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针床全成形休闲西服的工艺设计与成形原理

    刘博丛洪莲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休闲西服的一次成形编织,以日本岛精公司四针床电脑横机为依托,对四针床全成形西服的成形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全成形西服与普通毛衫版型的区别,选取衣身、领型为研究对象,对其工艺设计方法和成形原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裁剪式西服到全成形西服转换过程中,可采用矩形滑移变换的方法进行工艺转化;衣身采用局部编织可形成弧形下摆,采用收放针可形成分割线;衣领中翻领采用边编织边移针的连身立领编织方法与后领窝衔接,驳头超过门襟中心线的区域采用矩形滑移方法变换至内部;局部前、后片不同形状的区域在保持前、后针床线圈编织平衡的前提下,通过不等长编织和不等宽编织可实现精确尺寸调整.

    全成形休闲西服四针床电脑横机成形工艺矩形滑移变换

    面料及运动速度对连衣裙三围形态的影响

    陈丽丽刘成霞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面料和运动速度对服装造型的影响规律,选取身材相似的3名受试者和5种常见面料,按照受试者尺寸制作成连衣裙,利用三维动作捕捉仪获取受试者着装状态下,不同运动速度时连衣裙胸围、腰围和臀围表面的坐标点,通过曲线拟合得到三围曲线,并提取曲线面积、曲线周长、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4个参数,作为客观评价连衣裙外观形态的参数.研究得出:面料和运动速度对连衣裙的4个参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腰围参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臀围,最后是胸围;短纤纱等不易变形的织物形成的胸围曲线较小,腰围和臀围曲线较大,且三围形态不易受运动速度的影响.

    面料运动速度服装造型三围形态动作捕捉连衣裙

    基于改进YOLO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缝纫手势检测

    王晓华姚炜铭王文杰张蕾...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机协作领域,针对动作手势相似度大,环境复杂背景下手势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检测识别缝纫手势的方法.以4种复杂缝纫手势作为检测对象并构建缝纫手势数据集,通过在YOLOv3低分辨率的深层网络处增加密集连接层,加强图像特征传递与重用提高网络性能,实现端到端的缝纫手势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缝纫手势测试集中,训练后的模型平均精度均值为94.45%,交并比为0.87,调和平均值为0.885.通过对比区域卷积神经网络、YOLOv2以及原始YOLOv3算法,提出的改进方法检测精度有显著提升;同时在GPU加速情况下,平均检测速度为43.0帧/s,可完全满足缝纫手势的实时检测.

    缝纫手势识别目标检测YOLO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服装缝纫人机协作

    微信平台上服装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与传播意愿的影响

    杜沁盈陈舒陈李红
    14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多媒体形态下消费者购买服装的影响因素,基于分众传播理论,研究了微信平台上服装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首先提炼出微信平台服装品牌形象构成维度,包括产品形象、宣传形象、企业形象和网络平台形象;其次,通过问卷法调查消费者对各维度的感知情况及其对购买意愿与分享意愿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服装品牌形象各维度感知差异正向影响其购买意愿与分享传播意愿,其中:网络平台形象和企业形象对购买意愿影响最为显著;网络平台形象和产品形象对分享传播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从重视差异化需求、巧用视觉设计、建立受众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微信平台上服装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建议.

    服装营销微信平台服装品牌形象分众传播理论购买意愿分享传播意愿

    基于缓冲对刀策略的自动化铲板组件设计

    丁彩红李署程季兴跃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化纤纺丝生产中对喷丝板进行自动化铲板的需求,首先,提出一种自动铲板方法并设计了具有串并联弹簧缓冲对刀结构的铲板组件;然后,通过规划铲刀组件的对刀运动参数,建立组件的动力学模型,确定缓冲弹簧的刚度系数;同时对铲刀组件的对刀运动进行Adams仿真,验证运动参数设计和串并联弹簧缓冲对刀结构设计的正确性;最后,搭建了自动化铲板实验平台,开展对刀阶段的接触力测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际对刀时的受力趋势与仿真结果一致,铲板组件可有效清洁喷丝板面,且随着铲刀接触力的增大铲板效果越明显,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自动化铲板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

