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级稻及其再生稻镉累积特性及安全风险分析

    时鹏涛蒋越华林鹰李鸿...
    468-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超级稻湘两优 900及其再生稻镉累积特性,探明再生稻镉安全风险.[方法]以超级稻湘两优 900为研究对象,在温室大棚中进行镉(Cd)添加试验,设置 0(CK)、0.2、0.4、0.8、1.2和 1.5 mg·kg-1 等 6个镉质量浓度处理,研究头季和再生稻根、茎、叶、稻米中Cd含量和累积规律,并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头季和再生稻各器官Cd含量随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器官Cd含量依次为:根>叶>茎>稻米;相同处理下,再生稻各器官Cd含量均低于头季.头季根系Cd含量为 0.2317~0.9581 mg·kg-1,再生稻为 0.2128~0.7802 mg·kg-1,较头季低 5.1%~20.5%,平均降幅 15.2%;头季稻茎 Cd含量为 0.0212~0.0846 mg·kg-1,再生稻为 0.0189~0.0621 mg·kg-1,较头季稻Cd含量降低 10.8%~42.6%,平均降幅 29.7%;头季稻叶片Cd含量为 0.0273~0.1157 mg·kg-1,再生稻叶片Cd含量为0.0245~0.0689 mg·kg-1,较头季降低10.3%~65.6%,平均降幅45.5%;头季稻米Cd含量为0.0172~0.0516 mg·kg-1,再生稻米Cd含量为 0.0150~0.0312 mg·kg-1,较头季稻米Cd含量降低 12.8%~53.1%,平均降低幅度 33.2%,除CK外,相同Cd浓度下,头季与再生稻稻米镉含量差异显著(P<0.05).Cd在水稻各器官中富集能力大小依次为:根>叶>茎>稻米.再生稻各器官风险系数均小于 1.[结论]再生稻各器官中Cd含量均低于头季稻,头季留桩保留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根、茎没有对再生稻产生镉迁移风险,以超级稻湘两优 900进行再生稻生产时,再生稻镉安全风险低于头季,是一种较常规双季种植更为安全的水稻生产方式.

    再生稻超级稻镉累积量风险评估镉污染

    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郭伟但武侠马传芳孙海燕...
    475-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秸秆直接全量还田技术在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关于还田秸秆腐解过程对当季作物的直接影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较少.对秸秆与腐植酸互作效应的研究可为完善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在减少 15%化肥常规施用量的基础上,以化肥常量施肥(CF)为对照,设置化肥减量 15%增施腐植酸(HA)、化肥减量 15%增施秸秆(SR)、化肥减量 15%增施腐植酸和秸秆(SRH)处理,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当季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影响,以期明确秸秆还田及腐植酸对化肥减量情况下玉米生长的生理效应.[结果]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腐植酸提高了玉米叶片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和PEPC活性,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在PEPC活性上具有互作效应.虽然秸秆还田降低了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但腐植酸提高了SPS活性,两者均提高了蔗糖合成酶活性,且两者互作下同步提高了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促进了还原糖(RS)合成,进而提高了总可溶性糖(TSS)含量,加强了淀粉合成.秸秆还田对玉米植株氮代谢无直接影响,腐植酸对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具有正效应.[结论]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提高了化肥减量条件下玉米叶片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的贮存能力,植株氮代谢水平不低于常规施肥对照.

