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脚麻鸡父系D的选育及其杂交配套研究

    陈建王俐智赵小玲杜晓惠...
    1371-1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商业育种背景下,提升现有青脚麻鸡的外貌整齐度和生产性能,以实现青脚麻鸡父系D的提纯和杂交利用.[方法]用PCR法剔除TYR杂合型种公鸡,对合成系D的羽色、疾病、体重、产蛋性能等进行3个世代的纯繁选育,再以D系作为终端父本进行三系配套,并测定其性能.[结果](1)D系鸡的羽色整齐度达到培育要求.通过逐代剔除D系种公鸡中的TYR基因杂合子,使后代白羽率从1世代的50.49%降低至3世代的1.89%;通过表型选择淘汰非麻羽鸡只,使后代黄麻羽比率从1世代的21.12%提高到3世代的93.78%.(2)D系各世代鸡白痢的疾病净化效果显著.白痢阳性率公鸡从1世代的14.6%降低到3世代的2.4%,母鸡从2世代的6.83%降低到3世代的2.08%.(3)D系鸡的主要生产性能提升明显.3世代43周龄公鸡体重3993.70 g,母鸡体重3397.14 g,相比1世代分别提高了174.64 g(P<0.05)和67.6 g(P>0.05).3世代母鸡43周产蛋量和蛋重都有所提升,分别由1世代60.3个和63.38 g提高到3世代的82.5个和64.42 g.(4)以D系为终端父本组建的三系配套D♂×(K♂×Y♀)(DKY)的总体生产效果好于其他4个杂交组合.80日龄时,DKY公、母鸡的平均体重(2992.46 g和2395.7 g)、半净膛率(85.57%和85.27%)、胸肌率(19.19%和21.56%)均高于其他组合.[结论]合成系D经过3个世代的选育,外貌整齐度和生产性能得到较大改善,杂交配套效果良好,是一个可以商业化应用的优良父本品系.

    青脚麻鸡品系选育杂交配套TYR基因疾病净化

    PEDV、TGEV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病原学调查

    陈秋勇陈渊泉陈如敬车勇良...
    1381-1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实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快速鉴别诊断,并调查分析福建省2019–2021年PEDV和TGEV流行情况.[方法]根据PEDV的N基因和TGEV的S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标记FAM、VIC荧光报告基团的探针,建立、优化双重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和体系,并检测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应用该方法对福建省2019–2021年收集的297份疑似腹泻病料进行病原检测.[结果]建立的方法对PEDV和TGEV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拷贝·μL−1,比普通PCR检测灵敏度提高100倍;对其他常见猪病原不发生非特异性反应;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福建省297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单PEDV感染率为88.89%,单TGEV感染率为1.01%,PEDV和TGEV混合感染率为3.37%.[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福建省内2019–2021年以PEDV感染为主,TGEV感染率低,存在PEDV、TGEV混合感染的情况.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双重荧光定量PCR流行情况

    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S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林裕胜刘维巍张龙江锦秀...
    1388-1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福建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流行及其S1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对2021年在福建地区鸡群中分离的2株病毒,通过鸡胚致病性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及RT-PCR方法进行鉴定.对2株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利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到的2株病毒均为IBV,分别命名为FJ-NP01和FJ-FZ01;FJ-NP01株和FJ-FZ01株的S1基因全长分别为1629 nt和1620 nt,编码543 aa和540 aa.FJ-FZ01株的S1基因裂解位点为HRRRR,与基因型I分支所有参考毒株裂解位点一致;分离株FJ-NP01的S1基因裂解位点为HRRKR,与已报道的基因型ⅣIBV分离毒株的裂解位点不同,与基因型Ⅵ参考毒株TC07-2的裂解位点一致.FJ-NP01株和FJ-FZ01株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低,分别为83.2%和79.6%;与中国使用的Mass型常规疫苗H120和H52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为75.7%~76.3%和77.1%~83.5%.FJ-NP01株是由基因型Ⅳ毒株CK CH GD LZ12-4与基因型I毒株L-1148在S1基因处发生重组而产生的新毒株,其核苷酸序列1438~1506 nt与推测的亲本毒株CK CH GD LZ12-4同源性达97%,其他S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推测的亲本毒株L-1148同源性达95.9%.[结论]以上结果表明福建地区IBV流行较为复杂,现有Mass型疫苗在福建省可能起不到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鉴定S1基因序列分析

