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季刊

1674-4500

xbbjb104@fimmu.com

020-61648176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ImagingCSTPCD
查看更多>>《分子影像学杂志》(ISSN1674-4500;CN44-1630/R),是《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管理的国家正式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0.75。 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等收录。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等。本刊不收审稿费,稿件的发表周期在6个月以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18F-氟丁酸的自动化合成及荷前列腺癌裸鼠PET/CT显像评价

    董伟璇秦开心胡文豪沈聪...
    67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2-18F-氟丁酸(2-18F-FBA)自动化合成工艺小柱纯化方法,使其能满足GMP生产要求缩短合成时间提高产率,并对其进行荷前列腺癌裸鼠PET/CT显像评价。方法 以GE TRACERlab FX-FN模块为基础,用"一锅法"和"柱水解法"合成2-18F-FBA。两种方案均使用2-溴丁酸甲酯为前体,经氟化、纯化和水解得终产品2-18F-FBA。荷前列腺癌裸鼠尾静脉注射2-18F-FBA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icro-PET/CT显像,PMOD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并计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结果 "一锅法"和"柱水解法"合成2-18F-FBA的时间分别为35 min和27 min,未校正放化产率为(34±5。2)%和(41±3。7)%。Micro-PET/CT显示,注射2-18F-FBA 30 min肿瘤处放射性摄取明显,60 min后,肿瘤/肌肉比相对较高。两种方案均能合成2-18F-FBA,"柱水解法"合成时间相对更短、产率更高。结论 2-18F-FBA荷前列腺癌裸鼠肿瘤处显像清晰,60 min时有较高的靶本比。

    2-18F-FBAmicro-PET/CT前列腺癌放化合成

    高频超声结合CT可有效诊断早期甲状腺乳头癌及颈部淋巴结转移

    周静翟虹徐秀梅
    678-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结合CT在早期诊断甲状腺乳头癌中的应用及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行甲状腺切除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并进行高频超声及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高频超声、CT单独及联合检查检出甲状腺乳头癌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析高频超声、CT单独及联合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癌的诊断价值和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120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癌患者中甲状腺乳头癌阳性107例(89。17%),阴性13例(10。83%);颈部淋巴结转移65例(54。17%),未转移55例(45。83%)。高频超声检出甲状腺乳头癌真阳性72例,真阴性9例;CT检出真阳性74例,真阴性10例;联合检查检出真阳性89例,真阴性11例。高频超声检出颈部淋巴结转移真阳性49例,真阴性43例;CT检出真阳性51例,真阴性44例;联合检查检出真阳性61例,真阴性52例。ROC分析结果显示,高频超声、CT联合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癌的敏感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均高于高频超声、CT单独检查(P<0。05);高频超声、CT联合检查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曲线下面积均高于高频超声、CT单独检查(P<0。05)。结论 高频超声结合CT早期诊断甲状腺乳头癌的价值较高,且可预测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二者联合检查的效果优于单独检查。

    甲状腺乳头癌高频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

    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脑灌注与症状、闭塞时期及闭塞位置的关系

    张桂荣张妍妍梁文斌丁墩...
    684-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症状与脑灌注关系、闭塞时期及位置对脑灌注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9月~2023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ICAO患者,通过Dr Brain's软件动脉自旋标记模块计算区域脑血流量(CBF)。比较症状性及无症状ICAO、急性及慢性ICAO、起始部及颅内段闭塞患者全脑、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前动脉供血区、ASPECTS区域(尾状核、豆状核、岛带、内囊、M1、M2、M3、M4、M5、M6)、脑叶(额叶、顶叶、颞叶、岛叶)的区域脑血流量在标记后延迟时间(PLD)为1。5 s和2。5 s的差异。结果 症状性及无症状、急性及慢性、起始部及颅内段ICAO患者全脑CBF、非闭塞侧半球各区域CBF在PLD 1。5 s及PLD 2。5 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始部和颅内段ICAO患者闭塞侧半球区域CBF在PLD 1。5 s及PLD 2。5 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LD 1。5 s时,症状性ICAO患者闭塞侧M5区域CBF较无症状者明显降低,闭塞侧内囊CBF较无症状者升高(P<0。05);在PLD 2。5 s时,症状性及无症状ICAO患者各区域C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LD 1。5 s时,急性ICAO患者闭塞侧大脑中动脉、M1、M5及额叶区域CBF较慢性ICAO者降低(P<0。05);在PLD 2。5 s时,急性ICAO患者在闭塞侧大脑中动脉、M1、M5、M6及额叶的区域CBF较慢性ICAO者降低(P<0。05)。结论 急性ICAO较慢性ICAO患者闭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和部分ASPECTS皮质区域脑灌注受损更加严重,症状性ICAO与闭塞侧ASPECT部分区域灌注进一步受损有关,颈内动脉不同闭塞位置的脑灌注无差异。

