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丝胶蛋白共混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夏榆姚菊明周杰毛梦慧...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纤维的服用舒适性,将PBS与天然高分子丝胶蛋白共混,经熔融纺丝制成PBS/丝胶蛋白共混纤维,研究了丝胶蛋白质量分数对纤维形态结构、化学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与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纤维具有丝胶蛋白为分散相,PBS为连续相的形态结构;丝胶蛋白的存在改善了PBS纤维断裂伸长率过高的问题,当其质量分数达到 15%时,共混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为 8.9%;共混纤维的饱和回潮率为3.90%,接近于合成纤维中的锦纶,说明共混纤维亲肤性能优良;此外,土埋降解实验6 周后共混纤维的质量损失率可达 53.6%,具有快速降解的能力.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丝胶蛋白共混纤维吸湿性生物可降解性

    海岛纤维用增塑改性聚乙烯醇的制备及其性能

    王双华王冬付少海仲鸿天...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海岛纤维碱减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双季戊四醇、硬脂酸钙和抗氧剂B225 为复配增塑剂,对聚乙烯醇(PVA)进行增塑改性,通过熔融加工制备了高热分解温度的改性PVA.通过研究三者的添加量及熔融加工温度对PVA性能的影响,优化PVA的增塑改性工艺.对PVA与复配增塑剂之间的氢键作用、改性PVA的断面形貌、结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双季戊四醇、硬脂酸钙和抗氧剂B225 的质量占比分别为 15、3 和1,熔融加工温度为 200℃时,复配增塑剂与PVA之间的氢键作用较强,PVA结晶度降低,熔点降低到178.2℃,热分解温度提高到 301.3℃,提供了 123.1℃的加工窗口;改性PVA水溶性良好,在 25℃下也能完全溶解.研究结果为实现以PVA为海组分的绿色环保海岛纤维的制备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聚乙烯醇熔融加工高热分解温度增塑改性水溶性海岛纤维

    负载WO3 的细菌纤维素/Au膜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周堂汪邓兵赵磊刘祖一...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一种新型纳米纤维材料用于催化降解抗生素废水,通过化学还原法在分散的细菌纤维素(BC)纳米纤维上沉积 Au 纳米颗粒,然后以此为载体采用真空辅助过滤方法形成均匀负载纳米 WO3 光催化材料的BC/Au-WO3 纳米纤维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样品的组成结构和表观形貌,并对其进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交流阻抗、力学性能、光催化和光电催化测试.结果表明:BC纳米纤维可对WO3 颗粒起到良好的柔性支撑作用,同时Au纳米颗粒的加入可降低材料的电荷转移阻抗并增强光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相对于单一的光催化反应,光电催化反应可加速降解反应并能提高降解率;在 2.0V附加电压和 150 W氙灯下BC/Au-WO3 在 3h 内对盐酸四环素的催化降解率可提高至 78.4%.

    三氧化钨细菌纤维素光电催化纳米纤维膜抗生素废水降解Au纳米颗粒

    海藻酸钠/改性氧化石墨烯微孔气凝胶纤维制备与吸附性能

    孙将皓邵彦峥魏春艳王迎...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海藻酸钠(SA)/氧化石墨烯(GO)复合纤维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及其力学性能,以轻质碳酸钙作为成孔剂,马来酸酐接枝氧化石墨烯(MAH-GO)微粒作为增强剂,SA作为基体,采用湿法纺丝与冷冻干燥法,经酸性置换制备SA/MAH-GO微孔气凝胶纤维,并对其化学结构、形貌和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MAH-GO质量分数对微孔气凝胶纤维断裂强度的影响,采用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MAH-GO质量分数为 0.5%时,SA/MAH-GO微孔气凝胶纤维的拉伸断裂强度最优,为 0.513 cN/dtex,与SA/GO气凝胶纤维断裂强度相比提高了 11.51%,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主要受到化学吸附机制控制,对亚甲基蓝最大吸附量可达 2400.66 mg/g.

    改性氧化石墨烯轻质碳酸钙海藻酸钠气凝胶吸附性能阳离子染料

    高压静电加载形式对聚合物熔体静电直写制备效果的影响

    李好义贾紫初刘宇亮谭晶...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熔体静电直写制备过程中电极正接与反接造成的差异,利用ANSYS对不同高压静电加载形式下纺丝区间的电场强度大小、分布以及电场方向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从产生射流临界电压、射流速度、纤维直径、纤维沉积精度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互印证:电极正接的情况下喷头处电场强度较反接高出14%左右,纤维直径更细,射流速度更快,相同距离下产生射流所需要的临界电压仅为反接的 35%~74%;电极反接的情况下接收板位置电场强度较正接高 35%左右,电场强度分布更加均匀,电场方向更加一致,更有利于提高纤维在电场中的稳定性,纤维沉积偏差较正接降低 35%~51%.