    鳗鲡疱疹病毒与鳗鲡圆环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林而舒卓玉琛陈斌林煜...
    1394-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能同时检测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AHV)与鳗鲡圆环病毒(Eel circovirus,EeCV)的双重PCR法.[方法]优选PCR引物组合,建立鳗鲡疱疹病毒与鳗鲡圆环病毒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探究双重PCR扩增条件,并检验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临床样品检测效果.[结果]双重PCR法同时扩增出鳗鲡疱疹病毒690 bp和鳗鲡圆环病毒338 bp特异性片段,与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和鲤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的核酸不发生扩增反应.鳗鲡疱疹病毒和鳗鲡圆环病毒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最低全检出量为5.0×10-4μg·mL-1.用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对50份临床病鳗进行检验,其中鳗鲡疱疹病毒的感染率为16%,鳗鲡圆环病毒的感染率为68%,共感染率为8%.该感染率与单一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建立的鳗鲡疱疹病毒和鳗鲡圆环病毒双重PCR检测法不仅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而且临床应用效果佳,为鳗鲡疱疹病毒和鳗鲡圆环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鳗鲡疱疹病毒鳗鲡圆环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

    福建省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与QRDR基因突变分析

    林彬彬林志敏谢碧林翁汉东...
    1400-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目前福建省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对喹诺酮类相关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对2019–2021年分离自福建省莆田市的55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进行6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对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QRDR)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等6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在55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中,50%以上菌株对吡哌酸、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高度耐药,且为多重耐药;90%以上菌株对氧氟沙星高度敏感.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未检测到qnrA、qnrB、qnrS、oqxA等4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RDR突变分析发现,gyrA基因推测氨基酸序列中有6个位点发生突变,突变类型有S83R和S83I、S84P、D87A和D87G、A183V、N202E、Y211H;其中以S83I、N202E、Y211H的突变最多见,突变率分别为98.18%(54/55)、92.73%(51/55)、90.91%(50/55);39株耐恩诺沙星菌株中gyrA基因出现S83I(38/39)和S83R(1/39)突变,S83I突变也在3株恩诺沙星敏感菌株中发现.parC基因只在1株恩诺沙星中介菌株中出现F155S突变,这在鸭疫里默氏杆菌中未见报道.[结论]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未发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基因的S83I突变可能是介导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鸭疫里默氏杆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基因parC基因

    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添加谷氨酸和精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方桂友郭庆刘景林长光...
    1407-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较大程度降低饲粮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水平后添加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192头(26±2 d)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Ⅰ组为对照组,饲粮CP水平21.16%;Ⅱ组为低CP(15.97%)补充必需氨基酸(L-赖氨酸、DL-蛋氨酸、L-苏氨酸、L-色氨酸、L-缬氨酸、L-异亮氨酸)饲粮;Ⅲ组在Ⅱ组基础上添加1.5%谷氨酸,Ⅳ组在Ⅱ组基础上添加1.5%谷氨酸和1.0%精氨酸.试验期16 d,试验结束时,采集断奶仔猪结束体重、耗料量、腹泻天数和血液样品,测定仔猪日增重、料重比、腹泻率及血浆生化和激素指标.[结果]仔猪平均日增重(ADG)Ⅱ组显著低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Ⅲ组、Ⅳ组与Ⅰ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日采食量(ADFI)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料重比Ⅱ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仔猪腹泻率Ⅱ组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和Ⅳ组均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显著低于Ⅱ组(P<0.05).仔猪血浆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仔猪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Ⅱ组比Ⅰ组显著升高(P<0.05),Ⅲ组和Ⅳ组均显著低于Ⅱ组(P<0.05),Ⅲ组和Ⅳ组与Ⅰ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尿素氮(PUN)浓度Ⅱ组显著低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血浆CCK浓度Ⅲ组和Ⅳ组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血浆IGF-1浓度Ⅳ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将饲粮CP水平降低至15.97%,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受到不利影响,肠道屏障通透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能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和血浆PUN浓度;添加谷氨酸后,能够恢复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提高胃肠激素水平.因此,断奶后饲喂低蛋白质饲粮并添加重要必需氨基酸和谷氨酸可减少断奶仔猪腹泻,降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是一种可行的饲喂策略.

    谷氨酸精氨酸生长性能血液指标低蛋白质饲粮断奶仔猪

    香蕉GDSL脂肪酶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张城瑜任纹慧耿小慧李丹...
    1415-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香蕉GDSL脂肪酶基因家族(MaGDSL)序列特征及其在香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aGDSL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分析其染色体、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BS)的分布情况以及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系统进化关系,并基于转录组数据库分析MaGDSLs在高温(45℃)/低温(4℃)处理的叶片、枯萎病菌FocTR4侵染的根系以及自然成熟/乙烯催熟的不同成熟阶段的果实中的表达模式,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部分MaGDSL成员在花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香蕉A基因组中有76个MaGDSL成员,分布于11个染色体上,可分为9个亚家族,各成员编码区长度为1014~2193 bp,其中有5个成员含有不同数量的转录本;多数MaGDSL成员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编码蛋白具有信号肽且主要定位在内外膜上;启动子区存在多种植物激素和逆境胁迫相关响应元件以及22种TFBSs;MaGDSLs中有3个串联重复基因簇位于4、8号染色体,6个串联重复基因对分别位于1、6、7、8、9和10号染色体上,22对片段重复基因分布在除11号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上.MaGDSLs在香蕉叶片和根部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且个别成员受高、低温胁迫以及枯萎病菌调控,其中5个成员(MaGDSL4-5、8-1、8-12、9-4、9-5)受高、低温胁迫抑制表达,而MaGDSL2-1和MaGDSL6-8受高、低温胁迫诱导表达,MaGDSL4-1和MaGDSL11-1受低温和FocTR4调控,MaGDSL5~8仅响应低温胁迫,其中MaGDSL2-2和MaGLP10-5对各种处理均有响应,而MaGDSL1-1在根系和花粉中均有高表达.[结论]MaGDSLs可能在香蕉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部分成员特异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