    动脉自旋标记颈内动脉闭塞脑血流量缺血性卒中血流动力学

    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与影像学特征的关联性

    辛晓坤蒲豆豆江叶海马光明...
    689-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HAP/VAP)的病原菌与其胸部CT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联,及早识别HAP/VAP病原菌分布并准确评估病变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184例HAP/VAP患者(其中HAP 154例,VAP 30例)的气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和胸部CT影像资料。采用人工智能软件分割胸部CT图像并定量分析病原菌影像特征,定量指标包括全肺体积、肺气肿定量、病变体积、病变体积百分比、病变质量、病变密度小于-300 HU的体积占病变总体积百分比。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病原菌(92。72%),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手术史/侵入性操作是主要危险因素,发生率为37%。CT图像上,肺实变为普遍表现,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可见胸腔积液及磨玻璃样改变;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还可见支气管扩张和空洞;鲍曼不动杆菌肺炎还可见到胸腔积液和间质性改变。定量CT分析显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的肺气肿百分比数值较低,而混合细菌感染患者则较高;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的肺体积最大,而混合细菌感染患者最小。肺炎体积占全肺体积百分比最大者合并真菌感染(15%),曲线下面积为0。713(P=0。041),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70%。结论 通过分析HAP/VAP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定量参数,尤其是肺炎体积百分比,有助于推测潜在的病原菌类型,对合并真菌感染或多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肺炎感染CT定量影像

    磁敏感成像联合经颅黑质超声对帕金森病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成东亮段振鹏吴耀忠王航...
    695-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成像(SWI)联合经颅黑质超声(TCS)在帕金森病(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PD患者42例作为PD组,选取同期4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SWI及TCS检查,观察中脑黑质部"燕尾征"消失情况,TCS中黑质高回声面积、中脑面积、黑质高回声/中脑面积比(S/M),分析组间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列线图进行可视化。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PD组与正常组黑质高回声面积(P<0。001)、黑质高回声与中脑面积的比值(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SWI、TCS在鉴别PD组、对照组中的AUC值分为0。80(95%CI:0。716~0。886)、0。857(95%CI:0。774~0。9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黑质高回声面积、燕尾征是预测PD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预测因素构建PD风险预测模型,AUC值为0。94(95%CI:0。896~0。984),校正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较单一模型,体现出更高的净获益。结论 联合SWI和TCS定量指标的预测模型对PD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预测效能高于任意单一指标,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磁敏感成像经颅黑质超声列线图帕金森病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量化可评估闭合性跟腱的术前硬度

    杨文娴王雨豪刘卫勇
    702-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闭合性跟腱完全断裂的硬度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4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超声诊断为闭合性跟腱完全断裂患者53例,超声测量跟腱断裂的分离长度、断裂处距离附着处长度及跟腱厚度,并测量跟腱断裂近端、远端及健侧跟腱剪切波速(SWV),同时测量患侧及健侧比目鱼肌SWV。结果 53例闭合性跟腱完全断裂患者,62。26%(33/53)跟腱断裂发生于左侧,37。73%(20/53)跟腱断裂发生于右侧。患侧跟腱断裂厚度、健侧跟腱厚度、断裂处距离附着处长度及患侧跟腱分离长度的侧别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跟腱断裂远端与健侧跟腱的厚度分别为8。36±3。07 mm、5。01±0。9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跟腱断裂近端与健侧跟腱的SWV、患侧跟腱断裂近端与患侧跟腱断裂远端的SW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跟腱比目鱼肌与患侧断裂跟腱比目鱼肌的SW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性跟腱完全断裂大多累及左侧跟腱,患侧跟腱的弹性变化发生在游离跟腱,并不累及比目鱼肌近端的肌腱结构,SWE技术可用于定量评估患侧跟腱的术前硬度。

