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陈元仲

双月刊

1672-4194

fmuxb@mail.fjmu.edu.cn

0591-22862884

350108

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学园路1号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二楼学报编辑部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9年创刊,为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主要登载广大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在医药科研领域中所取得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可摘局部义齿卡环设计和工艺的研究进展

    陈睿桢沈纪元林玲卓盈颖...
    71-77页

    卡环固位力可摘局部义齿聚醚醚酮卡环设计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

    医学大数据分析中数据挖掘算法的应用

    雷炜
    78-81页

    数据挖掘算法应用医学大数据大数据分析

    B7同源物4分子对乳腺癌细胞miRNA表达谱的影响

    周琳琳沈敏张秋玉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解析免疫调控分子B7同源物4(B7-H4)对乳腺癌miRNA表达谱的影响,探讨B7-H4介导肿瘤免疫逃逸和乳腺癌进展的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miRNA测序分析B7-H4敲除或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系,筛选共同的差异miRNA;通过qRT-PCR验证差异miRNA,采用TargetFinder和TargetScan预测差异miRNA的靶基因,同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采用Kaplan-Meier plotter 对关键 miRNA 及靶基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B7-H4敲除后有415个miRNA发生显著变化,而过表达后有134个差异miRNA,通过叠加筛选到36个共同的差异miRNA,通过qRT-PCR验证筛选获得14个差异miRNA;对其进行下游靶基因预测,得到TP53AIP1、RAD52、CDH7、FOXA1、CDH2和ZEB1等涉及细胞增殖和转移功能的基因;富集分析发现,靶基因主要参与癌症进展相关的MAPK和Ras信号通路等,推测其可能参与乳腺癌的病理进展.结论 B7-H4通过参与乳腺癌miRNA的表观调控,影响关键靶基因的表达,介导细胞增殖和转移,影响乳腺癌的进展.

    乳腺癌miRNAB7同源物4肿瘤转移细胞增殖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关键基因

    卓凡汤敏丹陈小帆窦侠...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i-ACD)皮损与正常皮肤的差异基因,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治疗药物预测.方法 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检索得到GSE60028及GSE168735数据集,采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校正、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2个数据集交集的差异基因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通过Cytoscape分析得到关键基因,将12个关键基因输入Connectivity Map(CMap)中预测治疗Ni-ACD的潜在化合物.结果 本研究筛选获得GSE60028和GSE168735数据集交集差异表达基因417个,关键基因MX1、ISG15、IRF7、XAF1、BST2、IRF1、IFI35、O4 S2、RSAD2、IFIT3、ISG20 和OASL 共 12 个.GO 及 KEGG 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白细胞的细胞-细胞黏附、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白细胞迁移、T细胞激活的调节和白细胞的细胞-细胞黏附的调节等生物过程,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及免疫相关通路上.预测得到10种化合物,可能对Ni-ACD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结论 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Ni-ACD关键基因,并预测潜在的治疗药物,为临床及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生物信息学差异表达基因潜在治疗药物

    多模态超声对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价值

    林文金林振湖梁荣喜陈聪...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后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行腋窝淋巴结常规超声、经皮超声造影(pCEUS)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的NAC前临床N1期乳腺癌患者148例,其中训练集112例,测试集36例.以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腋窝淋巴结pCR组和腋窝淋巴结病理未完全缓解(npCR)组,比较2组乳腺癌患者原发灶T分期、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短径、长径/短径比、淋巴门结构、实质厚度、实质回声、边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血流类型、淋巴结造影增强模式、淋巴管连续性、淋巴结平均弹性模量(Emean)、最大弹性模量(Emax)、最小弹性模量(Emin)、标准差(SD)和弹性模量比值比(Eratio)等相关因素的差异,筛选出与腋窝淋巴结pCR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在测试集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综合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训练集112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pCR组49例,npCR组6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腋窝淋巴结pCR组与npCR组的乳腺癌分子分型、淋巴结门结构、实质厚度、Emean、Emax、Emin、SD、Eratio、造影增强类型和淋巴管连续性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乳腺癌HER2+型、淋巴结实质厚度≤0.38 cm、Emax<10.0 kPa、造影呈均匀/环形增强为腋窝淋巴结pCR的保护因素(P<0.05).以多模态超声指标构建腋窝淋巴结pCR回归模型,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0.749~0.923,P<0.05),灵敏度为87.8%,特异度为70.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在准确性、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获益各方面的性能较好.结论 多模态超声可有效识别NAC后腋窝淋巴结pCR病例,为临床N1期乳腺癌患者NAC后腋窝淋巴结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多模态超声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经皮超声造影剪切波弹性成像

    基于射束通道和生成对抗网络的调强放射治疗剂量预测方法

    陈君蓝林臻柳炫宇陈舒影...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射束通道实现调强放射治疗(放疗)剂量的精准预测.方法 选取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Ⅲ期患者137例.随机抽取102例为训练集,24例为验证集,11例为测试集.基于Pix2pix模型,引入剂量预计算结果作为射束通道,预测患者个体化放疗剂量分布.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处方剂量参数和计划综合评分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1个测试病例的预测剂量和人工计划剂量综合评分分别为70/60、40/50、10/30、70/60、70/60、80/80、80/70、70/60、60/70、80/60和60/60.随机选取4个测试病例,DVH显示,模型对脑干和脊髓的预测剂量曲线整体位于人工计划剂量曲线的左侧,而对眼球和腮腺的预测剂量曲线整体位于人工计划剂量曲线的右侧.结论 基于射束通道和Pix2pix模型,可对鼻咽癌放疗患者进行有效剂量预测,从而为放射物理师的计划设计目标提供参考.

