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妇女研究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妇女研究论丛
妇女研究论丛

谭琳

双月刊

1004-2563

17656@263.net;luncong@wsic.ac.cn

010-65103472

100730

北京灯市口大街50号

妇女研究论丛/Journal 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妇女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刊物,成为妇女学苑的一个不可多得至诚好友。在《论丛》创刊之际,陈慕华和雷洁琼同志为本刊欣然题词:“妇女事业的进步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研究妇女理论,推进妇女运动”。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运用多科的知识和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妇女解放和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它一贯奉行“双百方针”,提倡解放思想,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探索。在林林总总的妇女性刊物之中,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术底蕴吸引一大批关心妇女发展、热衷于性别平等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国外学者。《论丛》是应妇女事业发展之需和妇女理论研究发展的呼唤而面世的。它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每一个妇女运动中的重大事业和每一个时期妇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都会《论丛》中有所反映。它反映现实,但不句泥于现实,理论上的前瞻性也是一贯的追求。通过对国内外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的推介,《论丛》已被置于妇女研究的前沿地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村高额彩礼形成的社会机制研究

    杨华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额彩礼在农村的滋生、蔓延和不断攀升,已给农民家庭、农村社会及乡村治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要对高额彩礼问题展开治理,首先要弄清楚生成和形塑高额彩礼的社会机制机理.本文研究发现,高额彩礼形成的社会机制主要包括婚姻挤压机制、彩礼属性机制、彩礼归属机制、代际责任机制、婚姻市场机制五大机制.高额彩礼形成的基本逻辑是:农村婚姻挤压越严重,适婚男性需要支付的彩礼数额就越高;在彩礼支付属性越强的地方,彩礼的要价行为就越可能被认可和效仿;彩礼最终流向新婚小家庭,进一步提升了女方家庭的婚姻要价能力;在父代对子代婚姻责任强的地方,女方要价既有着力点,又能往高里要;婚姻市场机制决定了对本地婚姻市场依赖度越高的地方,"天价彩礼"就越可能出现.要治理高额彩礼问题,须在全社会倡导婚俗节俭,反对婚姻彩礼的无序攀比,旗帜鲜明地抵制极端婚姻行为和婚姻不道德行为,促进家庭和谐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情风貌.

    天价彩礼婚姻市场通婚圈婚姻挤压光棍社会机制

    城市中产阶层家庭嫁妆研究——性别规范、孝道伦理和代际关系的杂糅变迁

    计迎春林泽宇李璇
    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关于婚姻财物流动的研究大多从男方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视角出发,聚焦农村彩礼问题,但对其背后的父权文化逻辑批判反思尚嫌不足.本文聚焦女方家庭,同时纳入父母视角和女儿视角,调查城市中产父母为女儿准备嫁妆的过程,并关注婚后女儿对于嫁妆的理解、保管和使用.本文发现,首先,在为女儿准备嫁妆的过程中,这些中产父母有策略地运用传统现代镶嵌杂糅的新中式文化资本包:既有传统性别规范的"面子"又有现代法律知识的"里子";"真金白银"和房产加持的高额嫁妆,承载了女方家庭代际一体的财产联结关系与父母婉转而强烈的"女儿养老"期待.其次,女儿婚后对嫁妆的理解、管理和使用,进一步反映出中国家庭关系的双系化进程与孝道伦理的现代化转型.孝道观念非但没有衰退,反而演化出新质生命力:传统孝道出现了尽孝对象的双系化和过程的代际平衡化.作为已婚的年轻女性,她们进行孝道实践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作为父系家长的公婆,还延展到原生家庭的父母,并且基于"浓稠"的代际情感,女方父母和女儿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行线"模式,更是一种互相依赖、双向奔赴、代际亲密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家庭模式.

    城市中产阶层嫁妆双系家庭孝道代际关系

    彩礼范围与返还事由的体系再造——最高人民法院《彩礼纠纷规定》释评

    汪洋
    3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彩礼范围的界定需要具备"以婚姻为目的"、"存在彩礼习俗"以及"财物价值较大"三项标准.逻辑上依据财物客观价值分为"高价彩礼"、正常彩礼和普通赠与三个区间,但是区分"高价彩礼"与正常彩礼的必要性不大,应一体适用彩礼返还规则;"借婚姻索取财物"与彩礼很难有明确界限,女方有结婚意愿的,可将其作为返还规则中女方的过错事由;"迫于习俗压力而给付"并非区分彩礼和普通赠与的适当标准,核心区别应立足于财物客观价值,区分实益在于能否适用彩礼返还规则.影响彩礼返还的诸项事由中,"导致给付人生活绝对困难"与"已生育子女"属于"一票通过或否决"返还请求的决定性事由;"以婚姻为目的"包含"是否结婚登记"以及"共同生活时间"两类影响返还数额的酌定事由,但共同生活时间两年以上的原则上不予返还;应当把"双方过错事实"作为酌定事由,以消除彩礼习俗与国家法之间的抵牾;返还时接收人的抗辩范围取决于彩礼如何使用或转化以及对应的嫁妆情况.

