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采伐干扰下次生林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动态

    林玥霏巫志龙周成军郑丽凤...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采伐干扰下的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用Levins、Schoener和Pianka等生态位测度公式定量分析闽北天然次生林采伐后灌木层主要树种生态位动态.结果表明:样地中黄绒润楠和刺毛杜鹃的生态位最大,属优势树种;甜槠、石栎和映山红为衰退树种,在林分生产作业中需加以保护.采伐干扰促进了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态位释放,各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在伐后10~15 a达到峰值,随后下降,伐后20 a接近于未采伐林的生态位;各树种弱度和中度择伐的生态位宽度值约占其生态位宽度总值的50%.生态位重叠值在伐后10 a最大,随后下降,到伐后20 a趋于稳定状态.因此灌木层主要树种生态位的最优期为伐后10~15 a,最佳采伐干扰强度为弱度和中度择伐.

    天然次生林采伐干扰灌木层生态位闽北

    连栽木麻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李建鹃罗扬周柳婷白莹...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不同栽培代数的木麻黄(第1代FCP、第2代SCP、第3代TCP)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运用BIOLOG微平板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多代连栽响应.结果表明,不同代数的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连栽后木麻黄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显著下降.在6类碳源中,除胺类外,其他5种碳源均呈现FCP>SCP>TCP.PLFA分析共检测到11种PLFA生物标记,FCP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SCP和TCP,3个代数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i16:0、a15:0和18:1ω9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含量差异明显,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随栽植代数增加,细菌含量减少,真菌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现FCP>TCP>SCP,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密切相关.可见木麻黄连栽显著影响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根际土壤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木麻黄连栽障碍的重要因素.

    木麻黄连栽根际微生物BIOLOG微平板磷脂脂肪酸

    米槠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

    卢胜旭许恩兰吴东梅陆宇明...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森林凋落物数量,进而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影响.本研究以亚热带米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凋落物量输入处理(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加倍、对照)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去除凋落物相比,凋落物加倍后0~10 cm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全氮(TN)、有效磷(A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0.30%、49.66%、12.77%和13.90%.与对照相比,凋落物加倍与去除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和下降(P<0.05),但凋落物加倍与去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凋落物加倍处理下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放线菌(ACT)、真菌(F)丰度和总磷脂脂肪酸(TPLFA)含量分别比去除凋落物处理的土壤高68.35%、63.35%、82.65%、69.02%、40.56%和65.85%,而土壤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比值、真菌与细菌比值则分别降低11.64%和26.67%.冗余度分析表明,铵态氮是影响该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可见凋落物输入量变化改变了土壤养分有效性,进而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这对进一步深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米槠微生物铵态氮凋落物冗余度分析

    不同林龄湿地松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特征

    严绍裕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鹤国有防护林场3种不同林龄(15、23、34 a)的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湿地松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着林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先增加后降低;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在表层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而随着土层的加深表现为先增长后降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均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酚氧化酶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滨海地区湿地松在林龄较低阶段土壤养分较为充足,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不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

    湿地松酶活性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杉木成熟林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

    杨士凯周运超黄磊王港...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及其采样间距,以杉木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100 m×100 m区域,利用网格法(10 m×10 m)设置样地共计100个,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区内不同土壤深度(0~20、20~40 cm)土壤容重的空间异质性,并进行再采样探寻该尺度下最佳采样间距及采样数,旨在减少土壤容重采样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及其变异系数随土层增加而增加,中等变异,0~20、20~40 cm最佳模型分别为指数模型、球状模型,空间分布呈斑块状,属中等空间自相关;采样间距增大会导致采样数呈"减小-稳定-极限"的变化趋势,变异系数变化虽不大,却能获得更为真实的土壤容重变异系数,20 m×20 m采样间距以下空间自相关性变化程度、拟合效果、块金值等参数较好,小尺度(100 m×100 m)空间变异分析时,采样间距20 m×20 m、采样点布设25个,既能满足Kriging插值精度,又能节省人力和物力.

