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科学学报
分子科学学报

孙家钟

双月刊

1000-9035

fzxb@vip.163.com

0431-85099521

130024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分子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出版发行分子层面的有面、无机、分析、物理化学、生物、高分子等领域高水平的研究综述、论文、快报和简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铜催化有机硼试剂参与的自由基不对称C(sp3)—C(sp2)键构建反应

    徐丹彤梁思谋杨昌江李忠良...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硼试剂具有易于合成、稳定以及低毒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C—C键的构建中。其中,铜催化有机硼试剂参与的 自 由基不对称(杂)芳基/烯基化反应是构建手性C(sp3)—C(sp2)键的重要方式之一,该类型反应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性配体的合理设计,其与铜组成的手性协同催化体系既要保证反应的高效启动,还要实现高活性烷基自由基的立体控制。本文综述了两种类型手性配体的发展对这个领域研究进展的影响,并对该领域做出展望。

    铜催化剂自由基不对称有机硼试剂手性配体

    光催化CO2还原为CH4研究进展

    孙容张崇文刘科宜王佳忍...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阳能驱动二氧化碳光催化还原为CH4是缓解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的有效策略,然而,光催化效率较低以及产物选择性差,严重阻碍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探究光催化CO2还原反应机理对解决以上问题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本文对光催化CO2还原为C1产物的基本原理及路径进行阐述,主要综述提高CO2光还原效率以及CH4选择性的方法,如构建异质结、设计结构缺陷、引入单原子催化剂以及其他方法,最后指出CO2光还原CH4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光催化CO2CH4异质结缺陷工程单原子催化剂

    基于柱[5]芳烃的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硝基芳香族化合物

    郭荣荣王鑫王艳杨英威...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一种基于能量转移的荧光检测硝基芳香族化合物(NACs)的方法。以1,8-萘酰亚胺功能化的柱[5]芳烃为原料,通过超分子自组装制备了荧光超分子聚合物(P5NPs)。当加入NACs时,P5NPs溶液的固有荧光强度会迅速降低甚至淬灭,这可以归因于P5NPs向—NO2基团的能量转移。研究表明,P5NPs对NACs具有普遍的灵敏响应。因此,本研究通过超分子方法构建了荧光聚合物P5NPs,能够高灵敏检测NACs,为开发新一代多功能荧光超分子聚合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超分子聚合物自组装柱[n]芳烃荧光材料传感检测

    基于接力催化下2-吲哚甲醇的串联反应构建3,3'-双吲哚骨架

    刘凯悦马晓芳杨爽陈瑜瑜...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了一种钯和布朗斯特酸接力催化下2-吲哚甲醇与邻氨基苯乙炔的串联反应,高收率地合成了结构多样的3,3'-双吲哚衍生物(33个样品,产率高达98%)。该反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不仅能够放大至克级规模,同时产物还可以进行合成转化。更为重要的是,本文通过控制实验详细研究了接力催化体系中两个催化剂活化底物的模式。该反应为接力催化策略在2-吲哚甲醇参与的串联反应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合成3,3'-双吲哚衍生物提供了高原子经济性的策略。

    3,3'-双吲哚2-吲哚甲醇邻氨基苯乙炔接力催化串联反应

    Ni助剂对Co/AC催化CO加氢制高碳醇性能的影响

    吴桐赵子昂李怡蕙朱何俊...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 Ni助剂对于调变Co/AC催化剂表面富碳缺氢化学环境的作用,考察了 Ni掺杂对CO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采用物理吸附、程序升温还原、化学吸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o/AC催化剂中掺杂Ni助剂后,随着Ni助剂质量分数由0%增加至3%,C6+高碳醇在醇类产物的分布由31。3%提高至51。7%。Ni掺杂为促进高碳醇的醇分布提供了新思路。

    CO加氢Co/AC催化剂高碳醇Ni掺杂

    稀土成核剂WBG-Ⅱ对等规聚丁烯-1结晶行为的影响

    李治岐李景庆蒋世春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熔融共混将稀土成核剂WBG-Ⅱ引入等规聚丁烯-1(iPB-1),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差示扫描量热(DSC)、偏光显微镜(POM)对iPB-1结晶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WBG-Ⅱ引入未改变iPB-1熔融结晶得到的晶型,仍为晶型Ⅱ;随着WBG-Ⅱ用量增加,iPB-1结晶温度Tc,peak、晶型Ⅱ熔点Tm,Ⅱ和结晶度Xe,Ⅱ均先升高后趋于平缓,WBG-Ⅱ引入促进了 iPB-1熔融结晶,但用量更多时促进作用减弱;在相同等温结晶温度Tc下,WBG-Ⅱ引入明显缩短了 iPB-1半结晶时间t1/2,提高了 iPB-1球晶径向生长速率G,加快了 iPB-1等温结晶动力学,且随Tc升高该加快作用减弱。iPB-1熔融结晶为晶型Ⅱ的过程中,需iPB-1熔体中无规线团构象转变为11/3螺旋构象,而WBG-Ⅱ引入iPB-1后可避免其在降温过程中熔融结晶为晶型Ⅱ的临界降温速率øc升高,表明WBG-Ⅱ可促进iPB-1链构象调整能力从而弱化iPB-1"强熔体"特点。所得结果为理解高分子结晶过程并为iPB-1成核剂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思路。

