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杂油气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杂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杨海滨

季刊

1674-4667

fzyqc@joeco.com.cn

0514-87762115 87762125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文汇西路1号

复杂油气藏/Journal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陆相细粒沉积岩岩相组合类型划分研究现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段宏亮杨保良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粒沉积岩是陆相页岩油气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层.然而该类岩石具有岩相类型多样、垂向叠置复杂的特征,已知大部分获得高产油气井对应的甜点层通常为多种岩相类型的组合.当前,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方案仍存在分歧,岩相组合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通过对比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陆相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划分方案的差异性,梳理了岩相组合的划分依据,探寻岩相组合划分新方法及其研究的油气地质意义.认为在岩相类型识别基础上,开展天文旋回理论指导下的岩相组合类型划分、展布特征刻画,对于陆相页岩油甜点精细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不同岩相组合源-储耦合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注重微运移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提升对页岩油气差异性富集的认识.

    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岩相组合类型油气地质意义陆相湖盆

    海安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冯堃
    11-1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底先存逆断层的后期反转控制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形成地垒式构造样式,喜山期右旋扭张应力场的叠加改造,形成了多次凹、扭动型地垒的构造格局.构造控圈、控藏作用明显:基底的差异性沉降控制了古近系阜宁组二段烃源岩的演化差异;在沉积相主体控制下,同沉积二级断层影响阜宁组三段砂岩储层的分布发育;在晚期成藏的条件下,长期活动断层是油气运移有利通道;构造转换带是圈闭发育和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构造特征构造控藏作用构造转换带海安凹陷

    渤中M构造覆盖型深层潜山界面卡取方法及应用

    陈靖郭明宇
    16-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中M构造覆盖型深层潜山作为勘探新区,受地质和工程因素的双重影响,潜山界面的准确卡取面临诸多难点,严重制约了地质资料录取和钻井工程安全.为了解决该类潜山界面卡取的难题,通过系统总结研究区潜山特征,以沉积背景作为地层对比的关键条件,形成了"地层层序整体认识+沉积特征横向对比+潜山界面微观解析"的三级控制体系,建立了一套适合覆盖型深层潜山界面的卡取方法.多口井的实钻验证表明,该潜山界面卡取方法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和评价依据,对该构造后续作业以及其他类似潜山构造的界面卡取产生积极影响,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覆盖型深层潜山卡取方法地层对比

    准噶尔盆地A区上侏罗统齐古组物源体系和沉积特征

    张美宋健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腹部上侏罗统齐古组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近期,包括A303在内的多口钻井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展示了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有利砂体分布规律不清制约了A区油气富集高产因素的进一步研究.以A区齐古组为研究对象,以岩心、测井、重矿物等资料为基础,结合近期的野外地质调查对研究区齐古组物源体系和沉积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A区齐古组主要来源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扎伊尔山;2)区内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分支水道、分流砂坝微相储层物性、含油性最好,是有利的勘探相带;3)区内主要发育东西两支浅水三角洲扇体,纵向上不同期扇体横向迁移变化,控制形成4套砂组叠合连片.研究成果深化了该区浅水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认识,为下一步优选区带提供依据,也可为类似区块提供借鉴.

    沉积特征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物源体系齐古组准噶尔盆地

    基于连续薄片统计的须二段岩石相组合及沉积旋回分析

    王贵华林小兵刘莉萍田景春...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已开展了沉积微相层面研究,但不同微相背景下岩石相特征与沉积旋回存在差异.为了更加精细刻画岩石相特征并揭示其对有利储层的指示意义,基于连续岩屑及岩心薄片鉴定的岩石学特征分析,通过地质学手段及聚类分析技术,结合测井数据等资料,建立须二段更精细的物质组成、岩石相类型及沉积微相演化序列.须二段砂体划分为六个岩石相,并识别出16个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旋回.统计显示水下分流河道下部的A1类岩石相、A4类岩石相物性较好,因此水下分流河道的下部物性通常高于上部,且普遍优于河口坝.须二段中亚段物性最好,上亚段次之,下亚段较差.水下分流河道物性普遍比河口坝好;物性变化与旋回、岩石相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中下部的A1、A4类岩石相更易形成有利储层.

