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β-环糊精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王宸杨贾洁李发学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成本较低、绿色环保和优良吸附特性的重金属吸附材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β-环糊精(β-CD)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β-CDMOF);利用柠檬酸(CA)作为交联剂,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良好水稳定性的β-CD基吸附剂(β-CDMOF/CA).并以印染废水中主要的重金属离子Sb(Ⅲ)、Pb(Ⅱ)为吸附对象,探讨了吸附剂对 2 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CA用量为β-CDMOF质量的 3 倍时,所制备的吸附剂 β-CDMOF/CA(1∶3)对 2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最高,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均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即化学吸附;当Sb(Ⅲ)、Pb(Ⅱ)溶液 pH 值分别为 6 和 5 时,β-CDMOF/CA(1∶3)对它们的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 515.46 和591.71 mg/g;经过 5 次吸附-解吸附后,β-CDMOF/CA(1∶3)对Sb(Ⅲ)、Pb(Ⅱ)的去除率仍高于 75%,具有稳定的循环吸附性能.

    β-环糊精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印染废水重金属离子吸附

    基于男性腰臀裆部NURBS曲面模型的内裤数字化制版

    任泽钟安华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男士内裤版型因前裆凸起量规定模糊而导致内裤裆部不合体的问题,对男性人体建立腰臀裆部曲面仿真模型,依据曲面模型生成合体的数字化内裤版型.运用三维人体扫描仪获取实验对象腰臀裆部点云数据,使用逆向工程软件提取点云数据中能表征腰臀裆部形态的点云坐标集,按照NURBS曲线曲面原理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腰臀裆部曲面模型并对 7 块曲面进行展平,以ET服装CAD软件为版片编辑平台生成合体的男士内裤版型.结果表明:从点云数据中提取 7 个特征截面的点云坐标集构建的曲面模型能够表征腰臀裆部体表形态,数字化男士内裤版型在虚拟试衣和真实试穿中十分贴合男性腰臀裆部形态,内裤服装压强范围在 0~2.4 kPa之间,可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验证显示采用腰臀裆部曲面模型生成数字化内裤版型是合理的,数字化内裤版型更符合人体腰臀裆部形态特征,为合体和贴体服装版型的快速获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数字化服装制版男士内裤版型腰臀裆部曲面模型NURBS曲面曲面展平

    基于进化计算的现代旗袍快速推荐系统

    金曼张立杰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方便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旗袍,以现代旗袍为例,对现代旗袍的部件构成和风格进行归纳与分析,选取中国风、性感风、甜美风、简约风 4 种典型风格的现代旗袍进行部件分类和编码,构建现代旗袍风格设计部件数据库,同时,运用交互式进化计算构建现代旗袍快速推荐系统.交互式进化计算分为 2 个部分:用户评价部分和种群进化部分.该系统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和设计风格,在交互界面中展示满足用户需求的现代旗袍设计方案供用户选择.以实例对现代旗袍快速推荐系统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运用交互式进化计算方法在选择精确度和选择时间上优于顺序查询,可以更精准快速地给用户推荐心仪的现代旗袍款式,有效缩短用户选购旗袍的时间,提高用户满意度.

    现代旗袍旗袍风格进化计算风格推荐交互设计

    基于改进YOLOv4-Tiny的缝纫线迹质量检测方法

    马创佳齐立哲高晓飞王子恒...
    18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人工检测缝纫线迹质量效率低下、当前算法在缝纫线迹质量检测应用上难以检测与面料颜色相近的线迹以及易受面料褶皱、光照变化等因素干扰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4-Tiny目标检测模型,实现缝纫线迹针脚点的识别和定位,进而实现质量检测.首先在YOLOv4-Tiny中引入用SoftPool改进的卷积注意力机制,加强网络对线迹特征的注意;然后在YOLO检测头前引入由SoftPool组成的Soft-SPPF模块,实现模型在检测中对多尺度特征的利用;最后,利用改进后的算法输出针脚点的数量和坐标信息,计算线迹针脚点的密度和均匀度.实验结果表明:在自建数据集上,所提算法的平均精度达到 85.50%,检测时间为 15.9 ms,相比原算法和常用的目标检测模型更适用于缝纫线迹检测,且该方法计算所得的线迹密度结果与人工检测的差值在 0.6 针/(10 cm)内,均匀度计算结果相近,满足实际检测精度要求.