    化纤纺丝喷丝板弹簧缓冲自动化铲板Adams仿真

    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锭子弹性管性能优化

    莫帅冯战勇唐文杰党合玉...
    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得到减振弹性管对下锭胆的支承弹性和锭子高速运动下的稳定性等性能的最优匹配效率,依据减振弹性管的等效抗弯刚度及底部等效刚度系数公式,利用MatLab数值分析软件构建弹性管抗弯刚度和底部挠度数学模型.首先,结合Isight优化软件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构建其近似模型,且使精度达到可接受水平,并以模型的关键结构参数弹性模量、螺距、槽宽、壁厚为设计变量,结合遗传算法对弹性管抗弯刚度和底部挠度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得到Pareto最优解集和Pareto前沿图,确定出减振弹性管结构工艺参数的优化方案.通过对优化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方案在保证减振弹性管弹性的同时,其底部振幅明显减弱.

    减振弹性管径向基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多目标优化锭子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王建坤蒋晓东郭晶杨连贺...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氧化石墨烯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综述了近几年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吸附材料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与结构特征,然后将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吸附材料分成共价键改性材料和非共价键复合材料.针对氧化石墨烯上不同官能团的化学修饰,将共价键改性材料划分成5类:羰基功能化、羧基功能化、羟基功能化、环氧基功能化和碳碳双键功能化.根据复合材料结构形态的不同,将非共价键复合材料划分成3类:氧化石墨烯基凝胶、氧化石墨烯基分离膜、氧化石墨烯基磁性吸附剂.最后讨论了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吸附材料在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的联合功能化处理有望成为氧化石墨烯吸附材料的发展方向.

    氧化石墨烯共价键改性材料非共价键复合材料吸附材料废水处理

    自由基引发剂制备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腈研究进展

    赵亚奇郭雯静杜玲枝赵振新...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高品质聚丙烯腈(PAN)共聚物用于PAN基碳纤维生产,针对水相悬浮聚合、水相沉淀聚合和混合溶剂沉淀(悬浮)聚合等自由基聚合工艺的优缺点,结合其反应特征,综述了近几年来自由基引发剂制备高相对分子质量PAN共聚物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油溶性或水溶性引发剂的选择机制,并对制备高相对分子质量PAN共聚物的理论与实验进行分析.根据单一引发剂制备PAN共聚物的实验结果发现:采用纯水相聚合体系可制得高转化率和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AN共聚物;采用混合溶剂沉淀(悬浮)聚合反应体系,可在不降低聚合反应产率的前提下,对PAN共聚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合理调节.

    自由基引发剂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腈水相体系混合溶剂引发剂选择高品质碳纤维原丝

    基于光子晶体的结构色织物研究进展

    陈佳颖辛斌杰辛三法杜卫平...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印染行业污染高、能耗高的问题,综述了一种绿色环保的纺织着色印染方式,即结构生色的织物着色方法;分析了其光子晶体结构的生色原理,并将采用光子晶体结构的色织物制备方法总结为一步法和二步法.一步法为直接在织物表面涂覆结构色材料,其中重力沉降法和垂直沉积法制备方法简单,静电自组装法结构色织物的厚度可控,喷墨打印法可实现织物的局部精准着色,雾化沉积法适用于不规则织物表面的印染,磁控溅射法适用于各种材料织物的染色;二步法为从结构色纤维、纱线到织物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复杂,但制备织物的力学性能较一步法好,印染织物后其色牢度优.最后总结了结构色织物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光子晶体蛋白石结构色结构色织物非角度依赖

    环境温度突变时人体热感觉变化机制研究进展

    黄倩倩李俊
    18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善人体热感觉评价体系,从环境温度突变特征参数、热感觉动态变化规律、热感觉预测模型3个方面对热感觉变化机制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环境温度突变的研究集中于中小温差突变,从热舒适的角度提出5℃ 可能是不同环境温度突变的最大可接受温差阈值;动态热感觉与皮肤温度及其变化率、核心温度及其变化率有关;已有的热感觉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但在冷热环境温度突变下的适用性仍需大量人体实验进行优化与验证.最后指出有必要扩展环境温度突变研究的应用范围至特殊高温作业人群,建立突变强度分级规则,细化服装在温度突变下的作用,建立适用范围更广的热感觉预测模型.

    温度突变热感觉热感觉预测模型皮肤温度感受器皮肤温度变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