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

蒋宗勇

半月刊

1004-874X

gdnykx@vip.163.com

020-38319941/6/8

510640

广州市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内

广东农业科学/Journal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合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一贯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主要报道农牧渔业科技新成果,研究报告、实用技术和科技著述等,被评为广东省第一届“十佳期刊”和等二、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同时被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该刊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糖信号的研究进展

    王利斌牛军鹏王国栋谢玉花...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对果实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提升至关重要,其含量、种类和比例决定水果的甜度和风味,进而影响消费者对水果的接受程度。糖不仅是植物的碳源和能量来源,还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果实生长过程中的胚胎形成、种子萌发、果实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等。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以蔗糖、果糖、葡萄糖和山梨醇为主,不溶性糖主要为淀粉。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糖的合成、运输、代谢和含量变化,受酶、基因、转录因子、转运蛋白、激素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调节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糖代谢的植物激素主要为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生长素、乙烯(Ethylene,ETH)、赤霉素(Gibberellins,GA)、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和褪黑素(Melatonin,MT)等。果实颜色是果实品质的关键特征之一,对水果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至关重要,主要受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积累或叶绿素降解的影响;糖代谢与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合成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该文综述了糖代谢及其信号转导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并介绍糖信号转导机制与激素、色素的调控关系,可为水果果实品质改变和采后贮藏保鲜研究以及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糖信号果实发育成熟激素色素信号转导机制

    '红太阳'墨兰不同叶色时期的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高洁相楚嫣赵俊宏潘启明...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红太阳'墨兰不同叶色变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模式,为墨兰叶色改良提供指导。[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红太阳'墨兰红色、黄色以及绿色叶片进行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通路,同时对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并对筛选出的关键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的验证。[结果]从红叶向黄叶转变过程中一共筛选到861个差异基因(DEGs),其中上调基因数为204个、下调基因数为657个;从黄叶向绿叶转变过程中一共筛选到 815 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 492 个、下调基因有 323 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色素合成和代谢相关通路上的基因在'红太阳'墨兰叶色变化过程中均出现显著富集。在叶色转变过程中,MYB、NAC、WRKY以及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表达量出现显著性差异。与代谢组数据联合分析发现,黄酮类、异黄酮类化合物、黄酮和黄酮醇以及代谢物合成途径中的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在'红太阳'墨兰叶色变化过程中显著富集。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共鉴定出 26 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在红叶向黄叶转变过程中均表现出显著下调,5种差异代谢物的含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显著下降。在黄叶向绿叶的转变中,17个基因和2种代谢物(新橙皮苷和柚皮苷查尔酮)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花青苷合成前体物质含量以及相关合成酶基因表达量的降低导致'红太阳'墨兰叶片红色逐渐消失,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高表达是导致'红太阳'墨兰叶色由黄最后变绿的主要原因。

    墨兰叶色变异转录组联合分析相关性网络分析

    优化施肥和有机替代技术对菜心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魏岚王泽煌陈伟盛黄连喜...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施肥和有机替代化肥技术是实现环境友好、保持耕地质量的国家战略,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优化施肥和化肥减量措施对广东江门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菜心产量、品质的影响,为蔬菜地平衡有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供港和珠三角蔬菜基地——广东江门市为研究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习惯施肥(T1)、优化施肥(T2)、优化施肥+有机肥替代N肥 15%(T3)、优化施肥+有机肥替代N肥 30%(T4)、优化施肥+炭基有机肥替代N肥 15%(T5)、优化施肥+炭基有机肥替代N肥 30%(T6)7 个处理,测定各处理对菜心产量、叶片营养元素累积、菜心品质及土壤养分和理化性状等的影响。[结果]除CK外,与T1 相比,优化施肥和有机替代处理(T2~T6)对菜心产量无显著影响,其中T2 处理产量最高(28。15 t/hm2),其次为T3 处理(26。35 t/hm2);菜心营养元素含量并未受到有机替代的影响;干物质和营养元素累积量相比T1均有增加,其中T2处理菜心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提高12。58%),氮、磷、钾元素累积量以T6 最高,分别是T1 的 1。19、1。18 和 1。18 倍;但所有处理均提高了菜心的Vc含量和可溶糖含量(9。49%~22。63%和 18。96%~126。37%);所有处理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也均高于T1,而T2 处理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最高(N为 2。77、P为 7。38、K为 3。69),其次是T6 处理(N为 2。17、P为 5。78、K为 2。89);采用有机替代处理(T3~T6)的pH值均高于单施化肥,其中T6 处理与T1 差异最大(0。62 个单位),T2~T6 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T1(9。75%~34。31%)。[结论]与T1相比,所有处理均不会使蔬菜减产,其中T2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最高。综合考虑产量增加、菜心品质提高、效益增加和土壤性质改良的基础上,T3 处理效果最佳,因此 15%的有机肥替代N肥可能是最适宜江门蔬菜基地菜心成本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

