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季刊

1674-4500

xbbjb104@fimmu.com

020-61648176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ImagingCSTPCD
查看更多>>《分子影像学杂志》(ISSN1674-4500;CN44-1630/R),是《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管理的国家正式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0.75。 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等收录。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等。本刊不收审稿费,稿件的发表周期在6个月以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合成磁共振成像多定量值联合应用可提高干燥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

    夏弘毅孙其安陈铖陆璐...
    1096-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合成磁共振成像(MAGiC)在干燥综合征(SS)诊断中的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3年2~10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SS患者36例作为SS组,选取同期3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C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双侧腮腺行T1WI、T2WI及MAGiC扫描,对MAGiC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T1、T2及质子密度(PD)mapping 3组定量序列。由2位医师分别测量双侧腮腺的T1、T2及PD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一致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检验比较双侧腮腺MAGiC各定量值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双侧腮腺SS组与HC组间MAGiC各定量值的差异。对MAGiC定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计数资料绘制ROC曲线,采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结果 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双侧腮腺T2、PD值的ICC均>0。800,双侧腮腺T1值最低,ICC均>0。7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侧腮腺两组间MAGiC各定量值均具有高度相关性(r>0。8)。两组T1、T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GiC T1与T2值联合诊断的准确率(84。35%)及曲线下面积(0。88)最高,与T1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MAGIC技术可以定量评估SS腮腺病变,MAGiC多定量值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MAGiC腮腺定量MRI干燥综合征

    直肠肛管周围急性感染的MRI优先检查序列评估

    朱杏莉邢予邢朋毅李振彪...
    1102-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直肠肛管周围急性期感染MRI检查的优先检查,从而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直肠肛管周围急性期感染患者的MRI表现,与手术对照,比较各序列或序列组合的诊断率,统计能够完成诊断的优先序列和序列组合,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 40例(53。3%)仅需斜轴位抑脂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一个序列即可完成诊断,33例(40%)需斜轴位抑脂FSE T2WI序列+斜轴位不抑脂FSE T2WI序列或斜轴位不抑脂FSE T1WI两个序列完成诊断,1例(1。3%)需斜轴位抑脂FSE T2WI序列+斜冠状位抑脂FSE T2WI序列3D重建完成诊断,1例(1。3%)需斜轴位抑脂FSE T2WI序列+斜轴位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完成诊断。结论 斜轴位抑脂FSE T2WI序列是直肠肛管周围急性期感染的最基本序列;病灶定位不明确时需增加扫描斜轴位不抑脂FSE T2WI序列或斜轴位不抑脂FSE T1WI序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多数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总扫描时间6~7 min;少数瘘管形态复杂的患者,需要扫描斜冠状位抑脂FSE T2WI序列并行3D重建;内口显示欠清的个别情况,可以尝试扩散加权成像序列。

    直肠肛管周围急性感染磁共振成像

    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可作为评估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杨正午付世文
    1108-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对妊娠期高血压(HIP)的诊断价值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年3月~2024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50例HIP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视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HIP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血清ACE水平及心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分析超声心动图、血清ACE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超声心动图、血清ACE单独及联合诊断HIP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AC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E/A)和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分数(RFF)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T(cTnT)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HIP患者E/A、RFF与cTnT、BNP呈负相关(P<0。05),LVEF、ACE与cTnT、BNP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CE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的AUC值为0。619,E/A、RFF、LVEF及四者联合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的AUC值分别为0。700、0。706、0。793、0。880。结论 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清ACE水平可作为评估HIP患者心功能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超声心动图妊娠期高血压心功能

