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态值的戴云山保护区地块选择研究

    刘金福薛凡黄嘉航林志玮...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何以最合理地块构建自然保护区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矛盾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戴云山地区探讨地块选择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戴云山地区生态评价,结合空间特征和生态现状要求,提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空间优化建议。结合保护区植被多样性特征,应用地块选择算法,将戴云山所属地区共18762小班进行网格分割,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选取地类、树种组成、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龄组和立地质量7个指标,求得各网格的生态值,绘制戴云山地区生态值分布图,引入改进的?nal-Briers优化模型,实现保护区范围的最优化选择。依此方法共选择88个地块(网格)组成5个构建自然保护区的备选区域,其中包含原自然保护区2处备选区域(编号2,3),新增备选区域位于原保护区东部(编号4)、北部(编号1)和东南部(编号5)各1处。考虑保护区设计原则,编号2,3和4备选区域形成的区域可有效减弱边缘效应的影响,为建设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最优区域组合。选择后的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现了地块数量与生态值间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保护戴云山整体植被多样性。地块选择算法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中可能具有适用性,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值属性地块选择算法戴云山

    锐齿槲栎和栓皮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比较

    胡文杰王晓荣崔鸿侠潘磊...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Bl. var. acuteserrata Maxim. ex Wenz.)(RCHL)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SPL)是鄂西地区天然栎类林主要建群种,比较不同林龄2种林分碳密度分布特征,对于评估栎类林森林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调查,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了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鄂西地区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碳密度为183.68、150.61 t·hm-2,且两者间碳密度分配格局存在明显差异,2种林分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占总碳密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3.17%、1.34%、0.64%、44.85%和35.27%、0.76%、1.50%、62.47%。锐齿槲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高于栓皮栎林,前者以乔木层的比例最大,后者以土壤层为主;锐齿槲栎林活体植被层比栓皮栎林具有更大的固碳能力,而栓皮栎林能产生更多的枯落物,随着林分的发育,土壤层碳密度在生态系统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影响乔木层碳密度差异的因素主要为海拔和林分密度,影响土壤层碳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鄂西地区栎类林以幼龄林居多,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锐齿槲栎栓皮栎碳密度生态系统鄂西地区

    红椿天然群落α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袁继池邱军蔡京勇黄芳...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湖北省建始县红椿天然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取样,研究该地4个红椿天然群落乔灌草层α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形、土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群落Margalef丰富度、 Shannon指数、 Simpson优势度与Pielou均匀度指数趋势均呈现草本>乔木>灌木的规律。群落T3灌木层4个多样性指数均最低,可能与坡向系数、郁闭度、乔草层多样性和丰富度相关。Shannon指数、地形、土壤物理因子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和毛管孔隙度与乔木层Shannon指数正相关,与草本层Shannon指数负相关。坡度指数与土壤容重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和乔木层多样性负相关;坡向指数与土壤容重负相关;坡位与其他因子相关性不显著,但影响着土壤含水量和毛管孔隙度;乔木层与草本层、灌木层Shannon指数负相关。红椿天然群落土壤物理因子、地形和Shannon指数三者间两两之间相关性很高,且组间相互影响较大。光资源通过地形的改变,影响土壤养分和群落各群层的多样性。

    红椿天然群落α多样性环境因子典范相关

    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对连栽地的生理响应

    魏晓骁王士亚陈爱玲叶义全...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盆栽模拟生物培养方法,以1年生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敏感型、忍耐型)为试验材料,以不同连栽代数(杉木1代林、连栽2代林、连栽3代林)及闽楠人工林(CK)土壤为培养基质,通过测定杉木叶绿素含量[Chla、 Chlb、 Chl(a+b)、Chla/Chlb],叶绿素荧光参数( Fo、Fm、Fv、Fv/Fm、Fv/Fo ),抗氧化酶( SOD、CAT、POD、PPO)活性以及丙二醛( MDA)含量,从而揭示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对连栽地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与CK相比,2种杉木无性系随连栽代数增加, Chla、Chlb、Chl( a+b)呈下降趋势, Chla/Chlb呈上升趋势, Fo呈上升的趋势, Fm、Fv、Fv/Fm、Fv/Fo呈下降趋势,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也呈上升趋势。(2)同一林分类型土壤下,忍耐型杉木无性系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值基本高于敏感型杉木无性系,而抗氧化酶及丙二醛值基本低于敏感型杉木无性系,且这2种杉木无性系各参数之间差异显著。(3)杉木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 Chla、 Chlb、 Chl ( a+b)与 Fo呈负相关,与 Fv/Fo呈显著正相关;Chla/Chlb与Fv、Fv/Fm、Fv/Fo呈显著负相关。

