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苗健青

双月刊

1002-3321

zsxb@fzu.edu.cn

0591-87892444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523号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的宗旨,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展示开放型学术刊物的风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果考量的司法裁判证伪

    于宏仲辰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果考量在我国司法裁量中的地位凸显,源自对英美法中后果考量裁判理论的误读.对于恪守合法性前提的法律适用过程而言,后果考量的思考模式既不能契合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也并非法律解释中一种独立的解释方法,因此,难以独自担负起法律续造的重任和使命.多数学者认为,疑难案件领域是后果考量的用武之地,但经过梳理与论证发现,即便在规范不敷适用的疑难案件领域,后果考量也无法如后果论者所主张的那样发挥重大作用,仍需借助教义学进行场域的转换.后果考量真正的运行逻辑决定了它更适合作为立法考量的重点,而非以演绎主义为根本逻辑和界限的司法裁判.

    后果考量演绎主义法律方法司法裁判

    公民环境监测法律主体资格之认定

    郑艺群郑金宇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处于由量变转为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治理愈发艰难、复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环境监测也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完善环境监测的法律主体,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公民享有环境监测的权利,应在具有一定环境监测行为能力的条件下,拥有环境监测的法律主体资格.同时,大数据的兴起拓宽了公民获取信息的非官方渠道,公民比以往任何时刻更需要法律来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和制约政府的公权力.因此,需要从环境监测社会化的基础理论出发,研究公民环境监测法律主体资格之认定,引入"业主"概念,建立公民环境监测法律主体资格认定机制,提高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

    环境监测公民环境监测权公民环境权

    人际信任的南北差异与跨区域经历的影响

    白丽英白世龙黄诗琦张艺瑶...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文化对比研究发现,不同国家之间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差异,会影响包括人际信任在内的诸多心理因素.我国因地理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南北差异,是否也会导致人际信任水平的不同,现有研究暂无定论.研究一依据世界价值观调查WVS Wave 7(2018)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南方人对于陌生人的信任显著高于北方人;研究二采用微观调查进一步探索了跨区域(南北)经历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跨区域经历者对同地区来源个体的信任,显著高于无跨区域经历者,具有类似"他乡遇故知"的效应;有跨区域经历者对陌生人的信任,呈现"入乡随俗"的变化趋势.

    人际信任南北差异跨区域经历

    人际知觉中面孔二态性的人格标签效应

    陈丽君黄美林蒋销柳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研究着重从进化角度讨论面孔二态性的择偶意义,忽略了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对不同性别化的面孔贴上不同的人格标签,并产生不同的社交结果.睾酮水平与攻击性的联结以及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是理解面孔二态性人格标签效应来源的生理和社会认知视角;人际知觉中人们对面孔二态性人格标签的权重会因情境需求的不同而不同,表现出高度灵活性,体现人类的情境感知适应性;人们对面孔二态性人格标签效应具有潜在的可调节性,因此,未来这方面还具有很大的讨论和发展空间.

    人际知觉面孔二态性面孔性别刻板印象情境感知适应性

    《呼音汉语方言厦台话韵调文学字汇》研究

    王进安卢毅琨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音汉语方言厦台话韵调文学字汇》是一本清代流传下来的闽南方言韵书,2002 年 5 月于台湾整理出版.该书的编纂体例,与多数的闽南方言韵书大致相同,都是 15 个声类,8 个声调,只是韵部系统略有差别.该书共分 45 个韵部,有 6 个韵部实际上存在较多两两重叠的现象,可以合并为 42 韵部.该书的编排体例、声韵调情况和词汇系统与另一本闽南方言韵书《八音定诀》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从该书声韵调分析的情况及其与《八音定诀》的特殊关系来看,该书的音系具有杂糅厦台两地闽南腔的混合型语音特点.该书罗列的方言词汇对闽南方言词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呼音汉语方言厦台话韵调文学字汇》体例声韵调

    客家女性歌剧形象探析——以福建原创歌剧《土楼》与《松毛岭之恋》为例

    刘华芳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形象的"中心地位"是中国歌剧舞台上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显著的文化标识,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变化.近年来,福建省原创歌剧《土楼》与《松毛岭之恋》,聚焦客家文化,并以客家女性角色的行为和内心世界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作品成功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客家女性形象,展现了客家文化深厚而浓郁的精神内涵.这种以西洋歌剧成功演绎地方传统文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女性歌剧形象《土楼》《松毛岭之恋》

    当代台湾科幻叙事的面相与基点——以《明道文艺》为中心的分析

    张甸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道文艺》的科幻叙事既展现了当代台湾科幻叙事的丰富面相,也提供了理解台湾地区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与文化空间变迁的重要视角.《明道文艺》构筑了台湾科幻文学的重要创作阵地,推动了科幻文学叙事的多样美学探索,搭建了两岸科幻叙事对话互动的桥梁,形成了科技与科幻主题的鲜明旨趣.《明道文艺》的科幻想象集中探讨了何为"世界"或"宇宙"的问题、何为"人"的问题或何为"生命"的问题、何为"文明"及人类文明之唯一性的问题.《明道文艺》科幻文学的认同叙事聚焦于族群认同叙事、伦理认同叙事、文化美学认同叙事,反映了与其所处时代的密切联系.

    《明道文艺》科幻叙事想象焦点认同叙事

    国际传播语篇建构探究:跨文化认知框架转换与概念整合

    钟晓文
    16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国际传播语篇建构,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本质上是通过言语形式与信息内容的跨文化认知关联建构,唤醒传播对象的语境知识,激发传播对象的跨文化心理空间建构,开启传播对象的认知框架转换,从而进行语境知识、概念符号、语篇言说的跨文化修辞建构,呈现或建构相异文化的同理共情,助益传播对象的跨文化认知,据此实现语篇的国际传播效能.

    概念整合理论国际传播语篇认知关联建构认知框架转换

    Abstracts

    170-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