    超声闭合性跟腱完全断裂剪切波速

    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的价值

    邵春晖李培英罗永科赵君智...
    707-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弹性比(SWE-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风险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6月~2024年3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TC患者87例共93个癌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为CLNM组和未发生CLNM组,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癌结节与被膜关系常规超声图像特征(癌结节与被膜接触情况、被膜连续性情况、被膜侵犯范围)及SWE-ER值,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绘制SWE-ER、结节与被膜关系不同界值下的ROC曲线,比较不同界值下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价值。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生CLN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CLNM组癌结节经线高于未发生C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CLNM组的被膜接触情况、被膜连续性及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与未发生CLNM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CLNM组的SWE-ER低于未发生C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为金标准,绘制不同截断值下评估CLNM风险的ROC曲线,其中以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为截断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95%CI:0。652~0。859),诊断效能最高。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被膜中断、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1/2、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2均为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WE-ER和癌结节被膜是否接触不能作为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癌结节与被膜的关系,尤其是对甲状腺癌结节被膜侵犯范围在超声预测CLNM中有较高诊断价值;被膜中断、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1/2、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2均为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WE-ER和癌结节是否与被膜接触不能作为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

    ⅡA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力一凡刘鑫李姝蒙张青...
    713-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ⅡA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从SEER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美国癌症中心登记诊断为ⅡA期结直肠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847例,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ⅡA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部位、神经侵犯、淋巴结清扫数量、癌胚抗原水平和辅助化疗是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01)。多因素分析确定了与总生存期有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分别是年龄、神经侵犯、淋巴结清扫数量、癌胚抗原水平和辅助化疗(P<0。001)。据此绘制生存曲线,并对不同神经侵犯状态患者进行分层分析,PNI(+)和PNI(-)的患者经过辅助化疗后均表现出预后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根据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ROC曲线显示,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ⅡA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1年(AUC=0。727)、3年(AUC=0。697)、5年(AUC=0。692)的生存率,在测试集中1、3、5年生存率AUC分别为0。760、0。722和0。704。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为ⅡA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结直肠癌ⅡA期术后辅助化疗SEER数据库列线图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盲肠憩室炎和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胡奕曾令红胡荣兵叶芸...
    72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盲肠憩室炎和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9月于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湘市人民医院和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临床疑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三维重建图像处理。以术后的病理结果或出院诊断为金标准,深度探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盲肠憩室炎和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两者的鉴别要点。结果 128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或出院治疗结果证实急性阑尾炎49例,盲肠憩室炎41例,急性阑尾炎合并盲肠憩室炎21例,正常人17例。术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盲肠憩室炎的准确度为96%;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度为98。25%;诊断急性阑尾炎合并盲肠憩室炎的准确度为100%。CT征象:急性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增粗的比例高于盲肠憩室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9。80%的阑尾炎患者阑尾周围有渗出而盲肠周围无渗出,82。93%的盲肠憩室炎患者盲肠周围有渗出而阑尾周围无渗出。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急性阑尾炎和盲肠憩室炎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效能,并且能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性意见。

    急性阑尾炎盲肠憩室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鉴别诊断

    多角度观察腔静脉异常胎儿的产前诊断及预后影响因素

    李竹琴杨冬妹黄向阳王玉婷...
    727-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多角度观察腔静脉异常胎儿的产前诊断及预后分析,为母胎一体化管理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2023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在该院出生的胎儿共105例,根据腔静脉是否发育异常将胎儿分为腔静脉异常胎儿组(n=51)和腔静脉正常胎儿组(n=54),分析两组胎儿的常规产前资料、妊娠结局,探讨腔静脉异常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腔静脉异常胎儿与正常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静脉异常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正常胎儿;孤立性腔静脉异常胎儿、合并心内异常胎儿、合并心外异常胎儿三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腔静脉异常胎儿与合并心内异常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腔静脉异常胎儿与合并心外异常胎儿、合并心外异常胎儿与合并心内异常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年龄,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与腔静脉异常胎儿不良妊娠结局无相关性(P>0。05),合并心内畸形是腔静脉异常胎儿不良妊娠结局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腔静脉异常胎儿与腔静脉正常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有差异,合并心内畸形是腔静脉异常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

    腔静脉异常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