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锦祥孙世坤陈岩峰陈冬金...
    501-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检测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为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fcbD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进行双重PCR扩增,对双重PCR检测方法的退火温度和混合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并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该双重PCR方法最优反应条件为:退火温度60℃、混合引物浓度0.8μmol·L-1.该双重PCR方法能扩增出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kmt1基因片段(260 bp)和fcbD基因片段(490 bp)、兔源A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kmt1基因片段(260 bp),对兔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性对照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该方法对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103拷贝·μL-1,敏感性高.应用该方法对90份病死兔肺脏样品进行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均一致,重复性好.应用该双重PCR方法和已报道的多重PCR方法同时检测87份已知结果的呼吸道病死兔肺脏样品,结果显示双重PCR方法检测结果和已报道的多重PCR方法检测结果与已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7.70%和94.25%,双重PCR方法检测结果与已报道的多重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3.10%,双重PCR方法的准确性更高.[结论]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fcbD基因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准确性,为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fcbD基因双重PCR检测方法

    桂东南地区三种常见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血清抗体检测与分析

    吕其壮李佩伦张成成覃婷...
    506-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3种常见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在桂东南地区鸡群中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来自玉林、北流、兴业、博白、容县、陆川、贵港、桂平、平南等9个县市农村散养户送检的637份病鸡血清样品进行病毒抗体的检测并分析地区、季节、品种和年龄段等因素对鸡群感染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影响.[结果]以上地区的农户散养鸡群中存在3种常见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抗体,且不同病毒的抗体情况受地区、季节、品种和年龄段等因素的影响.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的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23.86%、13.97%、7.06%,提示CIAV在以上地区鸡群中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应该作为今后该地区鸡群疫病防控的重点.此外,在所有阳性样品中混合感染率为24.65%,说明目前以上地区农户散养鸡群中的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存在混合感染,尤其以CIAV与其他病原组成的混合感染类型为主,占98.11%.[结论]针对桂东南地区农户散养鸡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为防控该地区鸡群中的3种常见病毒性免疫抑制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病毒性免疫抑制病抗体检测ELISA

    水稻叶绿体基因CPN60-β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兰汉红陈海煌黄伟鑫何昕翼...
    512-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针对水稻叶绿体蛋白Chaperonin-60-beta(CPN60-β)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CPN60-β蛋白在由NSvc4蛋白所介导的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的运动和致病过程中的调控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和材料准备.[方法]通过RT-PCR从水稻幼嫩叶片基因组扩增CPN60-β基因的功能片段,与原核表达质粒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CPN60-β,然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细胞进行诱导表达;将表达纯化的CPN60-β融合蛋白免疫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获得高效价高浓度的多克隆抗体.[结果]RT-PCR扩增获得的水稻叶绿体CPN60-β基因片段约为657 bp,构建的重组质粒pET-CPN60-β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在诱导剂IPTG浓度0.5 mmol·L-1、摇床温度37℃、转速220 r·min-1振荡培养3.5 h条件下成功表达CPN60-β融合蛋白.ELISA和SDS-PAGE检测表明,以纯化CPN60-β融合蛋白免疫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000000,抗体质量浓度约300μg·mL-1.[结论]明确CPN60-β基因原核表达条件;制备获得的水稻叶绿体CPN60-β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质量浓度和效价较高,可用于后续研究CPN60-β蛋白在RSV病毒运动和致病过程中发挥的功能.

    水稻叶绿体CPN60-β多克隆抗体效价

    孕穗期不同渍害时长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丁富功卢奕霏贾宝森朱旭东...
    518-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小麦渍害是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研究孕穗期不同渍害时长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小麦孕穗期的耐渍性机理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中麦895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孕穗期渍害时长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孕穗期发生渍害,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渍害时长越久,叶片SPAD值下降程度越大;受害越重的叶片SPAD值下降幅度越大,倒二叶较同期的旗叶受害严重.(2)小麦的CAT、SOD和POD等抗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在渍害期间呈现"∧"型变化趋势,活性氧(ROS)含量在渍害前期有降低或缓慢增加现象,而在渍害后期呈急剧升高趋势.(3)孕穗期短期内渍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要素有小幅度增加现象,这可能是小麦的应激反应所致.(4)孕穗期渍害对小麦株高无显著影响,长期渍害导致小麦产量显著下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降低是引起小麦减产的主要因子;在渍害15 d后,中麦895和扬麦16的单株产量分别较CK降低了51.47%和43.99%.[结论]孕穗期渍害显著降低了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破坏了植株体内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系统之间的平衡,过量积累的活性氧致使细胞脂膜过氧化,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传输和积累,使小麦生物量大幅降低,从而导致籽粒灌浆不足,造成空粒、瘪粒和无效穗数显著增多,最终造成小麦减产.此外,在整个渍害胁迫过程中,供试的2个小麦品种的耐渍性强弱表现为:扬麦16>中麦895.

