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杉木闽楠异龄复层林中闽楠叶片形态适应特征

    林智榕李成珺陈水兰陈志云...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不同杉木闽楠复层林经营模式(TN40 处理和TN60 处理)中的闽楠叶片为研究材料,探讨不同处理对闽楠阴生叶、阳生叶的表型性状、解剖结构及气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同一光环境不同叶型来看,TN40 处理的闽楠阳生叶的叶片厚度、比叶重、栅栏组织厚度、中脉厚度较阴生叶分别增加了 13.77%、9.86%、7.49%、11.79%,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TN60 处理的闽楠阳生叶的叶片厚度、叶组织密度、比叶重、气孔密度较阴生叶分别增加了 6.32%、9.46%、8.70%、6.4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从同一叶型不同光环境来看,闽楠阳生叶在TN40 处理下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重、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码)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中脉厚度、气孔密度较TN60 处理分别提高了 6.13%、4.00%、11.62%、12.17%、15.22%、8.80%、9.00%,而叶片含水率、叶组织密度则分别降低了 5.04%、3.9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闽楠阴生叶在 TN40 处理下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气孔密度较 TN60 处理分别增加了 5.52%、5.50%、11.2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从闽楠叶片形态适应特征来看,TN40 处理更适合闽楠的培育.

    复层林闽楠阴生叶阳生叶叶片表型性状叶片解剖结构气孔结构

    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木材性状遗传分析

    牛慧敏张振邱勇斌沈汉...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材性性状的遗传效应,选择优良的杂交组合,利用设置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的 4×5 双因素交叉设计的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测定林,研究 8 年生杉木的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碳含量,估算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遗传控制方式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木材基本密度、树干碳含量在杂交组合间均差异显著(P<0.05),含碳率在组合间差异不显著.父母本配合力分析显示,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树干碳含量的母本效应均大于父本效应,C25-3 母本效应最大,B109-3父本效应最大;杂交组合各性状均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杉木高世代育种工作仍需注重亲本的选配.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树干碳含量与生长性状呈显著正相关,按 10%的入选率,联合选择出 3211 和 3215 两个速生高固碳的杂交组合,单株材积较对照(CK)增加 30.91%以上,树干碳含量较CK增加 26.95%以上,而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呈弱相关或负相关,筛选出 3218 和 3216 两个木材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木材基本密度较CK增加 2.17%以上.

    杉木遗传力配合力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

    基于混合效应的杉木人工林冠幅模型

    钟思琪宁金魁黄锦程陈鼎泸...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单木冠幅模型,可以提高杉木冠幅的预测精度,并为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以杉木为研究对象,基于江西省崇义县杉木人工林 57 个样地的 7 198 株单木数据,对基础模型进行扩展,并构建含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的冠幅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以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adj)、均方根误差(ERMS)和平均绝对误差(EMA)模型评价指标对各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备选模型中,Logistic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2)除胸径以外,有 6 个指标对冠幅有显著影响(P<0.05).6 个指标分别是地位指数、林龄、基尼系数(Gini系数)、林分密度指数、枝下高和大于对象木的断面积之和.添加协变量构建的广义模型较基础模型更优,R2adj增加了 28.53%,ERMS和 EMA分别下降了 17.80%和 15.72%.(3)考虑样地水平随机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优于广义模型,R2adj增加了 27.86%,ERMS和EMA分别降低了 35.73%和51.87%.协变量和随机效应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冠幅模型的预测精度,且反映林木大小多样性的Gini系数在冠幅模拟中表现较好,值得进一步探讨该类指标在其他类型人工林模拟中的应用.

