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猪伪狂犬病毒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谢明杰康龙滨陈秋勇吴学敏...
    753-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AA)技术,建立一种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PRV gE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优化扩增体系,建立PRV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检测方法,检验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应用该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在 43℃恒温反应 23 min即可完成PRV核酸扩增,最低检出限为 111 copies·μL-1;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猪圆环病毒 2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猪圆环病毒 3型(Porcine circovirus 3,PCV3)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显示,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 5%;4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RV阳性率为 15%(6/40),检测结果与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简便快速、高效准确的PRV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为PRV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猪伪狂犬病毒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检测方法

    高产优质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3号的选育

    蓝新隆萧涵夏春英刘爱华...
    759-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提高鲜食大豆育种效率,促进鲜食大豆种业多样化。[方法]以浙鲜 12号为母本、交大 1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 17B34-2-1。[结果]2019年冬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 11753。40 kg·hm-2,比对照组毛豆 3号(CK)显著提高15。00%,定名为闽豆13号。闽豆13号在2020-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11348。4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CK)增产4。07%;该品种于翌年7月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220002)。[结论]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 13号,该品种具鲜荚产量高、食味品质佳、适应性广等特点,属中熟鲜食大豆品种,适宜在福建省大豆产区春季种植推广。

    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3号选育

    控释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杨红竹黄艳艳刘海林林清火...
    76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控释掺混肥及减氮处理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促进控释掺混肥料在热带地区水稻栽培中的科学施用及推广应用。[方法]以控释掺混肥料为试验材料,在海南省屯昌县枫木镇和儋州市东成镇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分 3次施肥)、控释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及其减氮 10%和减氮 20%处理,测定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等氮条件下,控释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能够促进水稻氮素吸收、干物质累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与常规分次施肥相比,水稻产量提高 7。43%~22。84%,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提高 8。22%~22。39%,氮素累积量提高 12。19%~32。06%,氮肥利用率提高 31。67%~75。65%,且均差异显著(除东成早稻产量外)。而在减氮 10%~20%条件下,控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也能提高或不显著降低水稻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累积量,对氮肥利用率也具有一定提升效果。[结论]控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可提高水稻产量及肥料氮肥利用率,减氮 10%~20%仍能获得较高产量,是热带地区水稻轻简化施肥和减氮增效的有效途径。

    控释掺混肥料一次性施用水稻热带地区产量

    保罗蓝睡莲花器官转录组SSR的分布及其序列特征分析

    毛立彦黄秋伟於艳萍丁丽琼...
    775-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解析保罗蓝睡莲花转录组数据的SSR位点特征信息,开发新的与表型相关的SSR标记,为睡莲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热带睡莲保罗蓝不同花器官部位(雌蕊、雄蕊、花瓣)的转录组数据为背景材料,用MISA软件检索序列的SSR位点,采用Excel对位点特征进行分析作图,Primer 3。0软件设计引物,TP-M13-SSR PCR筛选引物。[结果]在花器官转录组的 39079条Unigenes中共检测到 12365个SSR位点,位点发生频率为 31。64%,平均每 5。79 kb出现 1个SSR位点。SSR位点的重复类型主要为二核苷酸重复碱基,占 SSR位点总数的 71。85%,优势重复类型为 AG/CT,占碱基总数的 61。34%;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碱基,为26。10%,优势重复类型是AAG/CTT,占比 8。30%。SSR碱基重复次数在 5~20次,序列长度为 12~30 bp,平均长度18。38 bp。引物设计获得 9212对引物,从中随机挑选 100对进行PCR扩增验证,筛选出 9对多态性好的引物,可将12份睡莲种质在遗传相似系数为 0。735时聚为 3支。[结论]热带睡莲保罗蓝花器官转录组中的SSR位点分布频率高、类型丰富,多态性较高,具较大的应用潜力。开发的 9对SSR引物可将 12份种质有效分开,进一步丰富了睡莲现有SSR标记,可为睡莲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科学参考。

