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放射学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放射学实践
放射学实践

郭俊渊 胡道予 Paul Gerhardt(德国)

月刊

1000-0313

fsxsj@yahoo.cn,fsxsjzz@163.com

027-83662875

430030

武汉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放射学实践/Journal Radiologic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唯一一本与德国合作出版的影像医学专业期刊,主要介绍影像医学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该刊始终关注国内外影像医学的新进展、新动态和新技术,全面介绍X线、CT、MRI、介入放射学和放射治疗、核医学等影像医学方面的新知识、新经验,既有理论介绍,又有实践经验交流。内容全面、新颖,刊登的文章均有较强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该刊主要特点:多学科性、信息量大内容新颖、临床实用价值高、刊登及时。是中国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乳腺X线征象、ADC值联合血清CA125、CEA水平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的价值

    王浩宇石文达赵晓彬崔志新...
    1178-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乳腺X线征象、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血清CA125、CEA水平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全程新辅助化疗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15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腋窝病理完全缓解(PCR)组(55例)和非PCR组(97例).于新辅助化疗前一周内,对所有患者进行乳腺X线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及血清CA125、CEA水平检测.结果: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PCR与非PCR患者的Ki-67表达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后腋窝非PCR患者治疗前乳腺X线征象中血管增多、增粗及边缘毛刺的发生比例显著高于PCR患者(P<0.05).新辅助化疗后腋窝非PCR患者的治疗前ADC值显著低于PCR患者(t=4.372,P<0.001),而血清CA125、CEA水平显著高于PCR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i-67高表达(X1)、血管增多、增粗(X2)、较高的ADC值(X4)、血清CA125水平(X5)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非PC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为 Logit(P)=-3.206+0.792X1+0.953X2+1.199X4+0.845X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新辅助化疗后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的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94~0.91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2%和85.5%.结论:乳腺X线特征、ADC值、血清CA125水平及Ki67表达状态与伴有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有关,联合以上特征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X线表观扩散系数CA125CEA新辅助化疗

    欢迎订阅2025年《放射学实践》

    1183页

    双能CT非线性融合参数优化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价值研究

    田红斌李晓光刘衡杨孟于...
    1184-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双源双能CT非线性融合参数的优化,寻找腹部血管图像质量最佳时融合中心、融合宽度参数值,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8 0例行全腹部双能C T增强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以线性融合(LB)为对照组,非线性融合(NLB)为实验组,将融合宽度ω固定为0 HU,通过调整融合中心 λ 的值,将 NLB 分为 4 组(NLB1:λ=0 HU,NLB2:λ=150 HU,NLB3:λ=250 HU,NLB4:λ=350 HU).选取腹部非成对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比较5组图像中3支血管分叉处感兴趣区(ROI)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NLB1~4组中SNR、CNR最高和最低的两组(NLB1、NLB4组)及LB组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NLB1~4组的血管CT值、SNR、CNR均高于LB组(P<0.001).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NLB1~4组中,NLB1~3 组的血管 CT 值、SNR、CNR 均高于 NLB4 组(P<0.001),NLB1>NLB2>NLB3,但 NLB1、NLB2、NLB3三组间的血管CT值、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系膜下动脉中,NLB1 和 NLB2 组的血管 CT 值、SNR、CNR 高于 NLB3 和 NLB4 组(P<0.05),NLB1>NLB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B3组的血管CT值高于NLB4组(P<0.05),NLB3组的SNR、CNR高于NLB4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B1~4组的图像噪声均低于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LB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B1、NLB4、LB三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优良率均大于80%,NLB1>NLB4>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位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ICC值均>0.75).结论:双源双能CT非线性融合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当融合中心λ和融合宽度ω均取0 HU时,对于非大体重的患者,可以显著提高腹部血管图像质量.

    双能CT腹部血管急症非线性融合线性融合融合参数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简化序列对肝细胞癌高危人群的诊断新策略

    何旭韩鼎盛张嘉诚许倩...
    1190-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简化序列(AMRI)对肝细胞癌(HCC)高危人群的诊断新策略.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行Gd-EOB-DTPA动态增强MRI的405例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和/或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2位腹部MRI诊断医师评阅全序列Gd-EOB-DTPA动态增强MRI:T,WI+T2WI+动态增强四期(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脉期和移行期)+扩散加权成像(DWI)+肝胆期(HBP),以及从全序列中提取的两组AMRI:平扫(NC)-AMRI 组:T2WI+DWI;HBP-AMRI 组:T2WI+DWI+HBP.将病理和随访结果作为 HCC 阳性诊断的参考标准,采用Cochran's Q检验比较三组扫描方案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绘制各组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纳入的227例患者(HCC组137例,非HCC组90例)共检出238个病灶.2位医师对三组扫描方案得到的诊断结果几乎完全一致(K均>0.80).全序列组、NC-AMRI和HBP-AMRI组的敏感度分别为95.17%、82.76%和94.48%,特异度分别为96.77%、86.02%和91.39%,准确度分别为95.79%、84.03%和93.28%.三组扫描方案的敏感度(Cochran's Q=34.111,P<0.001)、特异度(Cochran's Q=11.200,P=0.004)和准确度(Cochran's Q=37.15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结果为全序列组的特异度最高,但其敏感度、准确度与HBP-AMR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C-AMRI组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最低.各组ROC曲线的AUC由高到低依次是全序列组(0.960)、HBP-AMRI组(0.913)、NC-AMRI组(0.844),两组间DeLong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AMRI可作为HCC高危人群的诊断新策略,尤其针对无法耐受长时间检查的高危患者,其中HBP-AMRI被认为是最佳的Gd-EOB-DTPA增强MRI简化序列方案.