    杉木冠幅模型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基尼系数林木大小多样性

    紫金山两种典型林分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谷雨晴袁在翔牛莹莹吴茜...
    13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 77 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20 cm和 20~40 cm土层的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凋落物和细根的化学组成以及磷酸酶活性,并对土壤磷组分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的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含量均高于针阔混交林,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磷有效性和供应能力;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各磷组分占总磷(TP)比例具有相似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稳定性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其中,NaHCO3-Po、NaOH-Pi、NaOH-Po、HCl-Pi、Residual-P在不同林分和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NaHCO3-Pi仅在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凋落物碳磷比(C/PL)、细根碳氮比(C/NF)、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调控,除NaHCO3-Po、NaOH-Po、HCl-Pi外,其余磷组分与DOC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7种磷组分与C/PL 呈正相关,与C/NF 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土壤铵态氮(NH+4-N)、凋落物氮磷比(N/PL)、细根磷含量(PF)调控,除NaHCO3-Pi外,其余磷组分与NH+4-N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F 呈正相关,与N/PL 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综上,阔叶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性磷含量,两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磷组分受不同因素调控,其中,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是导致两种林分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共同调控因素.

    土壤磷组分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微生物生物量磷凋落物细根酸性磷酸酶活性

    喀斯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群落与功能特征

    冯汉华吴斌伍国清谭文雄...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植被恢复对喀斯特地区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粤北地区典型植被类型(针叶林、阔叶林和天然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分析粤北喀斯特山区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组成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细菌群落多样性方面,除了针叶林的均匀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水平较低,其他无显著差异.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具有显著差异,土壤理化参数如pH值、含水率、铵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草地土壤的pH值接近中性,且显著高于针叶林和阔叶林土壤,草地土壤的氮、磷、有机质含量也更高.根据原核生物分类单元功能注释功能预测结果,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化能异养表达量最高,氮循环相关的功能中固氮功能表达量较高,且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产生了显著差异,总氮、总磷、pH值和土壤含水率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以及林-草之间的生态演替可能会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潜在功能,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

    石漠化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功能预测

    铝胁迫下5种内生真菌的生长与吸收动力学特征

    简灵静张瑶锐林晗谢安强...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铝(Al)胁迫下不同内生真菌的生长情况及其对Al3+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筛选抗铝性较强的优良菌株.选取分离自南方酸性红壤区耐铝树种千年桐的 5 种不同内生真菌(分别隶属于拟盘多毛孢属、链格孢属、盾壳霉属、青霉属和嗜热真菌属)为供试材料,设置 5 个Al3+浓度(0、0.555、0.746、1.111、1.852 mmol·L-1),研究内生真菌的生长情况及其对Al3+的吸收、吸附特征,并分析5 种内生真菌的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收动力学情况.结果表明:5 种内生真菌菌株的生物量总体随着Al3+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Al3+浓度低于1.111 mmol·L-1时,5 种内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耐铝性,当Al3+浓度为 1.852 mmol·L-1时,5 种菌株对Al3+的耐受能力显著下降(P<0.05);各菌株对Al3+的吸收和吸附均随着Al3+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青霉属菌株的平均生长量达 158 mg,其生物量显著大于其他 4 种菌株(P<0.05),其耐受指数、吸收动力学指标及吸附性Al3+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其吸收性Al3+含量均小于其他 4 种菌株.综合上述各项指标,相较于其他 4 种菌株,青霉属菌株细胞壁的吸附性Al3+含量较多,能够防御Al3+进入细胞内.

    内生真菌铝胁迫吸收动力学阳离子交换量吸收和吸附

    缓释肥对白枪杆幼苗生物量和养分积累的影响

    郑绍傑董琼叶澜赵启泽...
    164-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 4 种缓释肥用量对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幼苗氮磷钾(N、P、K)化学计量比与生物量的影响,筛选适宜苗木生长最优施肥量.以 1 年生白枪杆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 4 种施肥量(0、1、2、4 kg·m-3),不施肥(CK)为对照,对各器官生物量、生长量及N、P、K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N、P、K积累量;对生物量及N、P、K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各器官N、P、K积累量及化学计量比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枪杆幼苗养分积累及生物量均在缓释肥用量为 1 kg·m-3 下效果最佳,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器官生物量及N、P、K积累量均表现为叶>根>茎,各器官及单株养分积累量均表现为N>K>P.各器官及单株N、P、K积累量与白枪杆幼苗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N:P、K:P与生物量呈负相关,而N:K与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白枪杆幼苗各器官N:P值均小于 14,植物生长受N元素限制,N:K<2.10、K:P>3.40,植物生长不受 K 影响.综上所述:缓释肥用量为1 kg·m-3时,有利于白枪杆幼苗的生长及各器官养分含量的积累.

