矿物岩石资源,以及海洋、旅游等综合资源)、环境(生态环境,自然和人为的化学、物理、生物环境)及其相关的地理基础、地理背景和重要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等)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特别是资源环境和地理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重大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实践,资源环境与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问题。重点报道这些领域的研究前沿理论、最新技术方法、最新科考和实验研究成果、综合研究进展、热点问题专题讨论以及与国际问题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聘请在本领域学术造诣高的两院院士和学术思想活跃、成就卓著的中青年专家担任编委,办刊思想着力体现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力求反映学科前沿,及时报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新成果和新进展,为亚热带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是资源—环境与地理交叉领域的一个新刊物,热切希望得到本领域的专家、学术机构和期刊同仁的的关注、支持和呵护,热忱期待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来稿,衷心欢迎来自作者、读者和专家学者的声音。我们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扶持下,在广大同仁朋友的共同关心和培育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将会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面向国内外组稿,热忱欢迎广大作者积极投稿,亟需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肥草协同调控下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和油茶生长特征

    陈俊佳罗立津陈志彪陈志强...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不同调控措施对闽西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和油茶生长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有机肥+黑麦草+复合微生物肥+圆叶决明(T1)、 复合肥+黑麦草+圆叶决明(T2)、 复合肥(T3)3种调控措施,以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的处理为对照(CK),对比分析不同调控措施下闽西紫色土油茶园土壤养分及油茶生长特征,并揭示油茶生长特征与土壤养分改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1年后,T1的土壤全氮含量为CK的1.13倍;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均为T1、T2显著高于CK(P<0.05);土壤速效磷、 速效钾含量均为T1、T2显著高于T3、CK(P<0.05),其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为CK的3.83、3.56、1.72倍,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为CK的2.93、2.93、1.68倍.试验1年后,3种调控措施下油茶树的株高增量、 地径增量、 冠幅增量、 新梢长、 叶面积、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均显著高于CK(P<0.05);3种调控措施下油茶叶片的氮、 磷、 钾含量较CK有明显提高;油茶长势特征、 叶片养分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见,3种调控措施能提升油茶园紫色土肥力和促进油茶生长,其中T1、T2对紫色土肥力的调控效果更优.

    紫色土油茶土壤肥力生长特征闽西

    贵州省区域性煤矿区闭坑后周边地表水的污染特征

    刘伟刘胜华秦文唐长根...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贵州省煤矿集中开采区闭坑后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掌握水体污染特征、 分析污染成因以及进行合理的污染防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麻江县摆沙河流域13个监测断面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摆沙河流域主要受到金属污染的影响,其中铁、 铝、 锰、 汞为主要的污染指标,检测值远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汞、 硫化物以及石油类的超标率达到100%.除了翁威主矿处(G4)的河流水质为Ⅳ类外,其他12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级别均能达到当地的水功能区类别(Ⅲ类),但是除了楼梯冲(G7)以外,其他监测断面均出现了超标的有机污染因子,以总氮影响最大,氨氮次之.摆沙河金属污染主要来自数量较多、 规模庞大的废弃煤矿,有机污染物可能来自沿河地区的工厂、 养殖场以及农业活动,另外居民的生命活动也带来了额外的有机污染负荷.3种水质评价方法的结合使用得出更加科学、 全面、 有效的评价结果,在贵州省以及国内外其他煤矿区闭坑工作中,为减少煤矿中污染物向水体的迁移及改善区域内水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煤矿闭坑地表水主成分分析单因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污染特征

    福州东湖湿地公园规划区维管植物的区系组成

    王健仝川黄佳芳郑怀舟...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州东湖湿地公园规划区位于福州滨海新城中部的核心区,维管植物资源丰富,然而本底资料不明,亟待开展植物区系研究,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据初步统计,福州东湖湿地公园规划区共记录202种植物,隶属于74个科,166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6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8科159属195种,含双子叶植物57科124属150种,单子叶植物11科35属45种.菊科和禾本科是该区域植物区系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东湖湿地公园规划区维管束植物多为世界广布类型,其次为热带分布型,而温带成分在该区域也有一定的渗入.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属占明显优势,植物区系中属的温带性较弱,无中国特有科及属.说明规划区植物即使多数是世界广布科,但是也多分布偏向热带、 亚热带性质的属.且人为因素在该区域植物区系组成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植物区系组成维管植物湿地公园福州滨海新城

    瓮马铁路沿线草本层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

    程睿王琴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样地调查法,对瓮马铁路沿线边坡主要草本层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值及其对生境的生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瓮马铁路沿线主要草本种中,马兰、 益母草、 鸡眼草等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占有优势地位;各植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小,资源的利用方式比较多样化;发展性最强的是益母草,最弱的是地毯草.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上应以资源利用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乡土植物为先锋种,以发展能力强的植物作为伴生种.