    杉木无性系连栽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

    凋落物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

    庄正李艳娟刘青青杨振...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杉木凋落物对杉木种子萌发及酶活性的化感作用,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以杉木种子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浓度的杉木凋落物浸提液处理,进行杉木种子发芽试验,通过对杉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相关酶活性的测定,比较不同杉木凋落物浸提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低浓度杉木凋落物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以10 g·L-1的浸提液处理的种苗综合指标最好,但随着浓度的增加,杉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幼苗的根长、茎长、叶长和鲜重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强,其中根长对杉木凋落物浸提液的反应最敏感;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杉木幼苗的SOD活性呈下降趋势, CAT活性和POD活性呈上升趋势, MDA含量整体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高浓度的MDA含量与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综合各项指标表明,不同浓度杉木凋落物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总体上起到低促高抑的作用,且高浓度杉木凋落物浸提液导致杉木幼苗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功能的絮乱,可见随着杉木凋落物浸提液浓度的上升,其对杉木种苗的化感作用也逐渐增强。

    杉木浸提液种子萌发抗氧化酶

    不同林龄杉木针叶大量元素转移特征

    林宝平何宗明林思祖胡欢甜...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林龄杉木成熟叶与衰老叶之间大量元素的转移规律,选择中国亚热带地区8、14、21、46年生杉木,测定其成熟叶和衰老叶中N、P、K、Ca、Mg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成熟叶中养分含量差异显著( Mg除外),但未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衰老叶中N、K、Mg含量不受林龄的影响。不同林龄杉木针叶大量元素平均转移率表现为REK>REP>REN>REMg>RECa ,其中, Ca表现为负转移,不同林龄杉木针叶N、K、Mg转移率无显著差异。在杉木成熟叶中, P、K、Ca、Mg含量与其转移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杉木衰老叶片中营养元素均与其转移率存在负相关。研究表明:杉木通过将大量元素从衰老叶片转移到成熟叶片,从而减少养分损失,这种机制不随林龄增加而衰退。

    杉木针叶大量元素转移率叶片养分养分内循环

    银合欢对2种边坡恢复先锋植物的化感作用

    刘坤慧陈芳清刘梦马嫣然...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银合欢引种栽培可能存在的化感作用及其对银合欢林管理的意义,以狗牙根和紫花苜蓿为受体植物,测试了银合欢鲜根和叶片凋落物的水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银合欢鲜根和叶片凋落物水浸提液对2种受体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都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其中鲜根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的影响显著,但对狗牙根的作用不显著。当鲜根水浸提液浓度为0.125 g·mL-1时,紫花苜蓿的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存活率分别比对照低21.06%和28.59%。叶片凋落物水浸提液对2种植物种子萌发及对紫花苜蓿幼苗存活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而对狗牙根幼苗存活的影响不显著。当叶片凋落物水浸提液浓度为0.125 g·mL-1时,紫花苜蓿的发芽率和幼苗存活率分别比对照低30.14%和15.71%,狗牙根的发芽率比对照低49.08%。银合欢鲜根和叶片凋落物水浸提液对2种受体植物的幼苗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促进作用随浓度升高而降低。银合欢叶片凋落物水浸提液的化感效应明显强于鲜根水浸提液,紫花苜蓿对化感作用的响应强度大于狗牙根。

    银合欢水浸提液边坡生态恢复先锋植物化感作用

    杉木种子多酚提取工艺优化

    林小琴马志慧何宗明陈宇...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不同家系和不同生长阶段杉木种子酚类物质含量差异,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杉木涩粒和健籽的酚类物质,分别考察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液料比对杉木涩粒和健籽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以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为依据,设计L9(34)正交试验,进一步对涩粒和健籽的多酚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涩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是以50%乙醇为提取剂,液料比为60∶1( mL ∶ g),在提取温度为50℃条件下处理15 min,提取1次,涩粒的多酚提取量达到(383.220±1.233) mg·g-1。健籽在乙醇浓度为100%,提取温度为50℃、液料比为25∶1(mL ∶ g)、提取时间为25 min条件下提取1次,其多酚提取量达到最高值,为(18.360±0.069) mg·g-1。验证实验表明,优化后的条件参数稳定可靠。

    涩粒健籽多酚提取量

    福建柏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优化

    杨德明张娅欣沈少炎荣俊冬...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蛋白质双向电泳是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之一,但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却因物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是进行蛋白质分离、鉴定的首要步骤。本文对福建柏叶片蛋白质提取方法、IPG胶条、等电聚焦参数设定、丙烯酰胺分离胶浓度等因子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福建柏双向电泳技术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提取福建柏叶片的蛋白点多且图像清晰, pH4~7的 IPG 胶条最适合福建柏叶片蛋白的分离,等电聚焦参数设定为20000 Vh,浓度为10%的分离胶进行福建柏双向电泳最好。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福建柏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为深入研究福建柏蛋白质组学提供依据。

    双向电泳福建柏蛋白质组等电聚焦pH

    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

    魏志超孟李群李惠通贾代东...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类型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以福建省三明市莘口教学林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2种不同类型生物炭(竹炭和木炭),研究其对杉木人工林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生物炭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小且主要集中于表层,施炭处理1a后,土壤水解氮含量均有显著提高,但从第2年开始水解氮含量逐渐下降,在第3年水解氮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种生物炭对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影响差异较小,竹炭处理的土壤无机氮含量有所增加,而木炭处理的则多为下降。施炭处理分别与发育阶段、土壤层次对土壤水解氮含量有明显的交互影响。生物炭对杉木不同发育阶段影响为: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竹炭对土壤改良作用优于木炭。

    生物炭杉木水解氮铵态氮硝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