    缓释肥养分积累生物量白枪杆

    锥栗半同胞家系栗疫病抗性与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

    吴美珍李佳妮李煜吴钧剑...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生长良好且栗疫病抗性强的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对 12 个锥栗半同胞家系的栗疫病抗性相关性状及生长性状进行变异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12 个锥栗半同胞家系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 20.19%,病斑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39.76%,叶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 11.14%.病斑宽、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脉数在家系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感病率、感病指数、叶宽在家系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苗高与感病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感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叶长与感病率、感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筛选出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码)JO14('白露仔')、JO8('油桐仔')、JO2('大苞榛')3 个优良家系;筛选出9 株(JO2-25、JO13-29、JO14-32、JO2-12、JO8-17、JO3-4、JO5-26、JO2-19、JO12-20)栗疫病抗性强的优良单株,4 株(JO2-5、JO7-16、JO8-17、JO14-3)生长良好的优良单株,其中JO8-17 抗性强且生长良好.

    锥栗半同胞家系栗疫病抗性优良家系优良单株

    油茶种间杂交子代花期与花器官性状的变异分析

    李楠昕姜毅袁迎春胡观兴...
    18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选育油茶春花优良品种,以油茶杂交子代(YZ2×DY2)及亲本[母本(YZ2)、父本(DY2)]为研究对象,调查测定其花期和花器官性状,对花期性状进行分级,并对 9 个性状(花横径、花纵径、花柱裂数、雌蕊长、雄蕊长、花瓣数、花药数、盛花期相对时间、开花持续时间)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聚类分析.将盛花期相对时间和开花持续时间进行等距分级,筛选出符合良种选育目标的花期类型(95 株)和极长持续期类型(43 株).9 个性状变异系数为 9.75%~35.74%,其中,盛花期相对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花柱裂数的变异系数最小.9个性状的中亲优势率范围为-23.17%~0.84%,除盛花期相对时间外均为负值,所有性状均出现超低亲和超高亲个体.杂交子代群体花药数与其他花器性状之间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码)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盛花期相对时间与花横径、花纵径、雌蕊长、花瓣数、开花持续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花柱裂数呈显著相关(P<0.05).根据聚类分析将杂交子代群体分为 3 个类群:Ⅰ类属于最早花期长花期型:Ⅱ类属于最晚花期短花期型:Ⅲ类属于中花期型.

    油茶花期花器官性状变异多元统计分析

    两种彗星兰应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响应

    王凤杰兰思仁段俊卢绍基...
    190-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加科学和高效地对两种彗星兰进行繁育工作,开展了叶片厚度、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δ13 C)、昼夜净CO2 吸收动态和可滴定酸含量检测,探索该两物种应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响应.结果表明:长距彗星兰(Angraecum sesquipedale)的叶片厚度为 1.07 mm、δ13 C值为-17.24‰;拟长距彗星兰(A.sororium)的叶片厚度为 0.58 mm、δ13 C值为-27.74‰;长距彗星兰仅在暗期吸收CO2 并随着干旱胁迫的加深其净CO2 吸收速率也逐渐降低;拟长距彗星兰在未干旱条件下主要在昼期吸收CO2,但在干旱处理后的第 2~5 天暗期净CO2 吸收速率转变为正值并逐渐增加;长距彗星兰的早晚可滴定酸含量差值由未干旱的 47 mmol·g-1 降低至干旱胁迫的 22 mmol·g-1,而拟长距彗星兰的由 39 mmol·g-1 增加至60 mmol·g-1.结果支持长距彗星兰为景天酸代谢(CAM)途径植物,而拟长距彗星兰为C3 植物的兼性CAM物种;前者CAM途径的启动不受干旱胁迫调控,但后者反之.

    长距彗星兰拟长距彗星兰干旱胁迫碳同化途径景天酸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