    有机肥/炭基有机肥优化施肥有机替代菜心土壤性质

    一株我国特有低温草菇菌株液体菌种发酵条件优化

    熊雪李鹏向准黄静...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冬小包脚菇(Volvariella brumalis He sp。nav。)是我国特有的低温草菇品种,探索冬小包脚菇液体菌种发酵培养最优条件,旨在缩减冬小包脚菇菌种生产时间与成本,促进冬小包脚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法]以冬小包脚菇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碳氮源、温度、pH、接种量水平,对冬小包脚菇液体菌种发酵培养的最优生长条件进行研究,并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冬小包脚菇液体菌种发酵培养最佳配方。[结果]冬小包脚菇液体菌种发酵培养最优碳源为葡萄糖,菌丝球干质量为1。35 g/L;最优氮源为发酵豆粕粉,菌丝球干质量为3。76 g/L。选取适宜碳源(葡萄糖、果糖)、氮源(发酵豆粕粉、发酵玉米浆)建立 L9(34)正交表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发酵培养最优配方为:葡萄糖20。0 g,果糖10。0 g,发酵豆粕粉2。5 g,发酵玉米浆2。5 g,KH2PO4 1。0 g,K2HPO4 0。5 g,MgSO4·7H2O 0。5 g,VB1 10。0 mg,pH值 6~7,去离子水 1 000 mL。采用该配方进行验证,接种量为 3%,于 18℃、120 r/min条件下培养15 d,菌丝球干质量值达5。79 g/L。采用优化配方探索其他培养条件,得到最适温度为18℃(菌丝球干质量为 5。97 g/L)、最适pH值为 6~7,且当接种量达 7%时,发酵效果最佳(菌丝球干质量为 6。31 g/L)。[结论]当接种量为 7%时,使用上述优化的液体发酵配方培养冬小包脚菇 15 d的菌丝球干质量达 6。31 g/L,可直接用于下一步生产,大大缩短冬小包脚菇制种周期。

    冬小包脚菇液体发酵碳源氮源正交试验优化配方

    硝酸盐胁迫对大花美人蕉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谷照虎赵树鑫吴文卫徐慧妮...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美人蕉苗期响应硝酸盐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种植美人蕉改善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 Bailey)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硝酸盐处理对美人蕉氮素吸收、幼苗生长、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采用 0(CK)、10、50、100、150 mmol/L硝酸盐溶液水培美人蕉5周,美人蕉硝态氮吸收总量分别为0、411。7、676。9、554。6和516。4 mg/株,株高分别增加-0。27、5。25、4。25、0。05 和-10。32 cm,鲜质量分别增加 10。3、32。7、31。6、20。3 和-11。0 g/株;水培5 周时间内,10、50 mmol/L两种低浓度硝酸盐培养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光合作用速率分别约为对照的 11、15 倍,蒸腾速率是对照的 4。3、7。5 倍,气孔导度和胞间CO2 浓度保持较高。100、150 mmol/L两种高浓度硝酸盐培养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蒸腾速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气孔导度非常低。0、10 mmol/L硝酸盐培养美人蕉植株的SOD、CAT活性均较低,而50、100、150 mmol/L硝酸盐处理美人蕉植株的SOD、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尤以 50 mmol/L处理植株的SOD、CAT活性最高;50 mmol/L硝酸盐处理植株的POD活性在 5 周内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 150 mmol/L处理最低。[结论]50 mmol/L硝酸盐处理能提高美人蕉植株的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硝态氮吸收,促进植株生长;而100 mmol/L硝酸盐处理会降低美人蕉植株的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硝态氮吸收,抑制植株生长。