    热带睡莲转录组SSR序列特征

    基于Logistic生长模型的钦蜜9号百香果成熟阶段判别

    林钒陈登捷张德晖何金成...
    785-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夏季百香果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规律,并对百香果成熟阶段进行判别。[方法]采用钦蜜9号百香果作为试材,测定其横径、纵径、固酸比、可食率、果皮厚度、硬度等理化指标,利用Logistic生长模型分析理化指标随有效积温增长的变化规律,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百香果成熟度进行定量评价,最终划分成熟阶段。[结果]通过观测并记录百香果生长过程,发现其纵径、横径变化趋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曲线,分析得出百香果在有效积温达到 440℃·d时,基本完成果实膨大。随后以固酸比、可食率、果皮厚度、硬度为品质指标,其中固酸比与可食率指标呈现S型增长趋势,果皮厚度与硬度呈现三次函数下降趋势,并且品质指标与有效积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百香果成熟度评价指标IM,采用Logistic生长函数建立百香果成熟度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达 99。25%,计算得出t1、t2、t3 等 3个生长分界点。最终确定有效积温为 475~736℃·d时,果实处于果肉增重阶段;有效积温为 736~997℃·d时,果实处于转色阶段;有效积温为 997~1200℃·d时,果实处于成熟阶段。[结论]本研究量化分析了百香果成熟度,能够较好划分果肉增重期、转色期、成熟期三个成熟阶段,为百香果适时机械化采摘与贮藏管理提供依据。

    有效积温理化指标成熟阶段Logistic生长模型钦蜜9号百香果

    生物炭添加对干旱胁迫下福建柏幼苗生理特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世祥蔡星吴文秀刘晓颖...
    794-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源增施生物炭对福建柏苗木生理特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一年生福建柏幼苗为试材,在土壤中分别添加 20、50、80 g·kg-1 的玉米秸秆生物炭(T1、T2、T3),以不含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分析不同添加量生物炭对干旱胁迫下福建柏幼苗生长、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生物炭的施加显著提升了福建柏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P<0。05),50 g·kg-1(T2)处理对福建柏株高、地径及单株生物量的积累促进效果最佳。(2)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各组间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在胁迫 42d时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 56d时达到最大值。总体表现为:T2>T1>T3>CK,且以T2处理效果最佳。T2处理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与同期的CK相比增加了 50。7%、127%、54。4%。(3)生物炭的施加显著提升了干旱胁迫下的土壤酶活性(P<0。05),在胁迫 70d时各组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活性在胁迫 42d时达到最大值;蔗糖酶在胁迫 56d时达到最大值。各组间差异总体表现为 T2>T1>T3>CK,且以T2处理最佳。[结论]干旱胁迫下施用 50 g·kg-1 生物炭量的试验处理最有利于福建柏苗木生长、抗逆生理及土壤酶活性的提高,生物炭施用量过高时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生物炭干旱胁迫福建柏土壤酶活性渗透调节

    脉冲电场对金边龙舌兰光合电子传递链和释放负离子能力影响

    刘津翁海勇程致元吴仁烨...
    801-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脉冲电场刺激对金边龙舌兰(Agave americana var。Marginata)光合电子传递链和释放负离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 0 kV(对照,CK)、5 kV(T1)和 7 kV(T2)3个不同脉冲电场处理刺激金边龙舌兰,比较和分析不同刺激下金边龙舌兰的叶绿素含量、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曲线(Rapi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duction Kinetics Curve,OJIP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负离子释放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1)脉冲电场技术刺激金边龙舌兰后,两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分别增长 6。30%、6。70%,两处理组与CK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两处理组OJIP曲线,偏转(I)和最高峰(P)值均高于原点(O)和拐点(J)值,I-P段的上升趋势较O-J段平缓。同时,J-band均大于 0,T2处理组峰值高于T1处理组;(3)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呈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最大荧光强度(Fm)、单位面积捕获能量(TRo/CSo)等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PSⅡ光合系统潜在活性(Fv/Fo)、PSⅡ受体侧电子传递体数(Sm)等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J点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j)等整体变化不大。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均出现减小的趋势,其中T1处理组减小 18。60%,T2处理组减小 14。1%。CK处理组综合性能参数(PItotal)大于T1处理组和T2处理组;(4)T1处理组,脉冲电场刺激 4h相较于脉冲刺激3h时,NAI浓度增长 87。60%。T2处理组,脉冲电场刺激 4h后,相较于脉冲刺激 3h时,NAI浓度增长 62。09%,其中在脉冲 1~4 h,两处理组之间、二者与CK组之间NAI释放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脉冲电场技术对金边龙舌兰光合电子传递链产生影响,进而对其释放负离子能力等产生影响。

