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电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电力
广东电力

何宏明

月刊

1007-290X

gddl888@sohu.com

020-85125107

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水均岗8号

广东电力/Journal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公开发行的技术类刊物,由广东电网公司主管,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主办。《广东电力》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网络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和北极星电力电信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电力报刊协会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和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电力》着重刊载电力网、供用电和发电厂等有关生产、建设、修造、科学研究的技术成果、经验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电力发展动态。主要读者对象是电力系统及相关行业的科技人员、管理决策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市场营销人员等。《广东电力》坚持刊物的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电力、电机工业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强风作用下四分裂输电导线子导线不同步脱冰跳跃动力响应研究

    杨展豪吴田刘会家王明...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脱冰研究大多数将分裂导线等效为单根导线而忽视子导线不同步脱冰,且未考虑强风的问题,以JLHA1/G1A-300/70型钢芯铝绞线为研究对象,在ABAQUS软件中建立五档连续四分裂导线 绝缘子 间隔棒的脱冰跳跃模型;研究强风作用下4根、1根、2根及3根子导线脱冰工况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不同脱冰工况对子导线振动同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风对四分裂导线最大脱冰跳跃高度存在显著影响,导线张力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强风作用下大档距四分裂导线子导线不同步脱冰时,斜向对角子导线同步脱冰和横向上方子导线同步脱冰时较为稳定,子导线振动趋势相同;其他工况子导线不同步脱冰时,子导线振动不同步,导线存在严重扭转现象,这种扭转可能是不可逆的.研究强风作用下四分裂输电导线子导线不同步脱冰跳跃动力响应对输电线路空气绝缘间隙设计和线路运行维护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

    四分裂导线子导线强风不同步脱冰动力响应

    大型发电机定子槽楔松动压力检测法

    李星念陈志波王建涛窦普...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使用波纹板固定的发电机定子槽楔松动问题,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过于依赖检测人员经验和电子设备,给检测结果带来了人员操作上的误差,为此提出针对槽楔松动的压力检测法.使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2块波纹板叠加组成的试样进行压缩试验,将所得载荷 位移曲线通过液压缸面积换算得到压强 位移曲线,根据曲线得出判断槽楔松紧度的临界值,得出:对待测槽楔加压至16 MPa,槽楔径向移动值在0.01~1.00 mm为合格,此时波纹板处于压缩状态;槽楔径向移动位移大于1.00 mm为不合格,此时波纹板与槽楔或导体线棒之间存在间隙.建立波纹板槽楔结构模拟体,对不同压缩状态下的波纹板槽楔结构,使用敲击法、模拟仿真以及IRIS Power公司开发的槽楔松紧检测仪对压力检测法进行验证.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证明了压力检测法检测槽楔松紧度的可适用性和准确性.

    波纹板结构槽楔松动压力检测法形变量紧固程度

    人工智能技术在发电厂智能化建设中的应用与挑战

    廖美英胡列豪张勇军巩宇...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可再生能源的兴起,新型电力系统正逐渐转向更加智能化、更加安全可控与灵活高效,发电厂智能化成为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分析人工智能的常用方法及其技术特点,围绕发电厂智能化的技术架构展开论述,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能源场站出力预测、机组运行控制、辅助值班监盘、设备故障诊断与趋势预测等具体应用场景,并进一步分析大模型技术在发电厂智能化建设中的应用趋势.最后总结发电厂智能化在算法、数据与应用层面的技术挑战与展望,为发电厂智能化建设与研究提供参考.

    发电厂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控制新能源

    1000MW超临界CO2锅炉热力计算与变工况特性研究

    尹秋钰李德波方立军余冯坚...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CO2 相较于蒸汽更容易达到超临界状态,可提升锅炉效率,超临界CO2 锅炉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首先采用具有较好精度的分区段计算一维模型对超临界CO2 锅炉进行热力计算.其次,对后续烟道内部的换热面进行热力计算,得到全负荷、半负荷等多个负荷下各个受热面吸热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受热面受变负荷影响的不同:随着负荷降低,前屏过热器等受热面吸热量均有所减小,其中前屏过热器与后屏过热器受影响较大,吸热量下降超40%;相较于过热器,再热器组件吸热量减小程度较低.最后分析吸热量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受热面吸热量大小的因素.所研内容为进一步研究超临界CO2 锅炉变负荷特性打下基础.

    超临界CO2锅炉热力计算变负荷煤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