    杉木土壤容重空间变异半方差分析地统计学

    基于鹭鸟生活习性的栖息地景观优化

    张春英兰思仁董建文张育茂...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了福建闽侯溪源江(福建工程学院段)的人为干扰、高程、坡度、生态敏感性、水禽保护价值、土壤利用价值和植被再利用价值等梯度值,同时针对定性的现状问题,基于鹭鸟不同生长时期生活习性的定量数据进行优化其栖息地湿地景观结构.依据鹭鸟筑巢、繁殖、幼鸟生长、成鸟习性等数据和资料,将场地分为生命之源、成长之迹、活动之域和知识之所4个功能区.进而,综合运用生态浮岛、生态驳岸、植被浅沟、生物滞留系统、雨水湿地技术和增加水系流程技术对水质进行净化;设计各种特色桥梁生物廊道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微地形和植物景观配置达到降噪作用.探索基于科学定量数据和资料的生物栖息地景观结构优化模式,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鹭鸟景观优化生物保护生长阶段生活习性定量数据

    18份樱属材料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周成城杨德明李士坤万佳艺...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福建山樱花、11份日本樱花品种和6份选优材料进行了标记,通过筛选出来的12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结果显示,共获得144个位点,多态性位点135个,多态性占93.75%.选取引物UBC808和UBC835构建指纹图谱,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能有效地对18份樱属材料进行区分和鉴定.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532~0.8333之间,平均0.6337;遗传距离在0.1823~0.7651之间.通过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899时,可将18份樱属材料划分为4大类,其中选优材料与福建山樱花或日本樱花亲缘关系较近,但在花色、花期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且能区分和鉴定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能为国内樱花新品种鉴定、优选和商品化等提供参考依据.

    樱花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遗传多样性指纹图谱

    锥栗基因组SSR开发及农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顾光仕李颖林刘丹陈辉...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锥栗SSR富集文库进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得到的序列进行SSR特征分析,开发锥栗基因组SSR并对农家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2051475条序列中,总共搜索到2117345个SSR,以复合形式存在的SSR数量为640155个.二核苷酸为重复单元的SSR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3.22%,之后依次为三核苷酸(12.61%)、单核苷酸(12.56%)、四核苷酸(1.33%),单碱基重复、二碱基重复和三碱基重复的优势重复单元分别为:A/T、AC/GT、AAG/CTT.对SSR的长度多态性进行了评价.以8个农家品种为材料,在100对基因组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和特异性较好的引物10对.对25个锥栗农家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观测等位基因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6.3和0.70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628,Shannon信息指数为1.441,表明锥栗农家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锥栗基因组SSR遗传多样性

    百色地区香合欢种子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罗群凤胡拉谭健晖贾婕...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香合欢自然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规律,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百色地区6个居群香合欢种子的5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讨论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香合欢种子的5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局群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在10.68%~49.30%之间,各性状在居群间、居群内个体间均达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7.36%,居群间(31.67%)变异略大于居群内(28.67%)变异,说明二者均是香合欢的主要变异来源.种子性状均与海拔呈正相关,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香合欢良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对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香合欢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香合欢自然居群种子性状表型变异

    花吊丝竹对干旱胁迫的光合和生理响应

    何天友于增金沈少炎荣俊冬...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花吊丝竹在自然耗水的干旱胁迫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叶片水势、叶片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相关酶类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与叶片水势显著下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胞间CO2浓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气孔限制值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说明轻度干旱胁迫下,气孔限制是花吊丝竹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重度干旱胁迫下,非气孔限制是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2)花吊丝竹叶片光系统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在胁迫后段(15~30 d)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叶片初始荧光在后期呈上升趋势,表明随胁迫程度加重,PSⅡ的结构受到较严重的损伤.(3)随干旱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均显著上升,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则先升后降,这表明随胁迫程度加深花吊丝竹细胞结构被破坏.综上所述,干旱胁迫环境下,花吊丝竹叶片光合作用和保护酶类均发生相应的变化,其自身能够提高叶片对光能的捕获能力、提升光能转化效率、增强叶片中的酶活性以及减少热能的耗散等形式,实现对干旱胁迫较强的忍耐性和较好的适应性.

    花吊丝竹干旱胁迫叶片水势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保护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