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梁宗祥

双月刊

1672-1144

sjxb@nwsuaf.edu.cn

029-87082937

712100

陕西杨凌渭惠路23号(水科所校区)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CSTPCD
查看更多>>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本刊创刊于1991年,原刊名《防渗技术》(内部发行),1995年公开发行(季刊),2003年更名为《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 二十年来,经过学报编委会全体专家教授辛勤工作,一如既往支持本刊工作的论文作者的无私奉献,国家出版总署、陕西省出版局相关司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相关领域的高校师生、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呵护以及学报编辑部共同努力,《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出版物影响因子逐年稳步提高,在同类出版物中以学术气氛浓厚、办刊作风严谨、社会服务周到著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奖、《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等荣誉。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及时适应互联网时代对学术性期刊办刊模式的要求,积极对外扩展交流,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现已成为众多国内顶尖数据库的核心合作伙伴,为广大作者扩大自身学术影响、及时掌握国内外研究前沿、与相关领域专家无障碍沟通提供及时、周到、持续的热心服务。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现为: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刊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WIC)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涉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河流及航道治理、水工土木建筑、岩土工程、材料与结构、地质矿产等领域的学术性刊物。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师生、研究院、设计院的科研人员、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务人员以及在生产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向本刊赐稿,学报编委、审稿专家以及编辑部将以高效、热情的服务,及时将您的学术成果、工程实践经验向社会各界介绍、推广。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编辑单位:《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编辑部 主 编: 梁宗祥 副主编:蔡明科 地 址: 陕西杨凌渭惠路2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科所校区) 邮政编码:712100 电 话: 029—87082937 学报 办公qq:1378118253 电子邮件:sjxb@nwsuaf.edu.cn 国内刊号:CN 61—1404/TV 国际刊号:ISSN 1672—1144 定 价:120元/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茨哈峡水电站泄洪洞旋流竖井段体型水力特性研究

    朱颖儒何军龄丁新潮乔会超...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竖井旋流泄洪洞在高水头大泄量条件下的水力特性,以茨哈峡水电站为背景,进行竖井旋流泄洪洞的水工模型试验,通过比较不同衔接段体型涡室壅水和竖井底板的脉动压强,以获得上平段与涡室衔接段和竖井与导流洞衔接段的推荐体型.基于VOF模型,采用三种紊流模型对推荐体型水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竖井内旋转水流的水层厚度分布不均,旋转水流切向流速的衰减梯度从上到下逐渐降低,在竖井前半段,轴向流速随竖井高度的降低增加较快,竖井中下段,主流水体的轴向流速增加明显,而副流水体增加缓慢;竖井旋流泄洪洞各部位消能差异大,竖井起始部位主要消去涡室来流的初始切向动能,中间部位主要消去旋转水流的轴向动能,下半部位利用环状水跃和消力井消去旋转水流大部分的剩余动能.Realizable k-ε紊流模型更适合模拟超高水头、大泄量、强旋转并带有自由液面旋转水流的水力特性.

    竖井旋流数值模拟湍流模型水力特性消能机理

    贯流式水轮机增负荷过程的动态特性研究

    李宇光郑小波李可瑶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电力系统结构下的卧式低水头贯流式电站,由于负荷的频繁变化所引起的水力冲击与水体重力引起的不平衡水力因素联合作用使得变负荷运行状态更加恶劣.为改善贯流式水轮机变负荷过程中动态品质,在考虑自由液面和水体重力的情况下,基于动网格技术对增负荷过程中内部流场流动特征和振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受自由液面和水体重力影响,除机组内的压力分布均呈现出由顶部到底部压力逐渐增大的规律;增负荷过程中,随着桨叶角度的增大,来流撞击位置向吸力面偏移,头部低压区逐渐向压力面偏移,叶片吸力面的低压区面积增加;转轮区域由于尾水管的0.1 fn 低频压力脉动和转轮的旋转引起的3 fn 高频压力脉动的共同作用,成为贯流式水轮机的主要振动区域.

