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114X

gdshhkx@163.net

020-38801447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广东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恪守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笃实严谨学风,努力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刘卓红牟修新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新时代阐释,是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理想图式的中国智慧,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主体,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点,以"立己达人"为实现径路,以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目标,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大格局中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目标奋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持胸怀天下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方案

    数字经济中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新范式

    欧阳日辉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应用,人类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中的经济增长动力和范式不同于工业经济,但分析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和框架没有改变.工业经济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开始呈现出疲软和放缓态势,需要进行增长动力转换,消费拉动、供给推动和创新驱动是数字经济中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随着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进入经济系统,经济增长向新范式转变,数字平台、数字生态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了重要引擎,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实现内生增长.数字经济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需要在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使用、数字平台发展和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数字经济经济增长技术-经济范式数据要素数字技术

    数字消费补贴与公平竞争政策

    钟洲蔡跃洲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数字平台的覆盖范围和数据技术优势发放数字消费补贴,已成为各级政府创新财政政策实施方式、提高补贴发放效率的重要创新举措,也是中国数字平台特有的创新活动.然而,2020年以来各省及各主要城市的实践表明,依托数字平台发放数字消费补贴很容易产生"对适用商品、商户进行不合理限制""对发放、核销数字平台进行不合理限制"两类行政性垄断风险,不利于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应以竞争中性原则指导数字消费补贴政策的出台过程,明确相关适用商品、商户与发放、核销平台的遴选标准,优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实施.

    财政补贴消费券公平竞争审查行政性垄断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术创新——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刘志铭童琳钟华明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赋予了企业新的创新发展动能,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化带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从而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目标.本文利用2007-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对于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这种提升效果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不仅能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加强市场正面预期,而且会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本文的实证结论可为政府部门推动制造业绿色创新以及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进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数字化转型绿色技术创新信息透明度研发投入

    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马太效应抑或涓滴效应?

    汪虹希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城市基尼系数,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即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分配产生了相对明显的"马太效应",而非"涓滴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会通过金融科技使用程度、个体知识技能产生有差异的"数字红利",即通过"数字鸿沟"作用引致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其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更会加剧收入不平等,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呈现东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优化当前的数字包容性金融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收入不平等使用差距数字鸿沟

    隐性认同机制: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同质性——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解读

    张一兵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在刚刚遭遇无产阶级的反抗时,简单地诉诸暴力的政治统治,葛兰西提出的霸权不再是高压之后的屈从,而是被压迫阶级从内心里对资产阶级统治的认同,列斐伏尔要把霸权中的认同机制拉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中来.其中,身份同一性和日常话语就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它通过每天随口言说的话语巧妙地掩盖起真实存在的压迫性的奴役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力.当然,这种同一性隐性支配的现实基础,是资产阶级日常生活本身的同质性机制.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认同同质性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新论

    李珍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命题在学界引发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现代达尔文主义的相关理论表明,该命题从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角度揭示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仅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人类起源的不足.恩格斯对劳动的工具规定性的论述强调了劳动主体的创造性和劳动本身的生产性特征,从而将人的劳动与一般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分开,这一观点被当代古生物学和认知科学不断验证.此外,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为获得性遗传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作为该命题生物学基础的拉马克主义与达尔文主义之争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

    劳动人类起源生物进化科学性

    人性善恶的情感脉络——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兴起与道德之善的科学化

    卢俊豪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轫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人性科学道德情感主义道德之善苏格兰启蒙

    张海鹏与辛亥革命史研究

    王凤青
    8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海鹏是当代著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在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既有充分掌握史料基础上在微观领域进行的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和严谨的考辩考实,也有宽阔宏观视野和厚重理论体系指导下对关键问题、本质问题、影响深远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还有基于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对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相背离的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的揭露与批判.张海鹏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兼具方法论意义和现实启发性,值得学术界同仁学习和发扬光大.

    张海鹏辛亥革命史研究唯物史观孙中山研究

    "清党"后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的蜕化

    李翔
    10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党"后,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不仅没有像设想的那样振衰起敝,反而加速异化.思想建设上,党与政治工作分离,官兵有意疏离主义与信仰.宣传工作上,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声音快速沉寂下去.军政领袖在党军关系、土地问题等方面言行背离,使得军民之间的距离越隔越远.组织工作上,轻视党的建设,迷恋武力,既是党权虚弱的根由,又刺激着军权的进一步独大.在军事领袖的联手打击下,政治工作反而成为国民党中央的眼中钉和弃子.在武力万能的喧嚣声中,"清党"后军队政治工作的蜕化,成为国民党政权覆灭的深层"病灶".

    "清党"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