    瓮马铁路草本层生态位特征生态修复植被修复

    庐山雨凇景观变化特征及日预测模型

    章开美陈胜东刘志萍周雨...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逐日庐山站雨凇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南昌探空资料,分析了庐山雨凇景观日数的变化特征,为庐山雨凇景观短期气候预测提供技术支撑,并根据雨凇概率显著变化的临界点建立了日预测模型.主要结论:1)1970—2017年庐山雨凇景观日数在1981年存在一突变点,即1970—1981年庐山雨凇景观日数基本偏少,1981—2017年初庐山雨凇景观偏多偏少基本持平;2)庐山雨凇景观日数存在2~4年、6年左右的年际变化,及12~14年的年代际变化;3)当环境条件分别满足日最低温度<4.0℃、 日平均温度<0℃、 日最高气温<8.5℃、 相对湿度>95%、 日降水量>5 mm、 日平均风速<2.5 m·s-1时,有利于庐山雨凇景观的出现.4)借助于雨凇概率显著变化的临界点来建立庐山雨凇景观的日预测模型,能有效提高对庐山雨凇判断的准确率.

    庐山雨凇景观变化特征日预测模型

    闽江河口海岸风沙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林锦秀李志忠陈君洁郑斐...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闽江河口长乐海岸发育大面积的具有典型风成沉积构造的风沙沉积,是海岸带过去风沙演变历史的良好记录材料.对长乐文岭风沙沉积剖面进行了野外考察和采样粒度实验,根据已有测年数据建立剖面的年代标尺,对剖面样品的粒度参数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剖面样品以细砂、 中砂和粉砂为主,粒度组成总体上偏粗,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呈现明显的峰谷值大小变化,说明风力作用总体上较强且强度有明显波动变化;(2)砂样粒度参数、 概率累积曲线与内陆沙漠风沙相似,具有典型的风成砂特征;同时砂样粒度参数继承了海滩砂的某些特点;(3)从邻区各类沉积的叠覆层位关和绝对年代综合分析,文岭剖面可能跨越了全新世大部分时期,大约为10000年前到现代的风沙沉积;(4)文岭剖面记录的风沙环境历史可以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即:10000—8000 a B.P.风力作用强度大、 波动幅度大;8000—2700 a B.P.风力作用较强、 但波动幅度较小,反映较稳定的风沙环境;2700 a B.P.以来风力作用较弱,反映风力波动减小的趋势.

    海岸风成砂粒度组成粒度参数风沙环境变迁闽江河口

    城市郊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旅游经济效应特征——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

    宋小叶王宜强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得出壁山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揭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旅游经济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璧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发展较为突出.璧山区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旅游总收入变化的短期弹性稍低于长期弹性,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璧山区旅游业发展的持续影响更为显著;璧山区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态势正以较快的速度走向正轨.持续推进大城市郊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产业城郊融合、 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是郊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有效举措.

    生态文明城市郊区新型城镇化旅游经济效应璧山区

    中国乡村发展健康状况的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

    谢东祁新华叶士琳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诊断乡村发展状况,甄别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因子,是深入认识和有效引导乡村地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采用欧式加权距离法、 核密度估计与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2010—2016年中国乡村发展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省市乡村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改善趋势,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健康状况已由中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转变;各省市乡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东中西梯次递减分布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趋于收敛;(2)制约乡村健康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来自公共服务层与产业层,具体涉及的指标有生活垃圾处理率、 生活污水处理率、 乡村绿化覆盖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等.生活因素层的阻碍作用正在迅速减弱,社会与文化因素层的阻碍作用开始显现.

    乡村发展时空演变障碍因子中国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对策——以福州市地铁1号线为例

    张瀚文张晶王家明王晓文...
    66-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建设相互影响,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速便捷的公共交通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多个大城市并对城市发展、 人类生活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基于廊道效应、TOD理论和城市触媒理论,在对福州市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进行遥感解译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站点分为4类,指出目前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开发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度优化框架,提出不同层面下的优化对策,以期为福州市未来的地铁建设以及为其他城市相似地铁站点的发展提供参考.

    轨道交通土地利用优化对策福州市地铁1号线

    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技术对策

    刘朋虎赖瑞联刘韬王义祥...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新时期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中,如何着力寻求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并重的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是重要的实践命题.本研究在分析影响乡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基础上,提出了乡村生态循环农业振兴的若干发展思路,并结合新时期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技术对策及其建议,以求为家庭农场及乡村企业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生态循环农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思路技术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