    Pix2pix模型射束通道鼻咽癌剂量预测

    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阳性者确诊丙型肝炎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周文娟郑玲玲念欲霞张晓琍...
    116-12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阳性者中确诊HCV的高危因素,同时建立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为基层医疗机构丙肝的临床诊断和转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0月住院筛查患者中同时进行HCV-RNA、HCV-IgG抗体、肝功能和血常规检测HCV-IgG抗体阳性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丙肝相关各项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V-IgG抗体阳性者确诊丙肝的高危因素,并构建nomogram模型,分别采用一致性系数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和符合度.结果 394例HCV-IgG抗体阳性者中,HCV-RNA阳性率为30.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在HCV-IgG抗体阳性的人群中,HCV-IgG≥5.0 S/CO、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5 U/L和有肝炎相关临床症状为HCV-RNA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其 OR 值分别为 233.926(95%CI:31.814~1 720.046)、4.079(95%CI:2.105~7.904)和 5.295(95%CI:1.505~18.634).用于预测HCV-RNA阳性的nomogram模型准确度为0.923,灵敏度为99.2%,特异度为74.5%.结论 基于HCV-IgG抗体、AST和肝炎相关临床症状的nomogram模型具有高准确度,可用于指导临床医生判断HCV-IgG抗体阳性者确诊HCV感染的风险.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列线图

    低通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微针导入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

    陈文文简杏玲王洁仪于波...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低通量Q开关Nd∶YAG(QSNY)激光单一治疗与其联合微针导入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差别,并基于皮肤镜分型分析不同类型黄褐斑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 收集2022年1月 2023年12月就诊的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QSNY激光单一治疗组(对照组,23例)与QSNY激光联合微针导入氨甲环酸治疗组(联合组,23例)治疗3次后改良黄褐斑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MASI)评分、皮肤镜检查总评分(TDS)、医生临床评估(PGA)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mMASI评分均降低,联合组的mMAS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TDS均降低,联合组改善程度更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治疗后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的PGA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QSNY激光联合微针导入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优于单一激光治疗,前者对血管增生和表皮色素沉着明显的黄褐斑更有利.

    黄褐斑Q开关Nd∶YAG激光微针氨甲环酸联合治疗

    566例头面部色素痣样皮损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

    陈玉吴菁戴亚兰李雪丽...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566例头面部色素痣样皮损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比较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提高临床医师对色素痣样皮损的认识及相关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66例头面部色素痣样皮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诊断、皮肤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等方法,分析不同年龄和性别中各种色素痣样皮损皮肤病的分布情况及误诊情况.结果 566例中,男性267例,女性299例;病理诊断为色素痣245例,脂溢性角化病210例,蓝痣26例,基底细胞癌3例,疣状表皮痣71例,其他如皮脂腺痣、皮脂腺增生、雀斑样痣、皮脂腺囊肿、毛发上皮瘤等共11例.色素痣样皮损发病部位多在两颊部(36.9%),其次为额部、头皮、耳周和眼周(占比分别为19.3%、11.7%、11.3%和10.8%),前颈仅占2.1%.临床诊断与皮肤镜和活检病理诊断一致的病例为486例,总符合率为85.9%,误诊率为14.1%.结论 色素痣样皮损临床诊断为色素痣符合率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情况,应适当采用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色素痣样皮损,头面部皮肤镜病理活检

    福建省莆田市115 455例女性HPV感染及宫颈病变流行病学分析

    林堃黄洁香洪奇阳胡雅静...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福建省莆田市35~64岁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特征及HPV相关宫颈病变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莆田市115 455例女性的HPV分型及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HPV亚型和宫颈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对宫颈病变的影响,评估年龄对感染和患病风险的影响,并采用x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结果 HPV感染总阳性率为8.41%,主要流行亚型有HPV 52、58、16、39、18型;浸润性宫颈癌(ICC)患者最常见的感染亚型有HPV 16、33、18型.宫颈细胞学检查正常者97 632例(84.56%),宫颈炎症865例(0.75%),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985例(0.85%),不能排除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348例(0.30%),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668 例(0.58%),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13 例(0.27%),ICC 37 例(0.03%).1 597 例(16.46%)女性存在多重HPV感染,最常见的合并感染亚型为52、58、16型.多重HPV感染在宫颈炎症中最常见,占比25.15%.随着年龄增长,HPV感染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40~44岁和50~54岁的ICC患者感染HPV33的阳性率最高.结论 HPV 16、33、18是ICC患者的主要感染亚型;对HPV33感染应采取更加积极的防治措施.

    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病变宫颈癌筛查流行病学特征莆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