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气象
广东气象

庄旭东

双月刊

1007-6190

gdqxbjb@grmc.gov.cn

020-87672469

510080

广州市福今路6号

广东气象/Journal Guangdong Meteor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回波分析

    李婵珠莫伟强冼星河张劲梅...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东莞市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资料,对2021年7月28日东莞一次局地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烟花"登陆北上形成宽广的台风低槽、低层的北风和西风辐合是该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背景条件;前期台风外围下沉气流造成的能量条件积累、中层的冷平流和珠江口低层西南风的加强为风暴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该次过程东莞东南部的对流风暴在原地生消,造成了塘厦镇125.5 mm的局地短时强降水.低层KDP印对短时强降水有指示意义,而ZDR可以影响强降水阶段的雨强.东莞北部的对流风暴产生局地冰雹和8级短时大风,与东南部产生强降水的风暴不同,产生冰雹的风暴在降雹前具有强的ZDR柱,PPI上可观测到三体散射.风暴趋势产品VIL的两次明显下降对单体质心下沉产生辐散大风和冰雹的降落有较好的指示作用,相态识别产品也可作为判断冰雹是否落地的辅助工具.

    天气学冰雹短时强降水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东莞

    肇庆市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研究及应用

    陈荣泉张聪慧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年最大值法挑选肇庆市中心城区降水样本,并尝试用皮尔逊Ⅲ型、耿贝尔型、指数分布型3种概率分布函数进行拟合试验,结果表明:皮尔逊Ⅲ型和耿贝尔型通过KS检验;耿贝尔型暴雨强度的精度误差较皮尔逊Ⅲ型为优,最终获得耿贝尔型暴雨强度公式.根据公式计算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发现,1 h降水量达50 mm的重现期为2年以内,即每年都会发生;24 h降水量达暴雨量级的重现期为2年以内,即每年都会发生;特大暴雨量级的降水的重现期为50年以上.在面对超百年一遇的极端降雨时,需要完善应急管理措施;在预测有强降雨过程来临时,及时做好城市排水管道、调蓄池、行泄通道的调度.

    气候学暴雨强度概率分布曲线重现期肇庆市

    近10年广州增城各历时强降水的特征分析

    陆杰英余锐孙丽颖邓丽洁...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增城区内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的分钟和小时雨量资料,分析了增城区各镇(街)多种历时的强降水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增城区共发生短时强降水事件6 126次,站均149.4次;派潭镇最多185.8次,朱村街最少81.3次.全区短时强降水极值均超过80 mm,永宁街高尔夫球场站184.4 mm为近10年最大值.短时强降水50%和75%分位数阈值仙村镇最高为28.5和37.6 mm;99%和99.5%分位数阈值新塘镇和永宁街最高为91.7和136.3 mm.历时5 min降水最大值分布较为分散,历时10与30 min最大降水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均呈南多北少态势,与年平均总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完全相同.历时为5 min、30 min、1 h的雨量大,强度强,且持续时间长是造成极端强降水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学短时强降水分级增城

    河源市前汛期暖区暴雨环境参数的统计分析

    段海花曾丹丹彭瑨婧钟东良...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07-2022年4-6月河源市探空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河源市前汛期暖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参数,并基于百分位法提取了不同等级暖区暴雨的预报关键阈值.结果表明:4-6月暖区暴雨事件逐月明显增加,且72.5%出现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后;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减少,高频次站点均处于东北-西南向的喇叭口地形附近;925与850 hPa温度露点差的平均值、500 hPa温度露点差、整层比湿积分、抬升指数、K指数和0~3 km垂直风切变对典型河源暖区暴雨事件的发生具有较清晰指示意义.

    气候学暖区暴雨探空环境参数河源市

    ENSO事件对东莞气候特征的影响

    赵杨洁陈楚梦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63-2021年东莞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从台风、降水和气温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东莞气候特征的影响,分析表明:(1)2000年以前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概率更大,2000年以后ENSO事件持续时间变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发生概率基本相当;(2)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年影响东莞的台风频数减少(或增多);拉尼娜年台风季偏长,初台偏早、终台偏晚;(3)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东莞非汛期和次年汛期降水偏多,当年汛期和次年非汛期降水偏少;拉尼娜事件发生当年汛期和非汛期降水都偏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都对后汛期降水影响更明显,ENSO事件强度越强,对降水影响越大;(4)东莞气温受ENSO事件影响较小,厄尔尼诺年东莞气温偏高,拉尼娜年东莞气温偏低;高低温日数受ENSO事件影响较小,有明显的年代变化特征.

