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陈文哲

双月刊

1672-4348

gcxb@fjut.edu.cn

0591-22863076

350108

福建省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3号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福建工程学院主办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工程技术与管理、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学术性、创新性的论文。其办刊宗旨是“立足八闽,面向全国,弘扬学术,发展教育”,服务学院的教育科研,服务于海峡两 岸的经济繁荣。办刊方针是“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发扬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海峡两 岸的工程文化的建筑与发展,注重闽台工程文化的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建铁路隧道上穿施工对既有铁路隧道影响分析

    臧万军梁亚茹
    1-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模拟两隧道间距为 2.76、4.76、6.76 m时,新建铁路隧道上穿既有隧道的施工过程,对比分析既有隧道的位移和应力变化情况,并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验证.结果表明,3种不同间距下,随着新建隧道开挖,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向上隆起,水平位移在两隧道交叉点前向左偏移,两隧道交叉点后向右偏移,既有隧道横断面竖向位移大于水平位移,既有隧道应力变化趋势以两隧道交叉点为界,先波动增长后波动递减,且最大拉应力位于既有隧道左边墙处;既有隧道位移与应力变化和两隧道间距呈反比,以两隧道间距 2.76 m为基准,间距每增加 2m,既有隧道最大竖向位移依次降低了 21%、36%,最大水平位移依次降低了 57%、53%,最大拉应力依次降低了 11%、21%;基于既有隧道位移结果,总结了不同间距下既有隧道关键部位的位移预测公式,且间距为 2.76 m时,既有隧道位移及围岩应力数值模拟结果均接近现场实测数据.

    铁路隧道上穿施工数值模拟监控量测

    盘形滚刀对TBM破岩效率的影响参数分析及优化设计

    周亚来詹金武邵顺安郑晋溪...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盘形滚刀形式对TBM破岩效率的影响,依托福州滨海快线工程项目,利用ABAQUS创建盘形滚刀破岩模型,通过优化单刃滚刀结构参数,分析多滚刀破岩方式对掘进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刃宽和贯入度对滚刀破岩的影响最大,随着刃宽和贯入度增加,滚刀受到的滚动力、垂直力和破岩体积逐渐增大,并在刃宽 20 mm、贯入度10 mm时,达到最佳破岩效果;双滚刀下采用同步破岩的效率要明显高于顺次破岩,其最优刀间距为 60 mm;随着四滚刀回转半径增加,滚刀受到的切向力、垂直力和合力均增大,侧向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回转半径 350 mm处达到最大.研究成果可为福州滨海快线项目TBM滚刀选型及施工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ABAQUS数值模拟滚刀结构参数刀间距回转破岩

    基于HHT的典型红土区地脉动特性与场地特征关联性研究

    周仰新李永强许言刘旭锋...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典型红土场地开展系统的地脉动测试,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中的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从测试信号中分解出场地有效地脉动信号,对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和Hilbert变换,产生功率谱曲线和Hilbert边际谱曲线,以确定场地卓越周期,进而探索与直接傅氏法和H/V谱比法不同的场地特征参数判别方法.目标场地的有效地脉动信号为 EMD 分解后的第 4 个本征模态函数(4th 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4),对各个测点的IMF4 进行FFT和Hilbert变换,获取的地脉动卓越周期水平向在 0.20~0.36 s,垂直向在 0.23~0.39 s,结果表明,基于HHT的地脉动测试法来确定场地类别、划分场地岩土类型,与场地钻孔分析结果一致性高,关联性强.

    地脉动场地特征HHT卓越周期红土区

    基于计算机视觉和视频插帧的结构振动测试与模态识别

    杨克超李林
    22-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构振动测试和模态参数识别是基于结构动态特性进行结构健康监测(SHM)的基本方法.为克服传统接触式测试的不便,引入了非接触式计算机视觉方法,其中以智能手机为数据采集装置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智能手机相机往往因为性能受限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测量结果精度下降.为此,提出一种改进的视频插帧算法EQVI-T与改进的边缘检测算法,通过提高原始视频的帧率和提出的特征点追踪方法共同提升计算精度.为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将其应用于试验室模型的位移响应监测和模态参数识别,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评估.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提高测量精度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展示了其在结构振动测试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结构振动测试模态识别计算机视觉视频插帧注意力机制

    基于新型拓扑结构的直流充电桩负荷建模与仿真

    李华捷李培强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桩充电效率低的问题,以契合高功率因数运行,提高充电效率为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新型拓扑结构的直流充电桩,该结构由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和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组成.运用双闭环控制方法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作为控制策略,得出其在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及外特性.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了一台 100 kW/500 V输出的实验样机,仿真结果表明:在双闭环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控制策略下,该新型结构可实现高功率因数运行、输出电压稳定的功能,验证了该结构可提高充电效率的优势.