    香蕉GDSL脂肪酶基因组逆境胁迫表达分析

    重瓣铁线莲鲨烯合酶SQ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何舒澜杨谨黄娴陈观水...
    1430-1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鲨烯合酶是三萜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之一.克隆重瓣铁线莲的鲨烯合酶基因(Clematis florida squalene synthase,CfSQS),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重瓣铁线莲的三萜类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提升重瓣铁线莲的药用价值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根据重瓣铁线莲转录组数据并参考其他植物SQS基因设计引物,提取重瓣铁线莲叶片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法扩增并克隆获得CfSQS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时空表达分析.[结果]CfSQS ORF序列长度为1227 bp,编码408个氨基酸,预测编码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6.69 kDa,为不稳定、无信号肽的跨膜疏水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69.61%)和不规则卷曲(22.06%)为主;CfSQS含有鲨烯合酶家族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包括含有4个高度保守且典型的17~23个氨基酸长度的结构域(Ⅰ~Ⅳ)和1个高度差异的疏水区(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fSQS与黑种草(Nigella sativa L.)等毛茛科植物SQS聚在一类,说明其亲缘关系最近.时空表达分析表明,CfSQS在重瓣铁线莲的根、茎和叶器官中都有表达.[结论]首次克隆了重瓣铁线莲三萜类皂苷上游合成的关键酶基因CfSQS的全长编码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和组织表达分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重瓣铁线莲三萜类皂苷生物合成途径提供参考.

    重瓣铁线莲三萜皂苷鲨烯合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增温和干旱对灵武长枣果实主要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陆晖陈丽华宋丽华
    1438-1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增温与干旱互作条件下灵武长枣果实吲哚-3-乙酸(IAA)、脱落酸(ABA)、玉米素(ZT)、茉莉酸(JA)含量的变化,为灵武长枣高效栽培提供指导.[方法] 以6年生的灵武长枣为试验对象,设置大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二因素裂区试验,其中大气温度设置2个水平处理,分别为大气常温环境和相对升高2 ℃的大气增温环境,土壤水分含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是正常土壤供水水平、中度干旱水平、重度干旱水平,测定灵武长枣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IAA、ABA、ZT、JA含量.[结果] 模拟增温和干旱二者交互作用对灵武长枣果实主要内源激素(IAA、ABA、ZT、JA)含量影响显著(P<0.05);与常温环境相比,增温2 ℃时,灵武长枣果实ABA、IAA和JA含量升高;与正常土壤供水相比,中度干旱胁迫下灵武长枣果实ABA、ZT、JA含量升高,IAA含量下降,重度干旱胁迫下灵武长枣果实ABA、JA含量升高,IAA、ZT含量下降.[结论] 大气增温2 ℃有利于灵武长枣果实IAA和JA含量的积累,干旱胁迫加剧了增温对果实IAA和JA含量积累作用;干旱胁迫有利于ABA、ZT含量的积累,大气增温2 ℃加剧了干旱对ABA的积累,但减缓了干旱对ZT含量积累的促进作用.

    灵武长枣模拟气温干旱内源激素

    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荔枝霜疫霉生长发育及自噬的影响

    吕林杨成东张雪于戈...
    1448-1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TOR(Target of Rapamycin)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对荔枝霜疫霉生长发育、致病性及自噬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处理荔枝霜疫霉菌,观察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荔枝霜疫霉的菌丝生长及形态、孢子囊产生数量、游动孢子释放和致病性的影响,并通过丹酰戊二胺(MDC)染色观察细胞自噬.[结果] 雷帕霉素处理后,荔枝霜疫霉的菌丝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值为29.18 ng·mL−1,随着雷帕霉素浓度的增加,菌丝生长抑制不同程度增加;当雷帕霉素深度为25.0 ng·mL−1时,菌落生长抑菌率为45.3%,孢子囊产生数量为8.0×104个·mL−1,仅为对照组的27.9%;雷帕霉素处理能促进游动孢子的释放;同时严重影响荔枝霜疫霉菌的致病性.通过自噬体观察表明,雷帕霉素处理后荔枝霜疫霉菌丝中自噬体的数量显著增加,促进荔枝霜疫霉的细胞自噬.[结论] TOR抑制剂雷帕霉素通过调控荔枝霜疫霉的细胞自噬,从而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性,研究结果为荔枝霜疫霉的致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荔枝霜疫霉雷帕霉素TOR抑制剂生长发育细胞自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