    小麦孕穗期渍害胁迫叶绿素含量活性氧代谢产量

    抗病高产花生新品种桂花202的选育

    刘菁熊发前蒋菁唐秀梅...
    526-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广西市场对花生优良新品种的迫切需求,选育抗病高产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方法]以高产抗病的花生中间材料(粤油45×桂花17)F4作为母本,与高产抗病的广东花生品种汕油188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经过F1~F9代连续多年筛选,于2014–2017年进行品比试验并参加广西花生新品种联合试验,选育出桂花202.[结果]桂花202在2014–2015年品比试验中,荚果平均产量4039.07 kg·hm-2,比对照品种桂花21增产6.69%,初步显示了该品种的高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在2016–2017年广西花生新品种联合试验中,荚果和籽仁平均产量分别为4281.30 kg·hm-2和2746.73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桂花21增产208.875 kg·hm-2和减产120.22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5.13%和-4.19%,增产显著、减产不显著.桂花202的粗脂肪含量50.64%,油酸占比45.1%、亚油酸占比33.6%,油亚比1.34,蛋白质含量27%.桂花202属直立珍珠豆型品种,植株紧凑直立,生长势强,主茎高45.9 cm,分枝长52 cm,总分枝数7.9条,单株结果数15.4个,公斤果数590个,百果重207.2 g,百仁重77.7 g,出仁率64%.于2020年9月30日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GPD花生(2020)450098].[结论]桂花202综合性状较好,具有抗病、高产、大果等优点,适宜在广西各地推广种植.该品种对水肥要求高,高肥水条件有利于其发挥高产潜力.

    花生桂花202新品种选育

    干旱胁迫对侧金盏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翠红周蕴薇李家绮杨丰瑞...
    532-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侧金盏花植株在干旱及复水条件下的生理特性,为其引种栽培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控水方式,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随胁迫程度加重,侧金盏花生物量、株高、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Chl)总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增加,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下降,最大荧光(Fm)、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猝灭系数(q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降低,初始荧光和非光化学猝灭逐渐增大;干旱前期(0~8 d)进行复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29.9%,各生理指标基本恢复至对照,干旱中期(8~12 d)复水后,各指标恢复速度较慢,干旱后期(12~16 d)复水后,各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结论]侧金盏花维持正常生长所能承受的持续干旱最长时间是8 d,其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限为29.9%;持续干旱8 d后,对侧金盏花造成不可逆伤害,因此对侧金盏花进行补水最晚不超过干旱发生的8 d.

    侧金盏花干旱胁迫生理特性

    丹霞地貌铁皮石斛及其人工繁育苗性状比较分析

    包英华韩伟张自斌
    542-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丹霞地貌铁皮石斛和人工繁育苗的2年生和3年生茎作为材料,研究其性状显微特征和多糖含量变化,分析丹霞地貌铁皮石斛在人工繁育和栽培过程中有无品质变化,以期为丹霞地貌铁皮石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工繁育苗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显微性状鉴别、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测定方法,对丹霞地貌铁皮石斛与人工繁育苗的性状特征、茎显微构造和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含量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丹霞地貌铁皮石斛的茎呈紫红色,叶为紫绿色,节间不明显;人工繁育苗的茎则呈深绿色,叶为浅绿色,节间明显,其株高、茎粗和节间长度均大于丹霞地貌铁皮石斛.两者的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直径、皮下层细胞直径和层数、鞘纤维直径和数目、维管束直径和数目、木质部和韧皮部厚度、草酸钙针晶长度、导管直径、木薄壁细胞直径、鞘细胞壁厚度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丹霞地貌铁皮石斛和人工繁育苗茎的基本组织中分布着大量多糖颗粒,经染色后呈深紫红色,人工繁育苗的多糖颗粒呈现聚集状,被显色更深;多糖颗粒直径与含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丹霞地貌铁皮石斛的总多糖含量高于人工繁育苗.[结论]丹霞地貌铁皮石斛与人工繁育苗在性状显微特征和代谢产物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性状特征、显微结构特征、多糖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特征均可作为鉴别丹霞地貌铁皮石斛和人工繁育苗的鉴别与评价指标.