    大花美人蕉硝态氮光合作用抗氧化酶生理指标蒸腾速率

    Cry蛋白对多种马铃薯害虫的杀虫效果鉴定

    周德山杨逗逗刘娟林卫潮...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Cry蛋白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3 种马铃薯害虫的杀虫效果,为创制Cry转基因马铃薯抗虫植株提供基础。[方法]以'希森6号''荷兰15'马铃薯为供试材料,上述3种害虫为供试昆虫,采用饲料添加法和叶片涂抹法施加Cry蛋白(Cry1B、Cry1Ac、Cry3A、Cry3B),设置无菌水(CK)和不同浓度的Cry蛋白处理组。通过比较各处理组间的幼虫死亡率和虫体质量来确定Cry蛋白对 3 种害虫的杀虫效果。[结果]Cry3A蛋白在 10、20、100 μg/g处理浓度下均能显著抑制 2 龄马铃薯甲虫幼虫虫体质量并提高其死亡率,而同浓度Cry1B蛋白处理与对照CK相比对 2 龄马铃薯甲虫幼虫的虫体质量无明显影响,表明Cry1B蛋白对该幼虫无杀虫效果。使用100 μg/g Cry1Ac和Cry1B蛋白分别饲喂草地贪夜蛾发现,Cry1Ac蛋白能够显著抑制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长,而Cry1B处理与CK相比并未显著影响幼虫虫体质量,表明Cry1B蛋白对草地贪夜蛾无杀虫效果。使用 100 μg/g Cry1B蛋白处理 2 龄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其在抑制幼虫虫体质量和提高其死亡率方面有显著效果,其中第 2 天和第 3 天死亡率分别为 50%和 100%,表明Cry1B蛋白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有良好的杀虫效果。[结论]Cry1Ac蛋白对草地贪夜蛾有杀虫效果,Cry3A蛋白对马铃薯甲虫有杀虫效果。而Cry1B蛋白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有杀虫效果,但对马铃薯甲虫、草地贪夜蛾无杀虫效果。

    Cry1B蛋白马铃薯甲虫草地贪夜蛾茄二十八星瓢虫杀虫效果生物测定

    不同生物源农药及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混配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效评价

    李晶晶康奎亓文暄孙境徽...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生物源农药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田间防效,为茶园合理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在调查贵州遵义某茶园的茶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基础上,以清水为对照(CK),设置单独喷施生物源农药艾绿士、印楝素和藜芦碱及其分别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500 倍液)混合使用 7 种不同生物农药处理,评价上述处理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结果]2021 年 3-9 月(采茶期间)遵义地区茶园茶小绿叶蝉共发生 7 代,世代交替严重。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在 6 月下旬达到高峰、为 899 头。温度的升高有助于发生初期茶小绿叶蝉的繁殖,其发生量随温度上升逐渐增加、直至高峰期。单独使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防治茶小绿叶蝉时,防效在药后 7 d达到最高、为 63。22%;单独使用艾绿士、印楝素和藜芦碱防治茶小绿叶蝉时,药后 3 d均达到其最高防效、分别为 90。14%、62。82%和 61。04%。艾绿士、印楝素和藜芦碱分别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混合使用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效果均优于单独使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的效果,药后 3 d的防效分别为 87。12%、71。41%和 72。86%。经计算,每 333 m2 测试茶园施用不同组合药物所需要的经济成本由低到高分别为艾绿士(20 元)、藜芦碱(22 元)、印楝素(24 元)、艾绿士+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35 元)、藜芦碱+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36元)、印楝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37元)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50元)。[结论]单独使用生物源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时,防效为艾绿士>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印楝素>藜芦碱;混合使用生物源农药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防治茶小绿叶蝉时,防效为艾绿士>藜芦碱>印楝素。茶园实际用药时,首选推荐使用艾绿士,因其作用速度快、效果好、作用持久和经济成本低,而且是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防治茶小绿叶蝉良好的增效剂。