    秸秆还田化肥减量腐植酸碳氮代谢

    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产灵菌红素调控基因的鉴定

    丁霞飞贾宪波林陈强庄振宏...
    485-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定影响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产灵菌红素能力的基因,构建ACCC 02146的转座子突变体文库,为进一步研究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灵菌红素合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从菌种保藏中心购买菌株和实验室保藏菌株中获得 15株产灵菌红素的菌株.采用 16S rRNA基因测序法鉴定各菌株,邻接建树将其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别菌株灵菌红素合成基因簇启动子序列差异,观察各菌株产色能力.对 16S rDNA序列和灵菌红素合成基因簇启动子序列均有异于其他菌株的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合成灵菌红素的调控基因展开研究.构建ACCC 02146的转座子突变体文库,筛选出产色能力明显改变的克隆子并鉴定出对应的转座子插入突变基因.[结果]该突变体文库中有 74个突变体表现出产灵菌红素能力的变化.其中 25个突变体转座子插入发生在pigA、pigB、pigC、pigD和pigH 等 5个灵菌红素合成簇基因上,49个突变体转座子插入基因为灵菌红素合成基因簇之外的基因.在鉴定到的产色能力改变的突变体中,麦芽糖O-乙酰基转移酶基因突变菌株有 6个,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基因突变菌株有 4个,MarR家族转录因子SlyA基因突变体有 3个,winged helix家族的双组分转录调控因子RstA基因突变体有 3个,H-醌氧化还原酶亚基I基因突变菌株有 3个,NADH-醌氧化还原酶G链基因突变菌株有 3个,肽基脯氨酰异构酶B基因突变菌株有 3个,其他突变基因对应的克隆子数量为 1~2个.[结论]在沙雷氏菌中,除了灵菌红素合成簇基因调控灵菌红素合成,推测灵菌红素合成簇外编码相关酶、转录调控因子和一些结构蛋白的基因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在不同程度上调控了灵菌红素的合成.

    沙雷氏菌灵菌红素转座子突变体库调控基因

    灰树花不同浓度醇提物的活性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抗EV71病毒的作用研究

    熊雯宇何君强汤丹琳彭培植...
    497-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灰树花适宜的乙醇提取浓度,分析不同乙醇浓度提取对灰树花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抗EV71病毒活性的影响,促进灰树花的开发利用.[方法]分别采用 55%、70%和 95%的乙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对灰树花子实体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测定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抗EV71病毒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物活性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灰树花 95%乙醇提取物(GFE95)中多酚和三萜含量最高分别为 0.042%和 1.82%,灰树花 55%乙醇提取物(GFE55)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33.08%和 17.45%.GFE55、灰树花 70%乙醇提取物(GFE70)和GFE95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EV71病毒抑制作用.其中,GFE95的抗氧化能力最好,对 2,2-联苯基-1-苦基肼基(DPPH)、2,2'-联氨双二胺盐(ABTS+)、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 IC50 值分别为 0.7427、0.7414、0.902、0.4146 mg·mL-1.GFE95的抗病毒作用较强,当样品质量浓度为 200 μg·mL-1 时,GFE95对EV71病毒的抑制率最高,达 88.18%,其对EV71病毒抑制率的IC50 值为 194.80 μg·mL-1,TI值为 9.6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PPH、ABTS+、O2-自由基清除率与三萜类成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992、0.971和 0.613(P<0.01).O2-、H2O2 自由基清除率与多酚类成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921和 0.997(P<0.01).EV71病毒抑制作用与多酚、三萜类成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 0.536和 0.954.灰树花中三萜和多酚的含量与抗氧化、抗病毒活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以体积分数为 95%的乙醇溶液为提取剂,可有效提取灰树花中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活性的多酚、三萜、多糖等活性物质,提高灰树花的生物活性,是进一步促进灰树花的高值化应用开发的关键.研究结果为灰树花的提取溶剂选择及活性作用的研究奠定基础.

    灰树花乙醇提取活性成分抗氧化作用抗病毒作用

    响应面优化姜黄淀粉的酶法提取工艺

    池泓霏傅丽娟司瑞茹韦航...
    506-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姜黄淀粉酶法提取工艺,提高姜黄淀粉提取率.[方法]以新鲜姜黄为原材料,姜黄淀粉提取率为指标,在几种蛋白酶中筛选最佳酶,采用单因素试验进一步确定提取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和中性蛋白酶添加量等 4个因素影响姜黄淀粉提取率的优化范围.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4因素 3水平响应面优化设计,共进行 29组处理,每组处理 3次重复,考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和中性蛋白酶添加量等 4个因素对姜黄淀粉提取率的影响,从而确定姜黄淀粉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姜黄淀粉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pH6.83、酶解温度 51.45℃、酶解时间 6.20 h、中性蛋白酶添加量 0.13%,姜黄淀粉提取率的理论值为 62.00%.考虑实际操作的简便,确定姜黄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时间 6 h,酶解温度 52℃,酶解pH6.8,中性蛋白酶添加量 0.13%,在此条件下实际验证值为 60.42%,拟合得到的模型与实际吻合良好.[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姜黄淀粉的酶法提取工艺条件,提高了姜黄淀粉提取量,为姜黄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姜黄淀粉提取响应面法中性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