    直流充电桩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LLC谐振变换器

    基于改进的LMD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

    林俊德朱希施翔宇林金阳...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混合储能系统的光伏输出功率波动性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局部均值分解(im-proved local mean decomposition,ILMD)的功率分配方案.对光伏发电出力进行平滑处理,可得到满足国家要求的光伏并网功率,利用ILMD对混合储能功率进行分解,确定其高频功率和低频功率并分别分配给超级电容和蓄电池,建立具有目标函数的功率优化模型,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成本,使用改进鲸鱼优化算法求解获得符合优化模型要求的容量配置.通过算例分析,对比不同的储能容量配置策略,验证所提策略的可行性.

    波动率混合储能局部均值分解容量配置

    基于改进PID算法的钢铁行车系统建模与控制

    陈家煜刘丽桑张友渊陈炯晖...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车是钢铁物流过程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至关重要.综合考虑了负载摆动对行车系统的影响,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对钢铁物流行车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分析了系统动能和广泛力,并搭建了滑轨行车仿真实验平台.针对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在不确定、非线性系统中控制性能不理想的问题,采用模糊PID和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自适应调整控制器参数,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和抗干扰性.将两种改进的智能PID控制算法与传统PID进行了仿真实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BP神经网络优化的PID控制器(BP-PID)和模糊PID性能均优于传统PID,且BP-PID的响应速度更快、鲁棒性更强.

    行车拉格朗日方程动力学建模PID控制仿真实验平台

    复杂场景下基于视觉的非完整车位识别的算法改进

    黄鼎键江灏钟勇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复杂场景下非完整车位识别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车位识别改进算法.该识别算法采用了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方法,增强了图像细节;通过设置感兴趣区域和全局阈值分割法,区分了车位和背景、减少了车位周围环境噪声对车位识别的影响;利用形态学和连通域分析,排除了车位上的细小噪声和其他剩余噪声;结合Canny边缘检测标记车位线轮廓边缘点,在原图上绘制准确的车位线轮廓.不同复杂环境下开展了非完整车位识别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算法相对于传统车位识别算法能够更准确地识别非完整车位,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时性.

    复杂场景视觉车位识别连通域分析

    激光雷达与RGB-D相机融合的SLAM建图

    付鹏辉闫晓磊余捷于廷海...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二维激光雷达与RGB-D相机联合标定,采用改进的ORB-SLAM2 算法实现稠密的点云地图、八叉树地图、栅格地图的构建.提出了一种将Cartographer算法与改进的ORB-SLAM2 算法融合建图的改进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ORB-SLAM2 算法,改进的融合算法在建图过程中障碍物的识别率达到了 96.8%,绝对位姿误差减小了 53.2%,提高了建图的精确性和鲁棒性.

    激光雷达RGB-D相机ORB-SLAM2算法同步定位与建图多传感器融合

    基于YOLACT网络的移动机器人视觉SLAM算法

    桂昊张庆永袁一卿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室内动态场景的视觉SLAM算法,引入实例分割网络YOLACT,剔除大部分动态点,利用多视图几何进一步过滤分割掩膜外未被剔除的动态特征点,使用剩余的静态特征点作为相机位姿估计;同时构建点云地图,转换并建立八叉树地图;使用背景修复以恢复被剔除动态物体后的背景.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使用TUM数据集测试,并与ORB-SLAM2 算法和其他处理动态场景的SLAM算法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高动态数据集上表现良好.相较于ORB-SLAM2 算法,提出的算法在室内动态场景中的定位精度提升 93.06%,可应用于后期机器人定位导航使用.

    实例分割网络SLAM多视图几何动态场景静态稠密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