    贯流式水轮机动网格增负荷自由液面压力脉动

    基于可拓云模型的中小型水库溃坝后果评价

    丛培江郝刚李炎春王亮...
    17-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库溃坝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当前水库溃坝后果评价具有模糊性、随机性,溃坝后果评价的方法主观性强,不能较好反映评价目标的真实情况.基于此将云模型的不确定性推理与可拓物元理论的定性定量分析的优点相融合,构建基于可拓云的溃坝后果综合评价模型.将溃坝后果1 级评价指标4 个(人员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生态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2 级指标22 个作为溃坝后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划分5 个安全等级(轻微、一般、较严重、严重和极其严重),构建模型进行指标隶属度计算.结果表明:该溃坝后果综合评价模型可以直观、清晰地得出评价指标对应的安全等级,更准确地判断水库溃坝后果的严重程度.工程实例计算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中小型水库可拓物元模型云模型溃坝后果评价

    单环注水试验新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张向阳于永堂杨少飞雷伟...
    22-2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单环试坑注水试验装置在注水流量观测时存在误差大、效率低等问题,研制了单环注水试验新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马氏瓶、数字差压计、注水钢环等组成,采用数字差压计对马氏瓶内外压强差进行测量,再将测得的气体压强差换算为马氏瓶内水柱高度值,从而可计算出每个观测时间段内由马氏瓶注入钢环内的水量,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注水量观测相对误差小于3.8%.采用单环注水试验新装置测试兰州新区某工程建设场地填土层的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场地填土渗透系数为1.03×10-4 cm/min~2.09×10-4 cm/min,属中等透水地层;入渗水在竖向与水平向的影响范围差异不大,浸润范围内土体的含水率消散较快.该单环注水试验新装置能够研究原位条件下的土体渗透及水分迁移规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测试精度高.

    单环注水试验试验装置马氏瓶渗透系数

    混凝土劈裂抗拉试验的离散元数值模拟细观参数研究

    杨凯龙郭鸿谢晓龙王雅...
    29-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颗粒流软件PFC3D研究细观参数对混凝土劈裂抗拉试验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为离散元数值模拟的细观参数标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系数μ、平行黏结模型的有效模量E*、黏聚力c、拉应力σc、摩擦角φ和法向阻尼率βn 等细观参数对混凝土劈拉试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行黏结模型的有效模量E*对宏观弹性模量的影响显著.随着有效模量的增加,宏观弹性模量逐渐增大,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平行黏结模型的黏聚力c、拉应力σc 和摩擦角φ决定了宏观材料的峰值强度.其中拉应力σc 和摩擦角φ的影响较小,黏聚力c对峰值强度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黏聚力c增大,峰值强度线性增加;摩擦系数μ和法向阻尼率βn 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研究成果对快速、合理的确定混凝土数值模拟中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标定具有参考价值.

    劈裂抗拉离散元数值模拟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应力-应变

    水工沥青混凝土裂缝愈合特性研究

    方伟李洋贺晶晶周雄雄...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水工沥青混凝土裂缝愈合特性,通过小梁弯曲试验,分析温度变化与水环境作用对于普通沥青混凝土和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凝土裂缝愈合规律的影响,提出裂缝愈合率,以评价沥青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可提高普通沥青混凝土的裂缝愈合率,40℃时达到85%;而水环境作用下,裂缝愈合率明显降低,40℃为41%.纤维在裂缝间的"桥联"作用可显著改善沥青混凝土裂缝愈合性能,并且玄武岩纤维的掺入可减小长时间水环境对沥青混凝土裂缝愈合的不利影响,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凝土在40℃时的愈合率为92%,40℃水环境时为95%.研究成果可为水工沥青混凝土抗裂设计提供参考.