    钆塞酸二钠肝细胞癌肝胆特异期磁共振成像简化序列诊断策略

    《放射学实践》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啦!

    1198页

    基于CTA和DSA评价膈下动脉解剖学变异和临床相关性: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严高文严高武李宏伟李勇...
    1199-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基于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膈下动脉(IPA)解剖学变异的发生率与临床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 和 Baidu Scholar 等数据库,纳入与左、右膈下动脉(LIPA 和 RI-PA)相关的文献,并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6754例患者.IPA共干和单独起源的汇总发生率分别为29.4%(95%CI:24.8%~34.2%)和70.6%(95%CI:65.8%~75.2%);IPA共干以起源于腹主动脉和腹腔干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48.2%(95%CI:42.4%~54.1%)和49.0%(95%CI:43.3%~54.7%);RIPA单独起源以腹主动脉和腹腔干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 40.9%(95%CI:36.7%~45.3%)和 34.8%(95%CI:30.7%~38.9%);LIPA 单独起源以腹腔干和腹主动脉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58.5%(95%CI:53.2%~63.7%)和32.6%(95%CI:27.3%~38.1%).结论:IPA的起源变异十分丰富,熟悉IPA的起源变异对介入放射学、胃肠病学、外科学和创伤学医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膈下动脉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起源解剖变异系统评价Meta分析

    本刊网站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投入使用

    1206页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联合预后营养指数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价值分析

    赵文俊柴亚欣侯孟岩赵丹丹...
    1207-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成像定量参数APT信号强度(APT S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CRT)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选择接受完整NCRT及手术治疗的98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NCRT前对患者进行APT检查,测定APT SI和ADC值,计算并记录PNI.对所有研究对象实施NCRT治疗,依据术后病理学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包括病理完全缓解(PCR)组和非PCR组.结果:经NCRT治疗后,98例直肠癌患者中40例(40.82%)达到PCR,58例(59.18%)未达到PCR.PCR与非PCR两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患者的治疗前APT SI和PNI显著高于非PCR患者,治疗前ADC值显著低于非PC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患者治疗前APT SI与ADC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66,P=0.04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T SI、ADC值、PNI与直肠癌患者NCRT后非PCR密切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PT SI、ADC值、PNI单独及三者联合预测非PC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9%和52.5%、69.0%和67.5%、56.9%和72.5%、82.8%和82.5%.结论:APT定量参数及PNI联合有助于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NCRT疗效.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表观扩散系数预后营养指数

    基于MR超分重建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早期宫颈癌淋巴血管浸润的价值

    何月明罗锦文张婷戚莹莹...
    1213-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深度迁移学习超分重建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早期宫颈癌(CC)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0例早期CC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对矢状面T2WI抑脂非增强序列原始图像(OI)进行深度迁移学习超分重建图像(SRI),并采用ITK-SNAP软件在OI及SRI上对全肿瘤区域进行3D标注,根据病理结果分为LVSI阳性与LVSI阴性组,并按照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80例)和验证集(20例).对OI、SRI标注图像3D VOI进行特征提取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分别建立LightGBM影像组学模型,使用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基于O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鳞癌LVSI状态,训练集AUC=0.795(95%CI:0.696~0.894),敏感度为 0.533,特异度为 0.920;验证集 AUC=0.637(95%CI:0.350~0.924),敏感度为 0.429,特异度为0.923.基于S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鳞癌LVSI状态,训练集AUC=0.817(95%CI:0.722~0.913),敏感度为 0.920,特异度为 0.717;验证集 AUC=0.815(95%CI:0.625~1.000),敏感度为0.667,特异度为0.786.两组图像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校准和区分能力,SRI较OI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提高,DCA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结论:基于MR深度迁移学习SRI影像组学模型对术前预测宫颈癌LVSI状态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较OI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有所提高,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宫颈癌磁共振成像超分重建影像组学淋巴血管浸润

    结合监测点优化的能谱扫描在双低剂量下肢动脉血管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梅莞翠李铖铖汤倩陈文...
    1221-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能谱扫描结合胭动脉水平监测在双低剂量(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下肢动脉血管CT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需行下肢CTA检查的111例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35例)采用常规扫描模式,对比剂105 mL,监测腹主动脉;B组(38例)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对比剂95 mL,监测腹主动脉;C组(38例)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对比剂85 mL,监测胭动脉.记录3组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剂量.对于B、C两组,生成50 keV单能图像进行分析.由2位医师采用5分法对3组图像腹髂段(AIS)、股胭段(FPS)和膝下段(LKS)进行图像质量评分.测量CT值及噪声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比较3组图像间的客观参数、主观评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结果:C组对比剂剂量较A组降低了 19.04%,ED降低了 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两组在各血管处CT值均高于A组(P<0.05).从腹主动脉到踝动脉,C组的客观图像质量优势逐渐显现,在踝动脉处的SNR和CNR最高,其次为B组,A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方面,AIS段3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S段B、C组评分高于A组;LKS段C组评分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下肢C T A、腹主动脉点监测扫描方案相比,能谱结合胭动脉水平监测点扫描方案在双低剂量下可提高下肢动脉的图像质量,尤其提高了对膝下血管的显示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谱CT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下肢动脉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阈值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