    气候学ENSO事件降水气温台风东莞市

    斗门"龙舟水"时空特征及与天文潮的相关分析

    陈春香李德昌张湄经志梅...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斗门区1967-2022年"龙舟水"降水资料,通过M-K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克里格网格化等统计方法分析"龙舟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与天文潮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近56年斗门区"龙舟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呈轻微减少的态势;但出现异常偏多年份的概率相对偏高,占比达16.1%.(2)近56年斗门区"龙舟水"的时间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具有1~5年的变化周期.(3)M-K检验和滑动t检验表明斗门"龙舟水"降水量在1967-2022年间并未发生突变.(4)在空间分布上,受山脉地形影响,雨量大值区主要集中在斗门区的西部至南部及东北部地区,呈西南-东北走向,与境内山脉地形走向基本一致.(5)"龙舟水"峰值年的出现时间与天文潮朔、望日时间高度重叠,其中望日对"龙舟水"降水的影响更大,相关系数达66.7%.

    气候学龙舟水时空特征小波分析天文潮斗门

    基于高密度观测的兴宁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李思敏罗威黄浩明罗碧瑜...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3-2022年1个兴宁国家气象站和17个区域自动站24小时逐时降水资料,对兴宁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兴宁市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特征,短时强降水年发生频次EOF分析的前5个模态累计方差占86.49%,其中模态1表现为全市一致偏多(或偏少)型,模态2表现为南北反向型.(2)短时强降水多出现在汛期(4-9月);小时雨强主要以20~39.9 mm为主,最大小时雨强103.9 mm/h,且极值多出现在8-9月;日变化中高频时段出现在14:00-20:00,低频时段出现在03:00-06:00.(3)影响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天气分型为西南气流型、热带系统型以及弱冷空气和切变线型.

    气候学短时强降水高密度观测兴宁市

    1971-2021年新兴县低温霜冻日的气候特征

    伍小红林青孔正圆周忠锭...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兴县国家气象站1971-2021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新兴县低温霜冻日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71-2021年新兴县年平均低温、霜冻日数分别为10.5、和4.8 d,并分别以每年0.2、0.1 d的速率显著减少.低温、霜冻日数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较多,21世纪10年代日较少.低温、霜冻日数在1和12月最多,3月最少.在时间周期尺度上,存在多重嵌套结构现象.

    气候学低温霜冻新兴县

    2022年"龙舟水"模式集合预报偏差及不确定性分析

    胡榕谢蜀剑竺婧张华龙...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龙舟水"降水预报的不确定性来源及预报偏差成因,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集合预报为例,对2022年6月的一次极端"龙舟水"过程开展检验评估及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大槽加深引导低层冷空气南下与西南季风交汇是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低空急流持续暖湿气流输送进一步加强了降水的极端性;(2)ECMWF集合预报成员对该次降水落区预报偏差较大,降水的极端性预报不足,反映出该次降水过程的可预报性较弱;(3)该次龙舟水过程中,ECM-WF集合模式对东北冷空气预报偏弱是锋面雨带偏北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粤西沿海至珠江口一带季风气流偏西分量的低估以及暖湿性质预报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降水的强度预报偏弱,二者是该次降水预报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

    天气预报龙舟水预报检验评估可预报性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2022年两次台风外围叠加下的臭氧污染成因分析

    龚宇李婷苑陈靖扬何博翰...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东省2022年9月12-16日臭氧污染实况为例,利用国家气象站、风廓线雷达站、环保国控站等相关资料,对该次典型台风外围影响下的臭氧污染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梅花""南玛都"台风外围共同影响下,广东省温高、雨少、日照偏长,臭氧气象条件指数显著偏高,气象条件极有利于其生成.(2)以清远、广州为代表的中北部区域低层扩散条件一般,在持续偏北风场的影响下,污染物生成后往下游输送;而以中山为代表的风场下游珠三角西南部区域扩散条件显著偏差,加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导致当地夜间风场由偏北风转为弱偏南风,风场辐合,扩散条件较差,致使臭氧污染加剧.(3)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导致低空臭氧垂直输送与外省污染传输也是臭氧污染加剧的重要诱因.

    环境气象学台风外围臭氧污染气象条件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