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师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顾明远

双月刊

1672-5905

gdsz@chinajournal.net.cn

010-58807942

100875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内

教师教育研究/Journal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全方位地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读者对象为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工作者,关注自身发展提高的各级各类教师,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及社会其他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系谱学考察

    黄嘉莉李秀云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系谱学的历史分析视角,认为教师教育学科不该被束缚于传统学科制度的认识限制,而应重新审视知识与制度运作的权力密切相关,从而探究建设路径.以往大学学科制度强调理性知识的优先发展,引发教师教育进入大学后的话语争议,这反映出教师教育知识的实践特征被排除在制度权力的行使之外,也体现出教师教育知识的发展缺乏与制度权力的相关性.因此,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应该重新认识学科制度权力和知识的关系,以教师教育核心知识为基础,开放知识边界,从课程制度、教师资格制度、评价制度和认证制度的权力行使中,体现教师教育学科知识的合法性、价值性、功能性,进而重构教师教育学科的学术体系.

    教师教育学科教师教育学科知识系谱学知识权力

    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的理论建构

    饶从满吴琼李晓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定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或素养框架被视为提高教师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举措.我国也于2012-2015年期间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标准也已经到了需要修订的节点.而建构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可以为修订《教师专业标准》奠定必要的基础.项目组基于建构一个综合的、专业的、固本求新的教师素养模型这一立场,在借鉴荷兰2004年版教师素养框架的建构逻辑和佐藤学"学习的三位一体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教师的专业角色与专业关系为视角推导教师素养的基本思路,建构出覆盖认知素养、功能素养、社会素养和自我素养四个维度,由学科素养、通识素养、学习支持、全人教育、沟通合作、发展改进和师德情怀等七大素养构成的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

    教师素养素养模型专业标准

    空间理论视阈:师范生专业身份认同的三重结构

    徐兴子
    16-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空间理论视阈出发,对师范生的专业身份认同的结构和过程加以阐释,试图从新的研究视角发掘师范生专业身份认同发展的结构特征.具体而言,本文从探讨空间理论在教育学领域的发展及运用入手,依托拉康的"镜像空间"理论和霍米·巴巴的"通过缺席而在场"理论,以"镜子前的我""镜中我"和"想象我"为隐喻,建构了师范生专业身份认同的三重结构,即"自我身份""职业身份"和"理想身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师范生专业身份认同三重结构对师范生培养项目的启发.

    师范生专业身份认同空间理论三重结构

    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培训课程的构建

    廖伟董秋瑾李肖艳王长中...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教师教育者相关研究文献及作者设计实施教师教育者培训的实践经验,提出中国情境下实践型教师教育者应具备的TRAIL素养模型,包括学科教学能力(Teaching)、教学研究能力(Research)、组织管理能力(Administration)、个性化指导能力(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和培训讲授能力(Lecturing),并基于该模型论述实践型教师教育者TRAIL培训课程的核心要素、学理基础和实践策略.TRAIL培训课程能丰富学界有关实践型教师教育者专业素养与培育路径的理论性认识,为推动我国实践型教师教育者培训课程专业化提供借鉴与启示,并能为出台、落实与完善我国教师教育者有关政策提供参考.

    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者培训课程理论构建

    教育家精神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季春梅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教育家精神"是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两者具有"整体性""创造性"与"协同性"等多维意涵的一致性."教育家精神"实现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引领、能力引领与思想引领.

    教育家精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

    从制度适应理论审思"县管校聘"制度中的教师适应

    赵娜申国昌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管校聘"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管理的创新性改革.解决"县管校聘"目标群体——教师的"制度适应"问题,是推进"县管校聘"制度落实的着力点.提高教师对"县管校聘"制度的适应性,是破解制度管控下"教师逆流"难点的关键思路,也是实现刚性配置中教师资源最优化的核心举措.制度适应理论视域下,教师适应"县管校聘"制度是文本与情境相互牵制的过程,是从试探拒斥到主动嵌入的动态行动.从文本与情境的静态适应出发,重点关照教师与制度互构过程中的动态适应,是消弭教师与制度鸿沟,提升教师适应,推进"县管校聘"落实的有效策略.

    制度适应理论"县管校聘"制度教师适应

    情境取向的教师教学能力:内涵要素与发展路径

    陈雅川高宏钰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境取向的教师教学能力强调教师运用专业性向引领教学,继而通过对具体教学情境的观察、解释与决策实施教学,最终表现出特定教学行为的连续过程,关注不同要素之间的整体作用与动态转化关系,有利于打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藩篱.基于情境取向的教师专业能力,反思发现当前许多教师对引领教学设计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内化、对教学情境中儿童学习过程的聚焦观察与分析、以及对教学情境中具体儿童学习问题和需求的个别化回应等三方面,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理解.据此,提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路径,即重视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奠基作用,加强对教学情境设计的方向指引;聚焦对儿童学习过程的观察,加强对教学情境的意义阐释;有效回应不同儿童的学习需要,加强对儿童的个别化指导.

    情境取向教师教学能力内涵发展路径

    赋能学校科层制对中小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工作自主性和组织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

    王光强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关键,也是维持学校平稳运行的保障.研究基于授权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实证探究赋能学校科层制与中小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揭示工作自主性和组织认同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65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表明:赋能学校科层制对中小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工作自主性和组织认同在赋能学校科层制与中小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间均具有单独中介作用,也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因此,为促进中小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要建立健全赋能学校科层制,尊重和提高教师工作自主权,激发教师工作自主性,营造信任与合作的学校文化氛围,增强教师组织认同感.

    赋能学校科层制中小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工作自主性组织认同

    供需视角下托育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邓林园邹盛濠张丽
    56-6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需求大,而托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师资不足、体系混乱等问题,尚未形成供需适配的托育教师胜任力标准.因此,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供给侧"的10位托育服务相关从业人员和"需求侧"的10位0-3岁婴幼儿家长进行深入访谈,借助质性分析软件MAXQDA 20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最终,本研究通过对供需双方访谈资料的对比与整合分析,构建出一个科学、系统的托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遵循由外到内、层层深入的逻辑结构,统合形成个性品德、价值观念、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三维胜任力模型,以期为我国托育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参考框架,更好地促进托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满足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需要.

    托育教师胜任力供需对比访谈

    专家型教师的理想指标、发展历程与关键动力——基于扎根理论的模型建构

    陈静静许雨思谈杨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专家型教师的引领,深化专家型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17位专家型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其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文本分析,采用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的方式进行提炼,抽取"理想指标""发展历程""关键动力"三个核心类属.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理想指标包括"精神境界""教育教学""研究创新""示范引领"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专家型教师的发展历程要经历"职业初心—困境挑战—自我反思—学习图强—发展提升—教育理想"六个阶段,据此构建专家型教师的发展历程模型;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在于"直面挑战—持续学习—解决问题—追求理想"的专家思维,其外在动力在于学习共同体文化的支持.

    专家型教师理想指标发展历程关键动力扎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