    水工沥青混凝土玄武岩纤维弯曲裂缝愈合

    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风积沙地层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值分析

    刘光秀黄文党发宁李玉根...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榆林地区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风积沙地层复合地基工程为背景,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风积沙地层的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风积沙复合地基桩土荷载传递机制及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合理设置褥垫层厚度能有效减小桩顶应力集中,降低桩土应力比.提高褥垫层模量可减小复合地基的沉降,改善其承载性能.设置褥垫层的桩侧摩阻力在桩顶附近出现负摩阻力,随着深度向下快速增加至零,并转为正摩阻力.桩身的附加轴应力在桩顶附近先增加到峰值,然后逐渐衰减.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风积沙地基时存在临界桩长.在相同荷载水平下,随着桩长的增加,桩土应力比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桩侧摩阻力分布随着桩长的增加趋于稳定.按规范设计的风积沙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偏于安全,有较大的富余度.

    水泥土搅拌桩风积沙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桩侧摩阻力桩土应力比数值模拟

    不同夯击能相同夯沉量条件下黄土填方地基强夯处理效果分析

    丁鹏董宝志唐丽云于永堂...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不同夯击能、相同夯沉量控制条件下的黄土填方地基强夯处理效果,在晋中市某工程填方区开展了夯击能4 MN·m、6 MN·m、8 MN·m和10 MN·m共四种能级的强夯试验,测试强夯前后填土的干密度、压缩模量、湿陷系数、瑞雷波波速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夯击能6 MN·m、8 MN·m、10 MN·m分别在夯点处7 m、9 m、7 m深度内,夯间处8 m、7 m、6 m深度内,密实度提高、压缩性降低的效果与夯击能4 MN·m接近;夯击能4 MN·m、6 MN·m、8 MN·m、10 MN·m分别消除了5 m、4 m、7 m、5 m 深度内的湿陷性;与夯击能 4MN·m 试验相比,夯击能 6 MN·m、8 MN·m、10 MN·m总耗时分别缩减12.5%、37.4%、40.7%,油耗分别减少7.9%、26.9%、23.1%,表明高夯击能与低夯击能相比所用时间与设备耗油有大幅度降低.

    黄土填方地基强夯夯沉量能级

    基于埋入式压电智能骨料的裂缝修补深度质量检测试验研究

    周建河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缺陷混凝土构件的裂缝修补问题中,仅通过外观检测无法准确判断其修补质量,而目前缺少高效、规范的无损检测手段.通过在结构中预先埋入压电"智能骨料",对比分析应力波在不同介质条件中发射及接收信号的差异,以及应用信号处理技术的相关知识,对裂缝修补不同阶段产生的信号变化进行研究,并由此评估裂缝修补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裂缝深度大小对"智能骨料"接收端接收到的应力波波形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时域分析,进而利用小波包分解处理后的能量分析后发现,即使初始裂缝深度不同,修补完好的构件将具有相近的能量值.因此,在该方法中将基于小波包能量得到的裂缝修补质量的评价指标是切实可行的.

    压电智能骨料Lamb波裂缝修补质量小波包分解能量指标分析

    软弱地层顶管法施工扰动分析及变形控制方法

    赵兵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顶管法施工不可避免对土层产生扰动,为明确顶管法施工引起的地层失稳以及地表沉降变形,以昆明市5 号线弥勒寺站顶管工程为背景,通过FLAC3D分析顶管法施工的变形和力学特性,探究顶管法施工过程对土层的扰动机理,进而提出相应的沉降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顶管法施工对地层扰动引起土体的刚度减弱,对地层的影响范围为顶进面Y轴方向-5m~5m.针对地层的特性、以及顶管法施工的扰动机制,通过合理的注浆措施对土层刚度进行强化.控制顶管法施工全阶段可能造成的土层敏感变形值,同时,通过注浆加固能够有效降低顶管法施工过程的侧摩阻力,进而控制施工引起的地层扰动变形.顶管法顶进施工产生的正向顶进力和地层损伤的叠加作用是导致地层变形的主要因素.

    顶管顶进地层扰动沉降控制地层加固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