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与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与环境科学
林业与环境科学

曾令海

双月刊

1006-4427

gdfid@sti.gd.cn

020-87028081

510520

广州市天河区广汕一路233号

林业与环境科学/Journal Guang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是推广林业科研成果,交流林业生产技术,情况和经验,普及林业科技知识,报导林业 科学动态,进行林业学术交流,为促进广东林业生产和林业科学实验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巨柏苗木天然更新的生境因子分析

    焦婉婷李永霞王昱熙杨小林...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天然更新苗木生长的环境胁迫因子,以及造成巨柏天然更新困难、幼苗保存率低下的原因,研究选择朗县境内巨柏天然集中分布区3 种地类的巨柏更新样地进行实地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统计了巨柏幼苗、幼树、成树株数等种群天然更新指标特征,选取了地类、坡向、土壤质地、土壤紧实度、土壤温度、干扰强度等 19 个影响更新苗木生长的生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巨柏幼苗到成树建成的过程中保存率仅为 1‰,符合数学模型:y=153.52x-3.528(R2=0.966 1);巨柏苗木生长过程受到环境因子的强烈筛选,与水线、阴坡、树冠遮荫≥50%、枯落物、石砾、沙壤、疏松、湿润、均温、轻微放牧干扰和较强放牧干扰因子呈正相关;与坡地、阶地、阳坡、树冠遮荫<50%、砂砾、结皮、干燥、极端温度呈负相关;其中,苗木生长与阴坡和砂砾土呈显著相关,与疏松土壤呈极显著相关;越冬时生境因子温度的极端变化,是巨柏更新幼苗(1~5 a)生长过程中数量变化最剧烈的时期,15 a后苗木抗逆性明显增强,50%的幼树都可以顺利进入成树阶段.

    巨柏幼苗幼树成树生境因子

    雷州半岛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和易氧化有机碳的特征

    张振源顾晓娟吴妙兰何普林...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林龄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等养分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ROC)的影响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分析林龄对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碳稳定性的影响,以雷州半岛不同林龄(7 a生和12 a生)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层深度按 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共5 个层次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养分与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1)12 a生尾叶桉人工林土壤ROC、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比7 a生分别高72.64%、114.07%、225.69%和14.41%,说明尾叶桉人工林土壤TOC含量和养分水平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提高;(2)12 a生尾叶桉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的ROC/TOC显著大于7 a生(P<0.05),说明前者表层土壤的碳稳定性较低;而12 a生尾叶桉底层土壤(20~60 cm)的ROC/TOC值对比7 a低36.85%,说明12 a生人工林底层土壤碳稳定性高于7 a;(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龄人工林土壤TOC与TN、速效磷(AP)和C/P呈显著正相关,且7 a生和12 a生人工林土壤TOC还分别受到TP和N/P的显著影响.土壤ROC与TN、C/P呈显著正相关,其中7 a生和12 a生土壤ROC还分别受到TP、AP和N/P的显著影响,表明7 a生尾叶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稳定性受到土壤P元素供应的影响更大.此外,12 a生人工林土壤ROC/TOC受到TN和N/P的显著影响,表明12 a生尾叶桉人工林则更容易受到土壤TN含量的调控.因此,在雷州半岛地区,适当延长桉树人工林的轮伐周期,并根据不同林龄改善土壤的氮磷养分供应水平,有利于提高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土壤的碳封存潜力.

    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化学计量尾叶桉林龄雷州半岛

    黑木相思优良无性系梅州区域的早期生长表现

    丁文恩向司宇范秀琼杨生丽...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合梅州地区推广种植的黑木相思 Acacia melanoxylon 优良无性系,研究以 SR3、SR14、SR17、SR20、SR21、SR53、SF1、MZ1 共8 个黑木相思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量其造林后 2 a内的胸径、树高和冠幅,同时以SR3 为对象,研究造林抚育过程中分别施用大颗粒复合肥和复混肥后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所有黑木相思无性系造林1.6 a后胸径、树高和冠幅都极显著提高(P<0.01),不同黑木相思无性系之间胸径、树高和冠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SR17 的年生长速度最快,SR17和SR14 的早期生长表现明显好于其他无性系,黑木相思幼林抚育过程中施大颗粒复合肥后的生长表现好于复混肥.综合早期生长表现,SR17、SR14 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适合在粤东地区推广种植;营林过程中施大颗粒复合肥更有效率.