    缝纫线迹质量检测YOLOv4-Tiny卷积注意力机制快速空间金字塔池化服装质量

    纺织车间定向均流送风口结构设计及其送风性能

    高艺华钱付平王晓维汪虎明...
    18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某纺织工厂细络联车间温湿度的稳定性及均匀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细络联车间的定向均流送风口,并与复合式混流送风口对比.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对不同送风口下限定区域流场进行数值计算,通过速度、温度、相对湿度及其分布偏差系数评价两者送风效果.在此基础上搭建实验台,验证模拟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当定向均流送风口应用在不同设备布置情况下,可通过调节对开式叶片角度进行风量调节,实现相对湿度调节以达到工艺需求;可通过转动均流导板将气流送至目标区域,实现对设备区域的定向送风.复合式混流送风口和定向均流送风口的速度分布偏差系数均值分别为 0.2093 和 0.0889,温度分布偏差系数均值分别为 0.0152 和 0.0083,定向均流送风口送风效果更好.

    纺织车间细络联空调气流组织送风口结构数值模拟温湿度控制

    智能服装缝制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

    陈罡金贵阳吴菁罗千...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面料缝合过程中人力需求高、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等问题,结合机器视觉、工业机械臂和缝机等,设计并研发了从上料到缝合到下料的智能缝制成套装备.首先,对基于拉线编码器的机械臂绝对定位误差优化补偿技术、基于Canny算子的面料轮廓识别与关键点提取技术、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ID)闭环控制算法的机械臂与缝纫机速度的同步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然后,针对具体的应用需求研发了双层面料智能缝制设备,并对其进行了简单介绍.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几种技术的结合,提高了缝制成套装备机械臂的绝对定位精度、面料轮廓识别提取能力、缝制质量的一致性,减少了人工需求,助力服装缝制行业的转型升级.

    机器视觉误差补偿轮廓提取同步控制智能缝制服装

    纺织工业智能发展现状与展望

    郑小虎刘正好陈峰张洁...
    205-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探究未来智能化发展的任务与目标,基于国内外纺织工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领域的最新发展现状,结合纺织行业的相关需求,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总结了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和智能排产调度等当前纺织行业亟需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全流程智能纺织生产线、纺织装备智能运维、纺织品智能检测等典型应用案例和生产模式.最后,总结了我国纺织工业智能化发展进程中仍待突破的核心技术及产业生态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新一代纺织智能制造系统,打造全产业链协同的纺织智能生态的两点思考与展望,为我国纺织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案例参考与技术指引.

    纺织工业纺织智能化纺织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

    柔性增强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吕红丽罗丽娟师建军郑振荣...
    217-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性能优异、制备工艺成熟,但固有的脆性严重限制了其推广使用.阐述了近年来硅气凝胶柔性增强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详细分析现有柔性增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组分增强时要通过适当选择硅烷前驱体,并将其与有机聚合物或纤维复合来构建柔性网络骨架,实现化学结构和网络骨架的调控;在工艺优化方面,详细介绍了仿生干燥技术和 3D打印技术 2 种新工艺.最后,根据柔性气凝胶的未来发展方向,对突破常压干燥技术、开展聚合物交联或纳米纤维增强制备结构有序可控的柔性复合气凝胶进行了展望.

    柔性增强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材料聚合物交联结构可控

    计算机辅助配棉技术研究进展

    王梦蕾王静安高卫东
    225-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计算机辅助配棉技术的未来发展,促进棉纺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益的提升,介绍了计算机辅助配棉的系统框架,围绕其中技术模块及技术内涵,总结与分析了其发展应用情况.针对计算机辅助配棉过程中的 2 个关键模块—纱线质量预测、配棉方案制定所采用的核心技术作了重点解析,并指出联通云端市场数据、适应企业个性化生产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研究对大数据的处理效率以及对生产模式普适性还需进一步提升,同时需从特征表达、模型结构、优化算法方面探索提高模型高效性、准确性和泛用性的方法.

    计算机辅助配棉纱线质量预测机器学习优化算法产业互联

    相变冷却服热湿传递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吴珺秋李俊王敏
    234-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人体与相变冷却服之间的热湿传递机制,完善相变冷却服热湿传递模型的构建,回顾了相变冷却服热湿传递模型的相关研究.在剖析相变冷却服中热湿传递方式与路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当前其热湿传递模型研究的发展过程、特点和不足,并讨论了热湿传递模型在相变冷却服开发与性能优化方面的应用现状.认为目前针对相变冷却服的模型构建已从干热传递模型发展到热湿耦合传递模型,但仍存在简化热湿传递和通风过程,以及未考虑织物内部结构等微观因素对于相变冷却服热湿性能影响等不足,未来的相关研究工作可以考虑热湿传递的多因素耦合、冷却服内通风过程的动态模拟以及模型构建从一维到多维、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冷却服相变材料热传递湿传递热湿传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