    等规聚丁烯-1熔融结晶稀土成核剂WBG-Ⅱ

    氧吸附诱导ε-Fe2C表面重构的理论研究

    阮志慧张煜华李哲李金林...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ε-Fe2C表面氧吸附结构,考查不同氧覆盖度(θo)和氧势(μo)条件下的Wulff结构演变,以及氧消除反应机理。结果发现在低氧覆盖度(θo=0。25)和较低氧势(μo<-7。1 eV)条件下,高活性(1(2)1)表面保持优势占比(55%~90%),惰性(101)表面占比小于25%。升高氧势和氧覆盖度,ε-Fe2C暴露表面以(2(2)1)和(100)为主。在实际反应条件(300 ℃,1 000 kPa,V(CO)/V(H2)=1)下,其μo约为-7。5 eV,ε-Fe2C表面以(1(2)1)为主,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性能。氧消除反应计算结果显示,(1(2)1)表面易于发生氧消除,能垒为1。33 eV,与Wulff形貌模拟结果一致。

    ε-Fe2C表面重构吸附氧消除反应Wulff结构

    加速计算高分子溶液中流体力学相互作用的机器学习方法

    杨毅恩马琳丁明明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研究高分子溶液的动力学行为来说,计算分子动力学(MD)采用的隐式溶剂模型中的流体动力学相互作用(HI)是极其重要的。对于计算HI来说,Cholesky方法是最常用到的分解扩散张量的方法。然而,当体系包含粒子的数目较大时,该方法所需的计算量往往大到难以承受。因此,开发计算HI的高效率技术非常必要。近来,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神经网络(DNN),已经在计算多体相互作用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该技术可以显著减少MD模拟所需的计算时间,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本项研究中,通过应用机器学习方法,我们发展了一种用于加速计算HI的DNN模型,其相互作用训练集通过针对高分子和溶剂的MD模拟来获取。该DNN模型则通过Deepmd-kit软件包来训练。我们选取表现最好的模型,用以取代对扩散张量的分解。计算得到的高分子链的回转半径和扩散系数用来验证模型的精确度。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显式溶剂模型,我们的DNN模型在计算单链的回转半径和扩散系数方面具有优秀的计算精度。此外,该方法还具有两个显著优势。首先,设计训练集只需要特定链长的一条链,其结果却可以应用于其他链长却不影响计算精度。这就大大降低了训练需求。其次,运行时间与链长线性相关,这就使得计算HI的计算成本也大幅缩减。总之,我们开发的方法提供了一种针对长期悬而未决的计算高分子溶液中的HI的成本过于高昂的解决思路。

    流体力学相互作用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

    香荚兰挥发性成分色谱保留的理论预测模型

    堵锡华李靖陈艳宋明...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荚兰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名贵天然香料,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为建构香荚兰提取物挥发性成分保留指数神经网络的定量结构-保留相关性模型,根据香荚兰提取物挥发性成分中原子的特性和连接状态,在分子拓扑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子结构参数-分子键指数mF,并计算了香荚兰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连接性指数(mX),优化筛选了其中的3X和4Xpc,将选取的分子键指数和连接性指数的4种分子结构参数,作为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输入层变量,色谱保留指数作为输出层变量,采用4-10-1的神经网络结构,构建的预测模型总的相关系数R为0。996 3,根据该模型计算得到的香荚兰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保留指数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26%,该误差明显低于多元回归方法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4。71%。结果表明,香荚兰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保留指数与4种分子结构参数之间具有很好的非线性关系,杂原子及—CH3,—CH2—,—CH(\)和(C)等基团片段,是影响香荚兰提取物挥发性成分保留指数大小的主要因素。

    香荚兰挥发性成分色谱保留指数分子键指数定量结构-保留相关神经网络

    一种新型镉基三元配位聚合物作为铁离子的发光探针以及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宋冠英赵仑景宏伟王紫蕴...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型三元配位聚合物(CP),[Cd2(L)2(bimb)2]n·3DMF· 2H2O(H2L=N,N-二(4-羧基苄基)苯胺,bimb=1,4-二(1-咪唑)苯)。该合成物为二维层状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对铁离子表现出优异的检测能力,猝灭常数Ksv=3。812×104。此外,该复合物对白色念珠菌也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为20 μg·mL-1。

    配位聚合物铁离子白色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