    黑木相思无性系梅州

    桉树—红锥混交林林分生长和土壤肥力分析

    马安琪邓海燕朱琪申琳琳...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比例桉树Eucalyptu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林分生长和林地质量间伐后的变化,以不同混交比例桉树—红锥混交林和桉树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探讨间伐前和间伐后不同比例桉树—红锥混交林林分生长和林地肥力变化.结果表明:(1)桉树—红锥 1∶1 混交林间伐50%强度桉树后能显著促进桉树—红锥混交林林分中桉树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2)桉树-红锥1∶1、3∶1 混交林间伐50%强度桉树后能增加桉树和红锥蓄积,桉树—红锥5∶1、3∶3 混交林间伐 50%强度桉树后能增加红锥蓄积;(3)桉树—红锥1∶1 混交林间伐 50%强度桉树后土壤毛管孔隙度和pH明显降低,桉树—红锥3∶1 混交林间伐50%强度桉树后碱解氮含量降低最明显,有效磷含量增幅最大,桉树—红锥5∶1 混交林间伐50%强度桉树后有机碳和速效钾含量增幅最高,桉树—红锥 3∶3 混交林间伐50%强度桉树后土壤容重增幅最大,有机碳含量略有增加,有效磷含量明显降低.混交比例和间伐是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经营模式,根据造林目的和营林需求综合确定经营模式是精准提升桉树—红锥混交林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关键.

    经营模式抚育间伐林分生长土壤肥力

    广东省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影响力评价

    郭彦青李威慧袁霖张钟慧...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广东省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采用极值等分法与赋值法等,以截至 2020年成功创建的11 个国家森林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文化活动、生态文化活动累计参加人数、森林文化品牌数量、省级以上宣传报道频次开展广东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水平与影响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省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水平级别为优秀的有广州市与深圳市,良好的仅佛山市,一般的有珠海、肇庆、江门、梅州、中山市,差的有惠州、东莞与汕头市.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省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影响力,应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发展多元生态文化产业,并加大宣传力度.

    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影响力广东

    捷氏吹绵蚧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汤西灵温秀军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捷氏吹绵蚧Icerya jacobsoni 识别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研究采用室外模拟自然条件观察记录捷氏吹绵蚧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捷氏吹绵蚧雌雄虫具有不同的世代生活史,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其卵呈淡黄色或乳白色,卵壳表面光滑有光泽,半透明;1 龄若虫初孵化时呈卵圆形,为淡黄色,行动活泼;2 龄若虫身体四周布满黄色的体缘毛,周身形成 20 根蜡突,末端 2 根常合并;3 龄若虫仅存在雌虫,形似雌成虫;蛹仅存在雄虫,为离蛹;雌成虫体型椭圆形,体色橘红色,体表覆盖大量白色蜡粉,个体更大,蜡突更长;雄成虫体型小而细长,末端生有两个肉质突出物,其上各有 7~10根毛.各虫态主要行为习性也不同.

    捷氏吹绵蚧形态特征蚧虫生物学

    '宗儒樱'嫁接繁育研究

    曾昭佳黄碧金叶小玲胡晓敏...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儒樱'Cerasus campanulata'Zongruying'是从钟花樱C.campanulata中选育的观赏性好、花期早的耐热樱花新品种,开发前景广阔.以'宗儒樱'成年大树当年生健壮枝条为接穗,探究砧木种类及规格对嫁接成活、愈合和生长的影响,并观测其嫁接苗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嫁接成活率受砧木种类及规格影响小,3 种砧木均适合嫁接'宗儒樱',其中钟花樱最适,平均成活率达 91.4%;'宗儒樱'在'小乔'和钟花樱上的愈合速度均较快,接口愈合速度随着砧木粗度增大而变慢;'宗儒樱'嫁接生产上以地径0.6~0.9 cm钟花樱最佳;各试验组间'宗儒樱'苗高和接口径生长趋势一致,均呈"慢—快—慢"趋势且都只有一个生长高峰;各试验组间 3 阶段苗高和接口径分界点、生长量及持续时间差异小,各阶段生长量占比相近,接口径速生期较苗高速生期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

    '宗儒樱'嫁接砧木生长动态

    银合欢种子萌发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林玲玲黄梦玲吴锦丽杨期和...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的种群扩散机制,并为其规模化繁殖育苗和生态修复上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分析其3 种成熟阶段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鲜重和含水量,种子在不同温度、光照中的萌发情况,以及播种基质和6-BA、GA3 溶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幼嫩荚果的种子粒数最多,平均为19.30 粒,含水量最高,为61.88%;中熟荚果的鲜重最大,为42.09 g.幼嫩种子的含水量最高,为73.10%;中熟种子的鲜重最重,百粒重为 7.04 g.种子在 25℃和常温(昼 25~35℃/夜18~25℃)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最高,为萌发的较适温度,且光照下萌发率显著比黑暗高,种子为需光性种子.中熟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最高,其次是幼嫩种子,完熟种子最小.将完熟种子播种于不同基质中,出苗率最高的为营养土,其次是园土,砂中最低.100 mg/L GA3 和10 mg/L 6-BA溶液浸泡24 h对完熟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而300~700 mg/L的GA3 和30~70 mg/L浓度的 6-BA溶液反而有抑制作用.

    银合欢种子萌发温度光照播种基质植物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