    四维自动右心室定量分析技术在评价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的应用

    刘红娇李卫虹杨冬妹
    1113-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四维自动右心室定量分析技术(4D Auto RV)评价肺切除术后患者的早期右心室容积和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胸腔镜下肺结节肺切除术的患者51例,其中单纯肺段或肺楔形切除25例,肺叶切除26例。在进行肺切除的术前和术后1月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利用4D Auto RV技术评估肺切除术后右心室容积和功能的变化,右心室容积参数包括右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等。右心室功能参数包括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环纵向位移(TAPSE)、面积变化分数(FAC)及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PLS)、游离壁侧纵向应变(RV-FWPLS)。结果 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早期右心室容积增加,具体表现为手术前后的EDV、ESV发生变化(P<0。05),每搏输出量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功能参数FAC、RV-GPLS、RV-FWPLS在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手术引起的右心室功能改变较敏感,而RVEF和TAPSE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肺段/楔形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切除范围对患者术后右心容积和功能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切除术后早期阶段,尽管患者可能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通过4D Auto RV技术发现术后右心室扩张,早期出现右心室轻度功能障碍,表现为FAC、RV-GPLS和RV-FWPLS减低。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肺切除术右心室功能斑点追踪

    多模态超声与其联合深度学习在乳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王琪宋宏萍许磊
    1119-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超声是乳腺癌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将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弹性成像等不同超声技术联合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有潜力帮助医生更高效、更精准的作出决策,为诊断乳腺癌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本文将对比不同超声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优劣,讨论深度学习联合多模态超声成像在乳腺癌诊断、预测和疗效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乳腺超声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乳腺癌超声诊断深度学习

    瘤周影像组学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陈修婷李杰高之振
    1124-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全球女性健康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影像组学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医学图像的深层次信息,提供传统影像学检查及人眼无法识别的肿瘤内在异质性信息,但以往研究多围绕肿瘤本体特征,忽略了瘤周区域特征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瘤周影像组学特征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将围绕基于乳腺X线摄影、磁共振及超声成像的瘤周影像组学在乳腺癌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分子分型预测、治疗疗效评估、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预测研究中的应用展开综述,阐述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以期促进乳腺癌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乳腺癌瘤周影像组学预测

    MRI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大腿肌肉评估的研究进展

    王奕乐闫锐
    1131-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高致残性及高致死性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其起病隐匿且进展较快,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由于MRI可以无创性检测骨骼肌中病理改变并且量化疾病程度等优点,近年来,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针对常规MRI、定量MRI、多参数MRI以及MRI结合人工智能对监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疾病程度进行综述,提出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现阶段的局限性,并为后期展开相关研究,为疾病的诊断和精准量化病变肌肉的状态与监测肌肉病变的进展程度提供参考。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骨骼肌磁共振成像定量磁共振深度学习

    卵巢-附件肿块超声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

    范林霞周慧丽
    1136-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声是诊断卵巢-附件肿块最常用的影像学方式,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超声图像描述标准、肿块图像各异及对操作者经验的依赖,导致术前对肿块良恶性的鉴别、亚分类及恶性风险评估有一定难度。因此,研究者先后开发了多种超声评分系统,对肿块的超声检查、报告书写等进行规范化描述,提出风险预测模型及恶性风险分类,给出临床管理建议,以期提升超声诊断的规范化、同质化,提高术前诊断肿块的准确率,为临床医师正确解读超声报告及进一步诊疗提供有益指导。本文就卵巢-附件肿块的恶性肿瘤风险指数模型、国际卵巢肿瘤研究分析组织开发的几种模型、妇科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及卵巢-附件超声报告和数据系统等的超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卵巢-附件肿块评分系统超声诊断

    新型分子探针PET/CT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于丽硕詹华英李伟龙
    114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发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PET/CT在DTC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也备受瞩目,其将解剖学与功能学成像相结合,实现了分子水平可视化。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已被证实为细胞代谢的标志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PET放射性药物。除18F-FDG外,多种新型分子探针也有望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用于DTC显像并指导治疗。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型PET分子探针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型分子探针在DTC诊疗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

    分化型甲状腺癌新型PET分子探针PET/CT

    低强度聚焦超声在神经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前景

    曹佳智黄林凌文武
    1151-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脑科学计划的推进,大脑相关研究已成为科研热点,与其相关的神经调控是目前研究的前沿方向。相比传统的神经调控手段,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无创、可逆、可靶向大脑深层结构等优点,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但关于LIFU神经调控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晰,而机制的阐明对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就近年来LIFU神经调控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并且简要梳理了超声在神经系统的应用,以期为超声神经调控的后续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低强度聚焦超声神经调控作用机制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