    彩礼习俗婚约结婚登记共同生活普通赠与

    从"治疗孩子"到"治疗家庭":家庭治疗在孤独症谱系家庭中的性别化实践

    安孟竹
    47-6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家庭治疗在养育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中的兴起与实践,探讨在缺乏社会支持的语境下照护的负荷如何迫使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从"治疗孩子"的生命工程转向"治疗家庭".基于对珠三角B市面向孤独症家庭照护者的泛家庭治疗活动的参与观察以及对活动参与者的访谈,本文意图揭示家庭治疗如何为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带来一种在亲密关系互动中重新理解孩子症状的"家庭病理学"分析.本文试图指出,对于孤独症孩子的母亲而言,她们面临的特殊照护语境既构成了其追求家庭治疗的动因和语境,也造就了其实践家庭治疗的限制.性别化的照护既造就了性别化的"焦虑",同时也让亲密关系的日常改造沦为一种女性在情感层面进行自我重塑的性别化实践.

    家庭治疗亲密关系照护性别自我孤独症

    性别初萌之时:幼儿园性别社会化中的性别认同

    范譞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性别身份的接纳与对性别群体的归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生成的社会机制,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性别社会化研究都缺乏深入的讨论.本文基于4个省市8所幼儿园收集的观察资料和社会实验资料,探讨了幼儿园性别社会化中性别认同制造的三种方式:第一,要求儿童正确的性别归属并对归属错误的情况施以情感惩罚;第二,为儿童设置识别与区分性别的身体标志,将其刻板化为一种性别知识并要求儿童掌握;第三,开展"性别竞赛"以促成儿童的性别内群体偏好.研究认为,幼儿园的教学、保育目标和日常生活逻辑以及幼儿园互动中的各种负面情感,对儿童性别认同的生成有重大作用.性别认同的制造并非一个单方向灌输的过程,儿童会对其做出特有的反应.

    性别社会化性别认同幼儿同性别化具身体现

    女性何以不宜称"先生"?——性别视域下"先生"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变迁

    潘若天
    7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前近代时期,"先生"概念谱系已经隐然存在"男女皆可用"和"仅男性可用"两种含义的矛盾,前者占主导地位,称女性为"先生"在古代社会中广泛存在.近代之际,一方面,西方"mister"的翻译和传播给"先生"概念带来全新内涵,性别因素渗入"先生"概念谱系中;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在性别平等和政治平等的诉求之下赋予"先生"概念"民间普通称呼"的政治地位,官方承认这一概念"男女皆可用".由此,两种含义的"先生"概念产生竞逐,前者挟西方话语霸权而被社会广泛认知,后者因政府"钦定"而具有合法性,两者的角力长时间内相持不下.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概念的含义大幅度萎缩,成为对党外人士不分性别的称谓.改革开放之后,被西方语言体系改造后的"先生"概念再次凭借西方话语权力席卷全国,隐然成为社会主流和共识;而根植于传统的"男女皆可用"的"先生"概念被迫居于支流.女性是否适宜称"先生"的社会性争议,本质在于西方称谓体系挟话语霸权"侵入"中国传统称谓后强行植入新的性别含义.新含义固然使旧的称谓概念焕发生机,但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传统称谓概念的内在完整性,由此造成内部新旧含义的剧烈冲突.

    先生概念史性别话语霸权称谓体系

    家事是一种职业吗?——以20世纪上半叶女子教育中的"家职之争"为研究中心

    王晓慧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职之争"即"家事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女子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经典论争,具体指的是当女子进入学校就读后,要不要对她们施以专门的家事教育这一问题.自"兴女学"起,家事教育成为女学必备内容,但女子职业教育兴起后,围绕"家事是不是一种职业",舆论界有过数次论争,最终以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家政系为标志结束.从观念论争到家事课程的存废,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对女性处理家事与职业关系在教育上的一个特殊考虑,它与近代"兴女学"过程中的"贤妻良母主义""女国民主义""妇女回家论"等社会思潮相伴而行.时至今日,随着"家庭教育"立法,"家事"再次成为"国事"重回教育视野,而高校再度开设家政课似也表明对近代这一论争的当代回应.然而,家事与职业之间的性别差异问题至今仍在探讨之中.可见,以此为研究中心,重回历史现场、重温经典之争尤为必要.

    家事职业女子教育家职之争

    从"致病"到"救人"的女性解放叙事:人类学视野中的《摩雅傣》

    王瑞静
    102-11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摩雅傣》的创作过程及叙事主题,聚焦故事主线中所呈现的两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和人类学研究成果,在对比分析中探究影片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取舍、调整和重构等艺术加工方式,以此讨论电影的叙事重点和表达内涵.傣族"琵琶鬼"习俗和僾尼族"鬼胎"习俗串联起女主人公依莱汗的苦难和新生,破除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除有害风俗习惯的民族政策,也体现了对进步、科学和文明的追求.

    《摩雅傣》"琵琶鬼""鬼胎"女性解放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老规矩"抢了"新道理":《景颇姑娘》解放叙事研究

    阮芸妍
    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景颇姑娘》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变化过程的影片.影片将景颇妇女的解放与民族解放交织在一起,构造出关于景颇姑娘黛诺与景颇族人如何在发展生产、组织起来的过程中克服景颇人"老规矩"的阻碍、取消山官制度而翻身的解放叙事.电影以"新人形象""发展生产""组织起来"等社会主义文艺常见的主题内容成功塑造了景颇式"新人"黛诺的形象,也折射出景颇人在"直接过渡"政策下的变化.影片虽受当时政策影响有刻意突出阶级斗争的偏向,但也正因为将矛盾聚焦于山官和山官制度上,反而使之成为一个辐射点,同时牵动剧中许多不能简单被回收到阶级斗争的信息.

    《景颇姑娘》妇女解放"直接过渡"政策社会主义文艺杨苏

    《妇女研究论丛》投稿指南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