    丹霞地貌铁皮石斛人工繁育苗性状显微特征多糖含量

    辣木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林玲方健超陈观水艾育芳...
    549-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查尔酮合成酶是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1个限速酶基因.从辣木中克隆查尔酮合成酶基因MoCHS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中的辣木基因组信息设计引物,以辣木叶片cDNA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MoCHS1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使用DNAMAN9.0和MEGA10.0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MoCHS1 ORF序列长度为1185 bp,编码394个氨基酸,基因组序列长1387 bp,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oCHS1为稳定的亲水蛋白,以α-螺旋(45.43%)和不规则卷曲(31.98%)为主.MoCHS1含有查尔酮合成酶家族的保守序列和酶活性位点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包括7个环化袋氨基酸残基、3个辅酶A活性结合位点、半胱氨酸(Cys)-组氨酸(His)-天冬氨酸(Asn)三联体催化位点和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家族的2个高度保守的特征序列(RLMMYQQGCFAGGTVLR和GVLFGFGPGL),与其他物种的CHS序列一致性较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oCHS1与番木瓜聚在一类,说明其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成功分离了一个辣木查尔酮合成酶基因MoCHS1基因序列,该基因推测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CHS家族蛋白的典型保守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辣木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调控及基因家族进化机制和类黄酮合成调控机理.

    辣木类黄酮查尔酮合成酮生物信息学分析

    杉木内生细菌SM-1的鉴定及其对杉木赤枯病的防治效果

    刘雨菁曾华龙梁炜康卢梦...
    556-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杉木赤枯病是杉木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杉木苗木生产及幼树成林.为了更好保护杉木,防治杉木赤枯病,从杉木叶片分离到内生细菌SM-1,探讨其对杉木赤枯病菌(Pestalotiopsis apiculatus)的拮抗作用.[方法]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观察、16S rRNA及Biolog系统鉴定其种类;含毒平板及牛津杯法检测SM-1无菌发酵液对赤枯病菌的抑制率,并观察SM-1对赤枯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离体枝条的叶片接种试验检测SM-1无菌发酵液的防病效果.[结果]SM-1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其无菌发酵液对赤枯病菌的抑制率可达58.80%;显微观察显示SM-1能够使赤枯病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细胞膨大成球形;离体枝条的叶片接种试验揭示SM-1无菌发酵液对杉木赤枯病的抑制效率达95%,能够极显著减轻叶片发病程度(P<0.01).[结论]杉木内生芽孢杆菌SM-1对杉木赤枯病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潜力.

    萎缩芽孢杆菌杉木赤枯病内生细菌生物防治

    9种种衣剂对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顶(茎)腐病的防效及其安全性评价

    甘林张扬邹成佳邱良妙...
    564-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不同种衣剂对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效及其对玉米的安全性,为福建省玉米生产筛选合适的种衣剂.[方法]选用5种杀虫剂类型种衣剂和4种杀虫剂/杀菌剂组合物类型种衣剂,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供试种衣剂对玉米出苗率、保苗率、苗期草地贪夜蛾及乳熟期顶(茎)腐病、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除35.00%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粉剂(好年冬)之外,其他8种种衣剂对玉米种子出苗率、田间保苗率无不良影响.种衣剂50.0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路明卫)5 g·kg-1和IPP125 g·kg-1拌种处理对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显著,防效分别为64.15%和59.40%;50.0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4.23%种菌唑·甲霜灵微乳剂(顶苗新)5 g·kg-1+5 g·kg-1拌种处理对顶(茎)腐病的发生有较好防治效果,病株率防效达56.07%.从玉米产量来看,50.0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5 g·L-1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满适金)5 g·kg-1+2 g·kg-1、50.0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快苗5 g·kg-1+2 g·kg-1、50.0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4.23%种菌唑·甲霜灵微乳剂5 g·kg-1+5 g·kg-1处理种子能促进玉米增产,其籽粒增产率分别为5.92%、2.05%和6.24%,鲜穗增产率分别为3.17%、5.58%和3.55%.[结论]50.0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4.23%种菌唑·甲霜灵微乳剂可作为福建地区鲜食玉米生产合适的种衣剂,不仅对玉米生长安全,病虫防效显著,而且能增加玉米产量.

    鲜食玉米种衣剂草地贪夜蛾顶腐病茎腐病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