    聚类分析物质组成岩石相组合沉积旋回须家河组二段川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长6和长7重力流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

    沈卫民靳晓杰赵美丽刘星...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和测井相分析等,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七里村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和长7段发现了重力流沉积.该区重力流沉积类型主要有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研究区重力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三角洲前缘沉积阶段、滑动阶段、滑塌阶段、砂质碎屑流沉积阶段和浊流沉积阶段.受湖盆底形、触发机制、古水深等因素共同影响,重力流发育湖底扇模式,砂质碎屑流主要是舌状体;浊流主要是朵叶体.基于物源、坡度和触发条件等的分析,建立研究区重力流沉积演化模式和重力流沉积模式图.

    重力流沉积类型延长组七里村油田鄂尔多斯盆地

    海上L区低渗储层分类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张学敏但玲玲魏莉许靖康...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L区目标层属于海上特低渗储层,为准确进行储层分类评价、指导储层有利区的优选,在统计借鉴已有低渗储层分类评价成果基础上,结合目标区低渗储层特征,厘定低渗储层分类评价参数,采用综合分类系数法完成低渗储层分类评价及有利区优选.研究认为L区目标层主要发育Ⅲ类储层,其次是Ⅳ和Ⅴ类储层,Ⅰ、Ⅱ类储层不发育,Ⅲ类储层连片分布的区域为储层有利区.研究结果可以较好地指导储层开发有利区的优选.

    低渗储层储层分类分类评价方法有利区优选

    渤海孔店组砂砾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张志虎孙玉红谭伟雄许胜利...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M气田古近系孔店组发育有残积/坡积、冲积两套不同沉积类型的砂砾岩,其在黏土矿物、力学性质、孔隙结构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两套砂砾岩含气饱和度下限及测试产能的差异较大;此外电阻率曲线受砾石和低孔低渗的影响,对气层和非气层的区分不明显,利用阿尔奇方程求取的含气饱和度与测试结果常常相互矛盾,给储层定量评价造成了较大困难.通过气水相渗实验确定两类砂砾岩含气饱和度下限的条件下,基于砂砾岩岩石体积物理模型,利用中子和密度测井响应方程构建含气饱和度模型.经过3口井的测试产能验证,与阿尔奇方程相比,新模型计算的含气饱和度在气层和非气层上差异更明显,解释的结果与测试产能更相符.

    砂砾岩阿尔奇方程含气饱和度相渗实验测试产能

    陆相页岩油水平井开发合理生产制度优化——以苏北盆地A区块阜二段为例

    葛政俊罗钰涵谌廷姗毕天卓...
    56-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最大限度提高陆相页岩油全生命周期的采收率,并建立其水平井开发的合理生产制度.选取苏北盆地A区块阜二段为靶区,利用井震资料开展储层发育特征研究,建立"地质—开发—地应力—裂缝扩展"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型,进而对页岩油水平井开发合理生产制度进行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类型、裂缝分布、岩石力学参数和工程施工参数是影响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型精度的关键因素,确定了压后合理开井时间为20 d、合理生产压差为10 MPa、CO2合理吞吐时机为井口压力下降至1.5 MPa左右、CO2合理吞吐焖井时间为15 d,形成了页岩油水平井开发合理生产制度优化流程.研究成果对陆相页岩油长期稳产和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生产制度一体化模型水平井页岩油苏北盆地

    渤海湾盆地渤中C构造区沙一段混合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

    陈善斌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二段陆源碎屑岩与湖相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是古近系重要的含油层系之一.为阐明该类储层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更好服务于勘探开发,以渤中C构造区为例,依据钻井、测井、地震及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沙一段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发育模式开展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一段混合沉积主要发育生屑云岩和粒屑砂砾岩两种岩石类型,分属于扇三角洲型和生屑滩型混合沉积;其中生屑云岩属于中高孔、中渗储层,是油田产能主要贡献层,该类储层主要受古地貌和古环境等因素影响,基于回剥法精细恢复古地貌,结合实钻结果,提出了"生屑云岩环岛状分布、向阳缓坡好、背阴陡坡差的发育模式",进而预测研究区南部缓坡区为生屑云岩发育"甜点区".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油田调整及挖潜,对类似油田储层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混合沉积古地貌发育模式渤海湾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