    熔体静电直写电场模拟静电纺丝聚合物纤维支架聚己内酯电场方向

    生丝传统检验与电子检测的碳足迹核算与评价

    许建梅潘璐璐伍冬平卞幸儿...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响应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对生丝检验阶段进行了初级活动数据采集,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传统检验和电子检测 2 种检验过程中的碳足迹进行核算.结果表明:生丝传统检验方法和电子检测方法的碳足迹分别为 0.2355 及 0.2336 kgCO2e/kg,温室气体(GHG)排放主要来自恒温恒湿间的用电;单个检验项目中切断检验的GHG排放最高,外观检验次之,二者的GHG排放分别占传统检测方法的 53.07%、36.88%;3 个委托检验项目中茸毛检验的GHG排放最高,为 0.0145 kgCO2e/kg,含胶率检验与单丝强伸度检验的排放均较低;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每批丝的总质量对总排放的影响在 3.95%以内(95%置信区间).建立的生丝检验过程中初级活动数据的调研与分配方法,碳足迹核算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可为丝绸行业进行碳足迹核算提供数据与方法参考.

    生丝检验碳足迹核算生命周期评价温室气体

    新型缫丝成筒技术的工艺优化

    罗海林苏健金万慧傅雅琴...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缩短生丝加工流程并改进现有的缫丝成筒技术,在自动缫丝机基础上,借鉴络筒机的络交卷绕和张力控制等方法,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缫丝成筒设备及技术.通过正交分析法优化了缫丝成筒技术的工艺参数,并考察该缫丝成筒技术制备的缫丝成筒生丝与自动缫丝机制备的小 生丝和小 生丝经复摇、整理、泡丝、络筒等传统工序制备的传统筒装生丝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选用的原料茧,当选择卷绕速度 130 m/min、超喂比 1.15、干燥温度90℃、油剂体积分数5%作为工艺参数时,该技术制备的缫丝成筒生丝同时具有相对较好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和抱合性能.缫丝成筒生丝的分子基团和结晶结构等微观结构、断裂伸长率、柔软性等力学性能与传统筒装生丝相近,而断裂强度、抱合指标要明显优于传统筒装生丝.新型缫丝成筒技术制备的筒装生丝优异的性能表明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缫丝成筒缫丝设备生丝短流程工艺优化力学性能

    基于分形的棉条建模及其牵伸过程的仿真

    谢鹏浩李勇陈晓川汪军...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计算棉条牵伸力的变化,以提高棉纤维牵伸的质量,依据分形理论的建模思想,将具有相同圆形截面的棉纤维按照分形理论进行排列,构建了新的棉须条模型.基于动态牵伸和静态牵伸的相似性,将该模型进行静态拉伸仿真,得出不同定量的棉条静态牵伸力.结果显示须条静态拉伸力与动态牵伸力的平均误差为 5.66%,最大相对误差在 12%以内.利用线性拟合求出动态牵伸力与静态牵伸力的关系式,成功预测了不同定量下的牵伸力.此外,得出了在定量为25.60 g/m时,静态牵伸力随牵伸倍数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仿真牵伸力与动态牵伸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建立的分形须条模型有效,也为动态牵伸力的近似预测提供参考.

    棉须条分形结构动态牵伸力静态牵伸力牵伸质量

    赛络菲尔包缠纱结构建模分析与性能优化

    刘帅郭晨宇陈鹤文杨瑞华...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定量预测实际生产中赛络菲尔(Sirofil)包缠纱的性能,分析了其成纱加捻过程和特点.根据加捻三角区中的几何关系,推导出三角区纱线质心相对锭子偏移距离与纱线捻回角的关系,并得出半个捻回纱线质量的计算公式;对加捻三角区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力矩平衡方程,解释了Z捻纱捻度由下向上的传递规律,分析了长丝与短纤须条的相对位置对Sirofil包缠纱强力的影响;最后对模型求解并进行实验验证.模型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隔距变大纱线质心偏移距离变大,须条捻回角减小;汇聚点之上单纱捻向与汇聚点之下传递捻向相同,且短纤须条位于长丝左侧时所加的捻度较之在右侧时多.该模型和实验为Sirofil包缠纱性能和结构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赛络菲尔包缠纱环锭纺纱线结构加捻三角区捻回角

    基于视觉校准的环锭纺细纱条干特征在线提取方法

    陶静汪俊亮徐楚桥张洁...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纱线高速回转、毛羽条干交织导致的条干轮廓特征难以准确提取的问题,提出了深度学习与形态学运算融合的在线提取方法,设计了图像在线采集系统与校准定焦方法,为轮廓特征提取提供高质量输入,构建了基于整体嵌套边缘检测神经网络和形态学运算的细纱条干轮廓特征提取重构模型,实现毛羽干扰下的条干轮廓在线准确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轮廓提取准度指标OIS-F(optimal image scale)、ODS-F(optimal dataset scale)达到了 0.91,平均准确率AP达到了 0.89,相对于当前方法提高了 7%以上.基于提取的轮廓特征计算的条干不匀CV值,与CT3000 均匀度检测仪的平均误差小于 4%.

    细纱条干均匀度在线检测机器视觉轮廓提取条干CV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