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月刊

1671-8402

fjltzzs@163.com;fjltwsz@163.com

0591-83791487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18号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jian Tribune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李景源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自我革命是指主体对自己采取的自觉、主动的变革行动,是自己解决自身的矛盾和问题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总体来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自我警醒、自我批判、自我超越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取信于史,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中央吸取"亡党先于亡天下"的历史教训,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探索出了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取信于史唯物史观

    非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界限、理论逻辑及历史地位

    郑祥福
    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马克思主义渊源于19世纪黑人激进运动,它与黑人马克思主义互相关联,是马克思主义与非洲本土传统社会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非洲人民以反殖民主义、反种族主义为核心的解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谱系的重要环节.在理论逻辑上,非洲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为前提,以去殖民化与反种族主义为基本手段,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途径.罗德尼提出"去殖民化的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非洲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更为明确的发展前景.在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下,非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历史环节,但同时也与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并因此而彰显出了它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

    非洲马克思主义黑人激进运动黑人马克思主义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泛非主义的创造性重构何以可能

    林子赛
    3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构泛非主义的前提是泛非主义自身功能的有限性,包括在实践中泛非主义被粗暴地改组为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的副本;在理论中泛非主义一方面无法解决民族主义自身的分裂,另一方面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阴影.创造性重构的可能是泛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共通之处,且后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泛非主义内在的理论矛盾.具体来说,第一,泛非主义主要从文化层面出发反对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积累理论提供了泛非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新视点.第二,泛非主义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对具有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能够清除泛非主义内部的机会主义倾向.第三,泛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强调"人的解放",而马克思主义的财产关系、所有权关系以及交换关系理论提供了泛非主义理解自身理论局限的科学参照.第四,泛非主义认识到走向共产主义过程中经济层面的重要性,但其更多的是寄希望于村社自带的公有因子和单一的农业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利用好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世界市场,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最终立足自身具体实际跨越"卡夫丁峡谷".

    泛非主义马克思主义创造性重构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用机理、关键环节与现实困境

    朱巧玲王逸雯胡姜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要素因其独有的非竞争性、可复制性、低成本、强渗透性等特点,在数据的投资、开发、利用等方面呈现出多重效应,已经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各类数据赋能传统要素在社会生产各环节实现的.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中,基于数据要素的多重效应,数据要素推动生产力实现"新"的突破,同时推动生产力完成"质"的提升,逐渐实现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迁.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数据挖掘开放和数据流通使用,难点在于数据确权和数据市场机制的构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加速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同时加大数据要素治理监管力度.

    数据要素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

    数字营商环境与企业创新力——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家冒险倾向的双重视角

    李政王晓明冯大威
    6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营商环境改善了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外部环境.本文利用2013-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地区数字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力的影响.数字营商环境改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力,借助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我们发现数字营商环境会通过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改变企业家冒险倾向两条渠道提升企业创新力.在进一步分析中,加入"大数据试验区"政策冲击,我们发现政策的实施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力提升的.从数字营商环境与传统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力影响的比较分析来看,数字营商环境的边际影响更大,且二者之间存在协同效应.

    数字营商环境企业创新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家冒险倾向

    从"释义"到"注意":批判性的建构

    刘拥华
    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意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之后的社会理论特别关注的一个概念,我们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注意概念的提出和提炼,其意图就在于要克服社会理论中长期存在的诸多二元对立.布鲁默情境定义概念中的释义者形象高估了行动者的能力,而注意概念则可以恰当地弥补释义的非社会性.与此同时,我们关注注意概念并试图将其提升为主体概念的核心方面,不仅因为其更具弹性,而且建基于我们的注意力不断改变的事实上.对注意概念的分析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分析.

    注意释义行动者建构社会分析

    五卅运动前后上海党组织的党内思想教育活动

    贾凯
    9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党内思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式,旨在深化党员对党的理论、政策和政局的认识,确保党员言行符合中央的精神和意志.基于各地党组织的探索,中共在四大前后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党内思想教育思路.上海是中国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城市,五卅运动后上海党员人数以倍数增长,部委、党支部开展思想教育乏力的情况日益突显,开展党内思想教育对于上海党组织的建设至关重要.鉴于此,中共上海区执委通过制定"教育宣传大纲"、规范支部的日常活动和开办各类训练班、党校来实施思想教育.1926年前后,针对之前党内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党员参会不积极、缺乏兴趣和过于依赖区执委等问题,中共上海区执委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旨在优化党内思想教育的内容、方式、议题和组织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党员的参会兴趣和热情、提升了党员的思想力和信仰力.但北伐战争的迅速发展使上海党组织忙于国共合作和筹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刚有眉目的党内思想教育工作也随之受到影响.

    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上海党组织区执委训练班

    立新难弃旧:近代中国警察与保甲关系探析

    杨巍巍
    11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治安体系演进中,警察与保甲是其中的两大主流,二者互为影响,既相互竞逐又相互补充,形成一幅交错缠结的历史图景.清末民初时期,虽然警察已是治安舆论的焦点、国家政令的重心,但保甲并未因此消失,而是变身为治安实践中的一股潜流,二者一显一隐,相互交织与补充.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保甲制度的恢复为警政建设带来新的变数,进而形成"城市办警察,乡村办保甲"的分野格局.新县制以后,保甲被定义为民众自治组织,城市社会中的警保一体转变为警保分治,乡村警政建设也得以继续推进,警管区制与保甲制相结合成为国民党强化基层治安的重要手段.警察与保甲新旧交替中的制度变迁成本,是影响近代治安体系城乡差异的关键,而这一差异在近代众多制度变革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近代中国警察保甲城市乡村

    中国知识在莎士比亚剧作中的话语构型:注解与方法

    周云龙
    13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陈受颐1928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开始,近一百年来,中外学界对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中国知识注解从未间断.其中,张沅长的研究可以视为这个漫长学术系谱的分水岭.尽管张沅长没有明确给出"Cathayans"的所指,但他第一次把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中国人"(Cathayans)处理为一种话语构型.后来的研究者,无论如何界定莎士比亚的"Cataian",如何与史蒂文斯的注解对话,如何处理文本与文献,无一例外都是从张沅长的研究脉络中构建"Cataian"的意义坐标.后来的研究者们在注解"Cataian"的方法上从未超越张沅长;如果说彼此间有所区别的话,那么仅存在于用来构建意义脉络的文献资料方面.而且张沅长的研究还为莎士比亚的"Cataian"预留了一个开放的阐释空间,它将持续呼唤不竭的思想动力.

    莎士比亚中国知识文艺复兴话语构型

    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张建威黄茂兴
    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深化是收入差距长期居高不下的症结之一,若放任其持续发展将阻塞向上流动通道,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产生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则是解决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经济基础.现阶段,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既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对其加以抑制的现实紧迫性;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前提下,多措并举抑制收入差距代际传递.

    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收入分配共同富裕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