    金边龙舌兰脉冲电场负离子OJIP曲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

    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王荣波石茗月徐月华刘裴清...
    810-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 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型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 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LSU-Ypt1融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所分离病原菌均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交配型测定发现,所分离的 125个芋疫霉菌株中,122个为A2交配型,3个为 A1A2交配型。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8%甲霜灵对芋疫霉抑菌效果最好,EC50 值为(0。146±0。032)μg·mL-1;95%烯酰吗啉、98%氟吡菌胺和 94%氰霜唑抑菌效果较好,EC50 值介于(0。239±0。011)~(0。713±0。088)μg·mL-1;而 95%嘧菌酯的抑菌活性最低,EC50 值为(23。447±3。666)μg·mL-1。[结论]福建省芋疫霉以A2交配型为优势群体,甲霜灵、烯酰吗啉、氟吡菌胺和氰霜唑可作为芋疫病高效防控的轮换使用药剂。

    芋疫霉病原菌鉴定交配型防治药剂

    内蒙古赤峰地区辣椒病毒种类鉴定及其遗传进化特征

    周艳芳王秀芝张晓梅罗香文...
    819-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检测内蒙古赤峰市辣椒主产区病毒发生种类,并分析病毒的遗传分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辣椒病毒病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内蒙古赤峰地区 4个辣椒主产区采集疑似病毒侵染的辣椒样本47份,采用s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常规RT-PCR检测,明确侵染辣椒的病毒种类及复合侵染情况;采用常规Sanger测序测定常规RT-PCR扩增片段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内蒙古赤峰地区4个辣椒主产区辣椒混合病样的sRNA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 6种病毒,常规RT-PCR共验证到其中 4种病毒;4个地区病毒种类存在明显差异,松山区城子乡优势种类为蚕豆萎蔫病毒 2(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喀喇沁旗锦山镇为PVY和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宁城县和喀喇沁旗西桥镇为BBWV2;复合侵染类型以 2种病毒复合侵染为主,复合侵染率最高达 61。54%。对测定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赤峰地区 4个辣椒产区的PMMoV和BBWV2存在遗传分化,PVY可能出现了新的遗传型。[结论]内蒙古赤峰地区不同辣椒主产区发生的病毒种类、检出率和病毒复合侵染种类均存在明显差异。

    内蒙古赤峰地区辣椒病毒病sRNA高通量测序RT-PCR复合侵染系统发育分析

    贵州不同生境半夏内生和根际菌群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陈晓芳胡天骥张翔宇任锡毅...
    826-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贵州不同生境半夏内生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物种网络关系和功能菌群预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半夏菌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贵州野生半夏、规模化种植半夏和套种半夏的内生菌群、根际土壤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土壤理化因子和酶活性,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人工种植和野生半夏土壤环境因子差异性明显,且栽培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有显著影响,人工种植样地的有机质含量高且土壤酸性强,野生样地酶活性偏高;半夏内生细菌优势菌属包括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等,半夏内生真菌优势菌属包括弯孢菌属(Campylospora)、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丝核菌属(Rhizoctonia)、镰刀菌属(Fusarium)、Dactylonectria、炭角菌目(Xylariales)未分类属等,半夏根际优势菌属种类更丰富,各优势菌属在不同样本以不同丰度聚集且具有规律性,受生长环境和种植方式影响;细菌优势菌群中有 10属、真菌优势菌群中有 13属,与土壤理化性质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内生菌群对环境因子更为敏感,半夏内生菌群既互利又拮抗,根际土壤菌群网络关系相对稳定;半夏内生菌群优势菌属中除了未明确分类、未知菌属外,有益菌属丰度占比高。[结论]可通过人为调节土壤pH、施入菌肥等方式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半夏内生菌群包括根瘤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农研丝杆菌、木霉菌和绿僵菌等可开发利用,助力半夏栽培,促进半夏产业发展。

    半夏内生菌土壤微生物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