    茶小绿叶蝉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生物源农药艾绿士印楝素藜芦碱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黄热病毒和寨卡病毒四重Luminex xTAG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孙俊颖伍绮文李吉初李春红...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病毒科虫媒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我国畜牧业及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影响。虫媒病毒种类多且感染症状相似,临床监测工作繁重,建立 4 种危害严重的黄病毒科虫媒病毒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为其诊断和流行病学监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Luminex xTAG技术,针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5'UTR、西尼罗病毒(WNV)5'UTR及部分C基因、黄热病毒(YFV)5'UTR和寨卡病毒(ZIKV)NS5基因保守区,设计 4 对特异性引物并对引物进行TAG和Biotin修饰,以标准毒株为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带有反向TAG序列的不同编号荧光MagTAG磁珠、链霉亲和素R-藻红蛋白进行核酸杂交反应,利用Luminex 200 系统检测磁珠荧光信号和藻红蛋白荧光信号,对病原进行分类和定量检测。[结果]建立了能特异性检测JEV、WNV、YFV和ZIKV的四重Luminex xTAG方法,其最优引物工作浓度为 0。5、0。5、0。75、0。5 µmol/L;杂交工作体系为磁珠工作液 20 μL、PCR扩增产物 5 μL、SAPE报告缓冲液 75 μL;杂交温度为 37℃,杂交时间为 30 min,pH值为 8。0;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好且不与登革病毒等其他虫媒病毒发生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Luminex xTAG方法的批内变异系数为 2。50%~5。63%,批间变异系数为 3。61%~12。50%。四重Luminex xTAG方法对JEV和ZIKV的检测限为 1×104 copies/μL,对WNV和YFV的检测限为 1×103 copies/μL,其检测WNV、YFV和ZIKV的灵敏度较常规PCR高 10~100 倍。用Luminex xTAG方法和RT-qPCR方法检测 209 份临床样品和模拟样品,JEV、WNV、YFV、ZIKV符合率为 100%。[结论]建立的四重Luminex xTAG方法具有高通量、高特异性和灵敏度、成本效益高的优点,可为虫媒病毒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一种高通量技术手段。

    虫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黄热病毒寨卡病毒液相芯片LuminexxTAG技术

    营养盐对波吉卵囊藻生长性能的影响

    张彬林原有原宝龙朱昔恩...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氮、磷、碳和铁营养盐对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营养盐配方,为其高效扩培提供参考。[方法]先利用单因素试验分析不同氮、磷、碳和铁源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的影响,获得各自最佳营养盐及最适浓度,再利用正交试验对波吉卵囊藻生长影响较大因素进行优化,得出最佳营养盐配方。[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波吉卵囊藻的最佳氮、磷、碳和铁源及浓度分别是:CO(NH2)2 160 mg/L、C3H7Na2O6P 8 mg/L、NaHCO3 1 g/L、FeCl3 0。2 mg/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营养盐对波吉卵囊藻生长影响大小为:磷源>氮源>碳源,其中磷源对波吉卵囊藻生长影响最为显著(P<0。05),最佳营养盐配方为:CO(NH2)2 120 mg/L、C3H7Na2O6P 12 mg/L、NaHCO3 2。5 g/L,最优条件下藻细胞密度可达22。07×106 cell/mL,比优化前(1。74×106 cell/mL)提高12倍以上。[结论]确定了波吉卵囊藻最适氮、磷、碳和铁源及其浓度,且通过优化条件得出最佳营养盐配方,显著提高藻细胞密度。

    波吉卵囊藻氮源磷源碳源铁源营养盐

    低氧对果汁模拟体系蓝莓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及降解机制探究

    盛周杨肖更生张丽娟徐玉娟...
    9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花色苷是一类天然水溶性色素,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易氧化降解,该研究旨在探究低氧对果汁模拟体系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花色苷在果汁中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矢车菊素-半乳糖苷(Cy-gal)、芍药素-葡萄糖苷(Pn-glu)、芍药素-阿拉伯糖苷(Pn-ara)、锦葵素-半乳糖苷(Ma-gal)4种蓝莓单体花色苷作为研究对象,配制柠檬酸缓冲盐溶液模拟体系(pH=3。0,接近于蓝莓汁体系),研究充氮(低氧组)和不充氮(常规组)对果汁模拟体系在 37℃贮藏过程中花色苷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低氧和常规条件下不同的金属离子、抗坏血酸和酚酸对花色苷的影响,最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串联分析检测花色苷的降解产物。[结果]在模拟体系贮藏过程中,4 种花色苷含量均不断下降。贮藏至 40 d,常规组Cy-gal、Ma-gal、Pn-ara、Pn-glu的损失率分别为 72。28%、58。76%、47。73%、59。54%,而低氧组的损失率分别为 66。44%、47。85%、44。09%、52。72%,明显低于常规组。低氧还能减轻Zn2+与抗坏血酸对花色苷的破坏作用。对比低氧和常规条件下花色苷的降解产物发现,芍药素在常规条件下的降解产物主要是槲皮素和香草酸、在低氧环境下的降解产物主要是香草酸和香豆素类衍生物,矢车菊素在常规和低氧条件下的降解产物均为原儿茶酸。[结论]低氧对果汁模拟体系中的 4 种花色苷均具有保护效果,并能减轻金属离子和抗坏血酸对花色苷的破坏,其机理与花色苷降解途径改变有关。

    低氧果汁体系花色苷金属离子稳定性降解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